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开栏的话
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上饶文脉“万年长”。上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爱国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饶人的杰出代表。
上饶山水“有精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等7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全市4个5A级景区、35个4A级景区。“三清天下秀”、“龟峰天下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悬崖仙侠世界”望仙谷、“过几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梦到徽州”婺女洲、“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旅游品牌名扬四方。
上饶创造“活跃跃”。上饶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饶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
为更好地宣传推介上饶丰富资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饶城乡变迁和上饶人创业精神,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号平台特开设【文艺上饶】专栏,重点选发以上饶元素为题材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字数3000字以内为主。本栏目暂拟每周六推出,属公益宣传,文稿来源于社会推荐或作者自荐,有的来源于网络,推送后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来稿和荐稿,邮件主题请标明“文艺上饶投稿”,已发表或获奖作品请在文后注明发表或获奖时间、刊载媒体或所获奖项,尽量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电子邮箱:sr8215716@163.com。网上有链接的可微信号联系荐稿:13320136566。名家写上饶的作品或已在大报大刊大网发表或大赛获奖作品优先刊发。
铅山,不太为人知的赣东北县城,在赣鄱大地,其人文风华,自然生态,却是江西县市级城市,乃至全国也是算得上的。
其地名有说是此处盛产铅石,至今依然,铅字当作地名读YAN。故一个专用字读,遂成为一个“知识点”,知晓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作为地名的读音。
我来铅山是第二次,二十年前,从上饶到辖属的铅山县,笑称为了“一个院子”,即闻名于世的鹅湖书院,一天盘桓,发思古之幽情,拜谒八百多年前那场著名的理学之会的圣地。这一次,铅山三日,看古城,上关隘,重赴鹅湖书院,拜谒了三个人,三位与铅山有缘的文化先贤:南宋的朱熹、辛弃疾,清代的蒋士铨。
古意幽幽,江山胜迹,人文风流,铅山岂能小视。
一
河口镇是铅山县府所在地, 始建于北宋,兴盛在明清,因江西五大水系第二的信江和铅山母亲河铅河,交汇得名。河口镇与景德镇、樟树镇等,名列江西几大古镇,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今,长约五里的老街,是铅山文化名片。石板窄巷,青砖白墙,旧损门楼,溜圆石子泛着青光的巷道,老字号“吉生祥”典铺,大清邮局、金利合药铺,建昌会馆,以及食铺酒肆、码头廊桥,再现了 “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的盛况。
信江与铅河的水运发达,地处武夷茶马古道起始地带,从这里运出的货品,有茶、布、纸、矿石等,成为一方“技艺杂沓,舟车四出,商贾云集,四方杂处”之埠。谚云,“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 ”,是当年商贸繁盛的写照。
