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经开区总工会推动“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落地见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4:23 1

摘要:山东威海经开区总工会通过构建“订单式精准培训”“工作室传帮带”“志愿队匠心行”三位一体的产业工人大培训体系,有效破解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技能传承渠道单一、服务半径有限等难题,推动“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落地见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山东威海经开区总工会通过构建“订单式精准培训”“工作室传帮带”“志愿队匠心行”三位一体的产业工人大培训体系,有效破解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技能传承渠道单一、服务半径有限等难题,推动“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落地见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实施“精准赋能工程”,工匠学院订单培训靶向发力。聚焦产业发展方向与职工技能短板,创新推行“工匠学院订单培训”模式。全面摸排辖区内重点企业及一线职工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建立动态“技能需求清单”;精准匹配资源,主动对接威海技师学院工匠学院,依据需求清单,精心遴选匹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质教师,量身定制涵盖智能制造、数字技能、安全生产、精益管理等领域的专项培训课程包;采取“送教上门”与“集中办班”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定制化培训活动,先后举办电工、新能源汽车维修、船体建造与设计、直播电商等订单式培训班10余场,精准覆盖300余名职工。

实施“薪火传承工程”,工作室传帮带孵化复合人才。威海经开区总工会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依托121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匠培训站,大力开展浸润式、实战化“传帮带”活动,将工作室打造为技能传承的重要阵地。鼓励企业将工作室深度嵌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整体框架,使之成为企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特色延伸。协助企业梳理工作室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等,开发8项标准化课程,纳入企业培训资源库,培养37名工作室骨干担任企业内训师,实现知识复制传承。丰富“师带徒”内涵,组织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与一线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结成“名师高徒”对子,既涵盖“一对一”精雕细琢的技艺传承,也开展“一对多”的技术攻关活动,上半年共完成技术创新700余项,15项获专利授权和市级以上奖项,在节能降耗、工艺优化等领域成功应用10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通过这种“干中学、学中练、练中精”的常态化培养模式,已有200余名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实现了技能水平跃升。

实施“匠心筑梦工程”,延伸志愿服务拓展培训价值。威海经开区总工会通过汇聚劳模工匠群体的智慧与力量,组建专业化“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将技能服务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中小微企业、困难企业开展“技术巡诊”,针对设备故障诊断、工艺流程优化、质量提升等实际问题提供“点对点”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破解发展难题。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助力企业攻关“链轮加工工艺及加工方法改造”等多项难题。走进学校、公共场馆,围绕工匠精神、职业规划、安全生产常识等主题开展公益讲座与科普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技能成才的热情。2025年以来共开展公益讲座5场,参与职工300余人,参与学生近400人,累计服务职工600余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夏丽萍)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