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今年,自动驾驶领域进入了两种技术路线的竞赛,基于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和WEWA(World Engine & World Behavior Architecture)模型的争论甚嚣尘上。科技公司们纷纷画下“全无人驾驶近
进入今年,自动驾驶领域进入了两种技术路线的竞赛,基于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和WEWA(World Engine & World Behavior Architecture)模型的争论甚嚣尘上。科技公司们纷纷画下“全无人驾驶近在咫尺”的大饼,资本与人才蜂拥而至,一些“自媒体”也开始指导车企如何选择模型的开发方向。然而,两种模型之争以及未来自动驾驶,这条通往“圣杯”的道路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坎坷。
在这场技术长跑中,两条主流路径逐渐清晰:一派主张打造极致模仿人类的“仿生老司机”(VLA模型),另一派则致力于构建永不疲倦的“AI理性思想家”(WEWA架构)。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一场关乎自动驾驶灵魂的哲学思辨,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随着VLA(端到端仿生)与WEWA(世界行为理性)两条技术路径的成熟,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分化。
欧美车企显现出保守转型态势。传统巨头如大众、丰田、通用更倾向于与WEWA技术公司合作,投资Waymo、Cruise或与华为携手。其背后的逻辑清晰明了:WEWA的规则性、可解释性更符合传统汽车工业对“安全第一”的工程哲学。与此同时,新势力代表特斯拉则孤注一掷押注VLA,通过其百万级车队规模构建数据护城河,试图用“暴力美学”破解自动驾驶难题。
中国成为两种技术路线的"超级试验场",呈现出独特的混合态势。理想汽车鲜明站队VLA路线,依托家庭用户画像和自然交互需求,打造“奶爸车专属AI司机”;华为系(问界、阿维塔等)坚定投入WEWA架构,通过云端世界引擎和车端推理能力,提供“安全优先”的解决方案;而比亚迪、小鹏等则采取“脚踏两条船”策略,既自研VLA相关技术,也与外部WEWA技术供应商合作,保持战略灵活性。
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犹如一位天赋异禀的“学徒”,它通过海量人类驾驶数据进行学习,追求从感知到控制的端到端映射。特斯拉FSD V12便是其代表,驾驶风格平滑拟人,甚至能理解“超过前面那辆卡车”这样的自然语言指令,仿佛副驾坐了一位真正的老司机。
然而,这种“经验主义”路径的光环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其“黑箱”特性使得系统决策难以解释,一旦遇到训练数据中未曾见过的极端场景,可能会突发“幻觉”(Hallucination),做出难以预料的危险动作。更现实的是,其对高质量真人驾驶数据的依赖,犹如无底洞,采集和标注成本惊人,且永远难以穷尽现实世界中的“长尾问题”。
另一边,WEWA架构(World Engine & World Action)则走的是“学霸”路线。它不满足于模仿,而是要先为AI构建一个理解物理规律和社会规则的“内部世界模型”,让其能够推演未来、理性规划。华为ADS便是典型案例,通过云端世界引擎模拟生成数以亿计的极端场景(如突然出现的障碍物),训练系统见多识广、从容应对。
WEWA的优势在于安全性与可解释性,决策过程基于逻辑推演,而非统计相关性。但它的挑战在于“仿真与现实间的差距”,如果虚拟世界不够真实,那么在“温室”里练就的完美策略,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堪一击。同时,过于理性的驾驶风格有时也让人类感到缺乏“人情味”。
VLA与WEVA的竞争,恰好给了中国汽车工业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技术供应链正在重构。中国在激光雷达、摄像头、计算芯片等传感器领域已形成完整供应链(禾赛科技、华为、地平线等)。同时,WEVA需要的云端超算中心(训练平台)和VLA需要的数据标注产业,正在中国快速发展。华为昇腾算力中心、百度阳泉智算中心等成为新基础设施。
数据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优势。中国复杂的交通场景(混行道路、随机穿行的电动车等)不再是劣势,反而成为训练VLA的"黄金数据"和验证WEWA的“终极考场”。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路测数据采集量已占全球60%,这种数据规模效应正在加速技术迭代。