山辉川媚,钟灵毓秀,铅山有幸,在武夷北麓,得名山灵气,聚人文精华,铅山的“鹅湖之会”,世人瞩目,影响滋润了一代文人士子。祖籍在铅山,以皇皇文学功名,成为清代文学、特别是诗文戏曲方面卓然一家的清代文士蒋士铨,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戏曲,以“忠雅堂”为题的诗文四部,戏曲16部,是晚清一代的文章多面手。其戏曲开掘历史人物,描写英烈如文天祥等人的家国情怀,特别是《临川梦》,描写汤显祖生平事迹和戏剧成就,戏剧家致敬戏剧家,开创了“以戏传戏”的先河。他的诗歌,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今年正值其诞辰三百年纪念。那天,穿上古代服装的小学生,登台吟唱名篇《岁暮到家》。第一次听到蒋士铨的诗歌,古风旧韵,朗朗上口,“爱子心无尽……寒衣针线密”,经典诗句,经过小演员举手投足的演绎,慈母、游子、岁晚,风寒,母爱亲情,得到了生动表现。诗意浓郁,诗句质朴,被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推介。
永平镇的董家坞的山坡上,蒋士铨安息在这里。墓冢面山傍湖,掩隐在绿树苍翠中。坟冢不大,圆形灰色,可见晚近修复模样。墓体石龛上嵌有楹联,题额是“气节文章”。当年蒋士铨辞官回乡,布衣书生,禀性刚强,却爱管不平事,缉乱安民,并巧用诗文俚语与乡恶斗争,至今乡人们口口相传。夏日阳光灿烂,四野静寂,众人趋前三拜,一瓣心香告慰先贤。
二
到铅山,最爱这个书院。这个名声远扬、八百多年历史的鹅湖书院,一个六进式江南小院坐落在山水环绕的平坝田畴。传说中的那方鹅池荷花没能见到,时近梅雨季节,远方,细雨迷蒙,氤氲出山岚云雾,或有一丝梦幻气息。
八百五十年前的鹅湖之会,是思想史上的一场争锋、论辩,是先贤的精神和情感的契合之会。理学家朱熹,与陆氏兄弟陆九渊、陆九龄在这期间的一次“理学之辩”,开创了书院的会讲历史。那次,朱熹的友人吕祖谦,邀约弟子陆九龄兄弟,来到朱熹寄居的鹅湖寺,这个不名之地后来屡次改名,由四贤祠到书院,几经修缮,皇帝赐匾,又因近傍鹅湖山得名。朱熹、陆九渊在吕祖谦主持下,三两天、数次讨论,辩疑,交流,主题是“论及教人”,据载,“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年谱》)因认识论上的不同,朱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的“主观唯心主义”鲜明对立,有说他们竟日争议,交锋激烈,不欢而散,也有说激辩却不乏温和,“相与讲其所闻之学”,成了史上论辩争鸣的一个著名“事件”。三年后,陆九渊再次与朱熹相会,“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各去所偏,会归于一”。再后,陆九渊到朱熹在武夷山南麓的建阳考亭,朱请陆到白鹿洞讲学。 鹅湖之会,朱熹写有“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旧学商量加邃密,亲知培养转深沉”的句子赠二陆,是对鹅湖之会陆氏兄弟的赞评,也是先贤磊落精神的再现。
我的思维中,已将这圣哲先贤、思辨家的功名,有了先入为主的认知,我们再来,寻找先贤遗风余泽,感知那个时期,思想史上一束光芒,如何在偏远的田舍村头聚焦,发出耀眼光彩。院子经过数次修整,不复原样。一个普通的江南院子,生发为思想史的圣地,精神意义或许大于物质的负载。这里的实物、陈设,略显简陋,院外修缮工程仍在,零乱的的管线挡路,难寻当年朱熹的观音寺,不知名的一个塔,远看有些落寂,因道路泥泞,不得前行。无论如何,远离城市喧嚣,清静大野中,找寻学人读书、先贤论学的真谛,拜谒先贤,进行精神洗礼,即便是匆匆远来,难得,也值得。
作为古代书院,其影响力就是“顶流”,13年后,第二次“鹅湖之会”,两个同样重量级的人物出场。大约是冬季,辛弃疾与陈亮,词坛高手、南宋主战派挚友,相继到来,被认为,前一次的鹅湖之会,是哲学之会,而这次辛、陈之会,是文学之会。辛弃疾致仕后,逗留铅山有年,开园圃,筑稼轩,写诗填词,与友人唱和,记挂前线战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曾从武夷山之北,远行至南麓的建阳考亭,谒见朱熹,而陈亮作为永嘉学派主将之一,也关注朱、陆之间的学理之辩。得知辛弃疾到了鹅湖山,修书来见,从婺州行有八百余里,其时已风雪冬月,他们书院同眠,论诗问学,从当年朱、陆之会,说到时下的家国人事,诗文风流,同气相求,同登鹅湖山,到瓢泉、带湖,观山水,和诗作词,不亦乐乎。半月时间,诗文唱和多达二十数篇。辛弃疾作《贺新郞 把酒长亭说》《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赠陈亮,陈亮回诗有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其情切切,数篇唱和之作,叙友情,议战事,成为名篇流传。
三
这里是武夷山北,说起武夷山,铅山人好像是说自家花园,问及周边崇山峻岭,高低远近,回答也是武夷山余脉,武夷山人面对美丽神奇的造化,自有骄傲的资本。
