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鄂伦春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09:13 1

摘要: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páo

《鄂伦春族》

皮衣皮裤狍头帽,烤肉煮面喝树汁。

族外交错从表婚,仙人柱里抢寡妇。

《鄂伦春族》(通韵)

皮衣皮裤狍头帽,炖肉面汤甜树汁。

驯鹿为媒情做伴,同心偕老不分离。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8月29日下午在广州写的。

我写完后,就感觉到自己的才华有限,这是又凑了一首;我抛砖引玉吧。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我在给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作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56个民族要不要也都作一首诗呢,所以我就试着写一写。

“皮衣皮裤狍头帽,烤肉煮面喝树汁。族外交错从表婚,仙人柱里抢寡妇。”

皮衣皮裤狍头帽。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páo头皮帽,穿乌拉。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现今,鄂伦春族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

烤肉煮面喝树汁。

过去,鄂伦春人的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野菜为辅,后来传入了米面。鄂伦春人喜欢食用狍子、鹿、犴、野猪、熊肉,同时也食用小动物和飞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烧肉、炖肉汤、晒肉干、杂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面食主要有面片、油面片、烙面饼、烧面、面汤、油炒面、肉粥、稠李子粥、黏饭等。鄂伦春语称油面片为“图胡烈”,将擀好的面一片片揪进滚开的白水里,捞出后拌熟肉片、食盐、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热的野猪油或熊油,拌匀后食用。稠李子粥是鄂伦春族一种特殊的吃法,将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开呈粉红色即可食用,色艳味美。

树汁指的是桦树汁。

鄂伦春族喜喝五味子汤和桦huà树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桦树根部砍一个小口,桦树汁便会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伦春人还喝一种称作“弟尔古色”的桦树浆,将桦树的外皮剥掉,用猎刀在树干上轻轻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状树液,其味甘甜清爽。

族外交错从表婚,仙人柱里抢寡妇。这说的是鄂伦春族的婚俗。

鄂伦春族在婚姻缔结上,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族外婚制。在族外婚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是交错从表婚。他们在长期的缔结婚姻的实践中认识到,血缘远一些,对子孙后代健康有利。因此,不习惯直接从表,即表兄弟姊妹结婚,而习惯间接从表婚,即在堂姑母、堂舅父的兄弟姊妹间结婚。

族外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禁止血缘亲属成员间通婚的原始社会婚姻规则,要求同一氏族内的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选择配偶。

交错从表婚,即“姑舅表婚”。一种婚姻旧俗。按照父系的观念,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互为姑舅表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不仅可以通婚,而且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从原始时代母系社会的氏族外婚(见外婚制)发展而来,即两个固定氏族成员之间互相缔结婚姻。到了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为姑舅表婚。

仙人柱里抢寡妇,指的是抢亲。鄂伦春的"抢亲"习俗,仅见于寡妇再嫁时。

他们的习惯是:寡妇如有儿子,一般不能再嫁,如要再嫁,得把儿子养大才行。她的娘家如执意要她改嫁,就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联合新许配的男家,有时为了壮声势还联合双方"乌力楞"的成员,到原夫家抢亲。鄂伦春人有个规矩,只要把女子抢出她居住的"仙人柱"(住房的名称),男方家庭就无权强留女方;不过,可以从抢亲人新赶的驯鹿中挑选若干匹驯鹿作为补偿。抢亲成功后,女家再回到"仙人柱"坐一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

如果原夫家不愿寡妇再嫁,妇家带领新许配的男亲家来抢亲时,就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除了仍然实行族外婚制外,很多旧的婚俗都革除了。

父母包办婚姻已被自由恋爱所代替,旧婚礼中那些繁琐仪式和封建成分已改掉。现在不但没有近亲婚配,异族通婚者也越来越多。因此,鄂伦春族儿童的体魄都很健康。

鄂伦春族的介绍。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占44%。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

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学界多倾向于前者。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历史上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应是鄂伦春族先民的主要来源,北室韦亦有可能参与了族体形成过程。唐朝时室韦发展为20余部,唐设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

鄂伦春族的人口发展,只有百年的历史可查。据记载,1895年鄂伦春人口约有18000人,1917年约4111人,1938年约3000人,新中国建立前鄂伦春人口的急剧下降,与游猎民族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社会战争频繁密切相关。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

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

鄂伦春族的舞蹈分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三大类,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动作由慢到快,动作激烈至高潮时结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讷嫩”、“依哈嫩”、黑熊搏斗舞等。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都起源于贝加尔湖和黑龙江流域,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祖先。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都住在山里。‌鄂伦春族的名字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而鄂温克族则自称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这是一个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广大森林地带。

鄂温克族‌则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区。

鄂伦春族在历史上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猎生活,是中国唯一的狩猎民族,主要依靠狩猎驯鹿为主。‌后来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实行了全面禁猎,政府为猎民提供了4.2万亩草场,扶持他们发展畜牧业,使得鄂伦春族从以狩猎业为主转变为以畜牧业为主‌。

鄂温克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事渔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森林和草原紧密相关,饲养驯鹿是他们的特色。‌

简单说就是,鄂温克族饲养驯鹿,以前的鄂伦春族狩猎驯鹿。

来源:小标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