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VLA路线可提供“个性化AI司机”订阅服务(理想已尝试);WEWA路线则可提供“安全冗余包”等高附加值服务(华为ADS的按月订阅)。同时,脱敏后的驾驶数据可用于保险精算、城市交通规划等,形成新的数据价值链。
面对技术路线分化,中国车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研发模式正从“硬件集成”向“软件定义”转变。比亚迪成立千人算法团队;长城汽车投资数十亿建设AI研究院。合作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传统Tier 1供应商外,与科技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如赛力斯与华为)成为新选择。
组织架构正在重组。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已设立专门AI决策岗位,直接向CEO汇报。数据事业部的成立,将负责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和合规管理,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
人才争夺升级。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薪资较传统汽车工程师高2-3倍,人才从互联网行业向汽车行业大规模流动。同时懂汽车工程和AI算法的“双栖人才”成为最稀缺资源。
供应链关系重塑。车企不再简单采购零部件,而是与芯片公司、算法公司、云服务商形成“技术共生体”。部分车企与供应商采用“联合开发、收益分成”模式,共同投入研发,共享智驾功能订阅收益。
自动驾驶的商业逻辑背后,也存在着深刻的割裂。
科技公司作为平台的提供者,攫取了巨大的估值和关注度,但在事故发生时,责任界定却异常模糊。是算法缺陷?传感器故障?还是人类监管员失职?这种利益与责任的不对等,与直播中“主播赚取佣金却不承担售后”的模式如出一辙。
此外,两种技术路线也引发了不同的商业模式思考。VLA路线依赖庞大真实车队持续收集数据,建立了极高的数据壁垒,但边际成本巨大。WEWA路线则强调通过仿真低成本地解决长尾问题,试图打破数据垄断,但其仿真平台的研发投入与可靠性验证同样是天文数字。
虽然两种技术路线的争论仍然激烈,但行业发展的狂热褪去后,理性的声音也将开始回归。纯粹的端到端VLA或纯粹的基于模型的WEWA或许都被证明无法单独胜任L4/L5级全自动驾驶这一宏大使命。
未来的答案,必然是一场“仿生”与“理性”的伟大融合。
架构需要融合。一个成功的自动驾驶系统,将需要VLA作为“感知与交互”的前端,以其强大的多模态能力理解世界、与人自然沟通;同时,需要WEWA作为”决策与安全”的基石,在其内部进行严谨的推演和规划,守住安全的底线。
数据闭环需要融合。云端世界引擎(WE)将不再是WEWA的独有物,而是成为为整个系统服务的“驾校总教练”。它不断生成VLA难以遇到的极端场景,为其“补课”;同时,车端遇到的疑难杂症也被上传,在仿真中复现和求解,形成自我进化的闭环。
商业与责任需要融合。行业必须建立起清晰的责任认定框架和保险体系,让技术的提供者真正为其系统的能力边界负责。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用户和监管的长期信任。
VLA与WEWA的竞争,本质上是自动驾驶不同技术哲学的碰撞。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次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标准”的历史机遇。
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导者,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如果能将VLA的敏捷迭代与WEWA的严谨安全有机结合,中国有望诞生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从过去四十年的“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未来的“规则制定者”。
当德国工程师还在争论功能安全合规,美国公司陷入数据采集争议时,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用“两条腿走路”的务实策略,开辟智能驾驶的“中国路径”。这场技术变革的终局,很可能不是某条路线的胜利,而是一场由中国市场定义的融合创新。
希望产业关于路线争论的虚火早点退去,车企和技术企业安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整体计算平台的建设。自动驾驶的发展从未是一蹴而就的闪电战,而是一场需要尊重技术规律、持续投入的持久战。当有一天你能在车上安心入睡,那一定是“仿生”的感性与“思想”的理性,终于达成了完美的和解。#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西域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