难怪,“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威名高扬,一是其高大巍峨的体量,誉为“华东屋脊“;其二是风物名胜的丰赡与奇异,珍稀的国宝级的物种多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评为世界自然与人文双遗产“世界双遗胜地”。
武夷山是闽、赣两省接壤处,分界点。有意思的是,武夷山区划不同省份共有一个地名,一个是福建南平所辖武夷山市,一个是江西铅山的武夷山镇,一市一镇,冠以同名。而武夷山的最高峰,是在北麓铅山武夷镇的黄岗山。因此,这武夷名气,为闽赣共享,如同国中著名景观名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认知中,一个景点虽有侧重,不唯某一地独享,但大自然是公平的,生态之美也是公平的,一如武夷之于闽赣。
在武夷山北麓前二十多天,正好去了武夷山南麓一带,建阳看建盏古窑,品正宗的小种高山茶,谒朱熹故里书院、学堂……自然与人文,风物与名胜,山南山北,多有相似,比如,植被,溪流,野茶,比如建筑,多黛瓦白墙,饮食风习,朱子文化,等等,当然,北麓的赣鄱风情,南麓的闽越世相,因环境风土人情而有所区别。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心心相通的。
武夷最高峰黄岗山,是武夷镇的著名景点,就在我们前去的路上,山重水复,关隘重重。那天雨中沿长长山溪溯流,一幢不规则的建筑,静臥在沟壑深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宣教馆,展示了各类动植物标本,武夷山的优质生态下有各类高等级动植物,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黄腹角雉、南方红豆杉等。
自此往下,一条长约十里的武夷大峡谷,铺展出山高水长的密林幽境,仅一车可行的峡谷道路,人们正在扩宽,偶尔错车停歇,见湍急水流冲刷堆堆山石,幽静的沟壑轰鸣喧腾,有如响雷。武夷大峡谷,用苍莽的绿树,喧闹的流水迎接我们。
武夷山的关隘,是古代茶道,关口既是这座大山的屏障,也是通道,如同其庞大身躯上一个重要部位。铅山县武夷镇有四大关:桐木关、分水关、观音关、温林关,相距二十多公里不等。 当年关隘难越,如今天堑变通途,有些险峻古道仍然在山中留存,却少有人来往。去分水关的路,有一段近乎荒芜古道。走了近二公里,体验古商人和行者的感觉。过小溪,走索桥,上行或山道被水侵漫,相扶而上,折返或大石当道,有苔鲜藤蔓缠绕大树,或石缝中生长花草,斑斓成景,越发走得小心。行不远见一路碑,介绍古道今昔:分水岭关隘,始建于五代时期,是古时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通道,被称作大关。两侧高山耸峙,地势险峻。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从福建崇安出发,踏着赣闽古驿道,翻越分水岭,来到鹅湖寺,进行了著名的“鹅湖之会”。明清时,有众多“崇安担”挑夫,运送茶叶、陶瓷等,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水关西南十多公里,是著名的桐木关,闽赣交通的中枢,为两层建筑,远远看去,一座骑楼似的像是公园大门,果然,上书武夷山国家公园,下面的桐木关三字,嵌在灰黑墙楼。关口城门,为1978年修建,一旁竖立石碑上,万里茶道第一关,朱红字耀眼大气。关内空地独立一块大石,高约四五米,气势磅礴,上书黄岗山,宣示了武夷山的最高点。桐木关巍峨,闽赣两省在此相交又相分,其名字为两地共有,物产相同特别是茶叶,名称也一样。两地的协作友好,关口成为通道。守关的值勤卫士,两地共守。协作,共盈,美美与共,一如这无边无际的山水美景。
桐木关下,我即兴抒怀,也是献给闽赣共有的武夷山——
绵延奇峰映睛岚,
乌石流瀑绿苔鲜。
鸟瞰武夷山水异,
隘通赣闽桐木关。(原载2025年7月2日《中国艺术报》)
作者简介:王必胜,硕士,高级编辑。著有《邓拓评传》《东鳞西爪集》《我写故我在》《在乎山水间》等。散文《单位》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病后日记》获《芳草》“女评委大奖”最佳抒情散文奖。为辽宁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凡2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编《百年散文经典书系》、十月文艺出版社主编《共和国七十年优秀作品·散文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
来源:上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