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肿瘤科罗小东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数十年,主持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擅长肺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的个体化、阶段化综合治疗。今天分享一下,“与癌症患者一起吃饭要注意什么?”这一话题。
大家好,我是肿瘤科罗小东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数十年,主持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擅长肺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的个体化、阶段化综合治疗。今天分享一下,“与癌症患者一起吃饭要注意什么?”这一话题。
家里有人确诊癌症,不少人会悄悄纠结:跟TA同桌吃饭会不会被传染?要不要把碗筷分开用?甚至有人因为担心,刻意躲着不一起上桌,既让患者寒心,也暴露了对癌症的认知误区。今天就用科学依据,把这些疑问讲清楚,帮大家用正确的方式陪伴患者。
一、先划重点:癌症绝不会通过吃饭传染
很多人怕共餐染癌,其实根本没必要。我们先搞懂“传染”的条件——得有能传染的源头、传播的渠道,还有容易被传染的人,少一个都不行。但癌症是人体细胞“变坏”后失控增殖形成的肿瘤,这些癌细胞特别“认主”,只能在患者自己体内生长转移,到了健康人身上根本活不下去,更别说通过唾液、餐具传给别人了。
再看肿瘤科医生,他们天天跟患者打交道,检查、治疗时从不用专门隔离癌症,要是真能传染,医生岂不是最危险?临床数据也证明,医护人员的癌症发病率和普通人没差别,这就足以说明,共餐、握手、拥抱这些日常接触,完全不会传染癌症。
二、别混淆:传染的是病原体,不是癌症
有人会问:“医生不是说乙肝病毒会致肝癌、幽门螺杆菌会致胃癌吗?这些病毒细菌能传染,不就等于癌症能传染?”
这里必须分清: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这些病原体,确实可能通过共餐传播,但它们只是“致癌因素”,不是“癌症本身”。而且就算感染了这些病原体,也不等于一定会得癌。比如幽门螺杆菌,全球约50%的人都感染过,但最终发展成胃癌的不足1%,会不会生病,还得看免疫力、饮食习惯这些因素。所以别把“病原体传染”和“癌症传染”混为一谈,更不用因此恐慌。
三、专用餐具:为了卫生,不是防癌症
不少人建议癌症患者用专用碗筷,这可不是怕传染,而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家人的健康。
不管家里有没有癌症患者,“专人专筷、分餐制”都是好卫生习惯,能减少感冒病毒、诺如病毒这些常见病菌的交叉感染。尤其是癌症患者,治疗期间免疫力可能下降,对病菌更敏感,专用餐具能帮他们少生病;老人、孩子抵抗力弱,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多一层保护。这是基于日常卫生的建议,和癌症传不传染没关系。
四、“家庭癌”真相:不是传染,是习惯相似
偶尔会听说“夫妻同患癌”“一家多人患癌”,有人就觉得是癌症传染了,其实真相没那么可怕。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饮食习惯、作息规律都差不多:比如都爱吃高盐、油炸的食物,都长期吸二手烟,或者都暴露在污染环境里,这些共同的“致癌习惯”,才会让大家患癌风险升高。还有些癌症有遗传倾向,但遗传和传染是两码事,前者是基因层面的风险,后者是病原体传播,不能混为一谈。
五、比防护更重要:别让“怕传染”伤了患者的心
癌症患者治疗时,身体要承受痛苦,心里更怕孤独、被嫌弃。要是家人因为担心“传染”,刻意不一起吃饭、不拥抱,甚至躲着说话,只会让患者更焦虑,反而影响治疗效果。
其实对患者来说,最好的支持就是“像往常一样”:一起吃饭、聊天,递一杯水、夹一筷子菜,这些日常的陪伴,比任何安慰都管用。当然,我们可以多注意细节,比如保证食材新鲜、餐具清洁,帮患者把好饮食卫生关,这才是既科学又温暖的关怀。
家人患癌,本就是一场需要共同面对的考验,别让不必要的认知误区,让爱产生距离。
记住:癌症不会通过吃饭传染,科学看待、温暖陪伴,才是帮患者对抗疾病的最大力量。如果你身边有癌症患者,不妨把这些知识转给家人朋友,一起用正确的方式守护他们。
来源:小倩医生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