摘要:看着女儿失落的样子,我的心像被什么揪紧了。作为母亲,哪个不盼望孩子能被分到最好的环境?我强装镇定,拍拍她的肩:“在哪都一样,关键靠自己。”话说出口,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
开学第三天,女儿放学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红了眼眶。
“妈妈,小雨去了一班……”她声音哽咽,没再往下说,但我全都明白了。一班是年级里公认的“重点班”,而我的女儿,被分到了普通的班级。
看着女儿失落的样子,我的心像被什么揪紧了。作为母亲,哪个不盼望孩子能被分到最好的环境?我强装镇定,拍拍她的肩:“在哪都一样,关键靠自己。”话说出口,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
那天晚上,女儿没怎么吃饭,早早回了房间。我站在她紧闭的房门外,内心五味杂陈。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为了能进重点班,拼命参加各种辅导班的场景。孩子常常写作业到深夜,原本明亮的大眼睛下面渐渐有了黑眼圈。我和她爸爸则轮流上阵,当起了“全科家教”,家庭氛围不知不觉变得紧张起来。
第二天送女儿上学时,恰巧遇见了班主任李老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忧虑,邀请我到办公室坐坐。
“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没进重点班焦虑呢。”李老师微笑着说,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我勉强笑了笑,不置可否。
李老师没有直接安慰我,而是讲起了她过去的学生故事。
“去年我班上有个男孩,也没进重点班。刚开始父母特别焦虑,到处托关系想调班。后来没成功,只好作罢。没想到这个男孩在普通班当上了班长,获得了全市演讲比赛一等奖,期末还考进了年级前二十。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很快乐,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还交到了一群好朋友。”
李老师顿了顿,看着我说:“您知道吗?重点班就像急流,普通班则是缓流。急流中的鱼必须不停地游,稍一松懈就会被冲走;而缓流中的鱼,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有时反而长得更健壮。”
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接着,李老师又透露了一个让我惊讶的观察:“其实很多重点班的孩子反而羡慕普通班的学生。他们说:‘真希望像你们一样有时间打篮球、参加社团活动、看自己喜欢的小说。’”
“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绽放的季节。”李老师最后说,“家长的焦虑,往往会成为孩子身上无形的枷锁。与其纠结于分班,不如关注孩子是否保持了学习热情,是否还有好奇心,是否愿意不断尝试。”
那天下午接女儿放学时,我特意早到了些,悄悄观察了孩子们走出校门的样子。重点班的孩子们大多行色匆匆,有的边走边还在看书;而普通班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讨论着课堂上的趣事和周末的计划。
我注意到女儿和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手挽手走出来,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到我,她兴奋地跑过来:“妈妈,这是我的新同桌,她也会拉小提琴!我们约好周末一起练习呢。”
回家的路上,女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新班主任很风趣,数学课上大家因为一道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体育课上他们班赢了拔河比赛......
看着女儿眉飞色舞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曾经的我,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焦虑中,仿佛孩子不进重点班就是失败的开始。却忘了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真正让她快乐成长。
晚饭后,我认真地对女儿说:“妈妈想通了,在哪个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得开心,有所收获。你不用为没进重点班而难过。”
女儿愣了一下,忽然扑过来抱住我:“妈妈,其实我们班主任可好了,她说我们班是潜力股,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如今,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女儿的变化让我惊喜:她主动竞选成为班长,每天兴致勃勃地组织班级活动;周末不再奔波于各个辅导班,而是有时间阅读她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小伙伴一起去公园写生;更重要的是,她的眼睛里重新有了光,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光芒。
有一次睡前聊天,女儿悄悄告诉我:“妈妈,其实我很喜欢我们班。小雨说她在一班压力好大,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老师讲课速度特别快,她都快跟不上了。”
我抚摸女儿的头发,心里满是欣慰。
是的,孩子没进重点班,我却松了口气。因为这让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我有机会反思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适合春天开花,有的则要等到秋日结果。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他们快速成长,而是提供适宜的土壤,耐心等待他们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教育的真谛,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也许,放下焦虑,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今天,女儿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现在的班级,就像一片温暖的森林,每棵树都能自由生长。”
看着这句话,我微笑着合上了日记本。没错,每棵树都能自由生长——这难道不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吗?
来源:洪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