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凝视现代人的生活轨迹,总会发现两条交织的主线——工作与生活,它们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相生相克又浑然一体。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有人将工作视为生活的对立面,有人则把生活当作工作的附庸,殊不知中国智慧早已揭示:二者本同出而异名,皆是对生命价值的实践与诠释
【未末主义谈】
题记: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
退休前,工作即生活。一生热爱生活的人,方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享受做事与收获、体验价值与奉献的生命之乐。
退休后,生活即工作。一生热爱做事的人,方会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享受生活与经历、体验作为与休闲的生命之福。
未末师悟“工作生活”,于2017年10月30日07:58(周一)成悟。
089. 思悟“工作生活”
(2025年8月29日)
未末师
当我们凝视现代人的生活轨迹,总会发现两条交织的主线——工作与生活,它们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相生相克又浑然一体。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有人将工作视为生活的对立面,有人则把生活当作工作的附庸,殊不知中国智慧早已揭示:二者本同出而异名,皆是对生命价值的实践与诠释。从《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修身之道,到王阳明“事上磨练”的心学智慧,中华文明始终倡导在日用常行中证悟大道。而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命题,更应发现:工作与生活的真正融合,恰是对生命意义的最高礼赞。
退休前,工作即生活
在生命最丰沛的岁月里,工作从来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修行道场。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其深意不在于劳作的强度,而在于通过职业实践实现人格的完善。当我们以创造者的姿态投身工作,那些看似机械的日常便升华为塑造生命的艺术,如同匠人琢玉,每一刀刻痕都是对生命的雕琢,每一次打磨都是对心性的淬炼。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敬业乐群”的职业伦理。《礼记·学记》有言:“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里的“敬”绝非简单的工作态度,而是一种将生命投入事业的精神状态。古有鲁班造锯,不仅解木工之困,更将巧思化作惠泽千年的智慧;今有袁隆平躬耕陇亩,不仅为解决饥馑,更以稻穗为笔在大地上书写赤子情怀。他们之所以能成就非凡,正因为将工作视为生活的终极表达——在专业领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使职业与生命价值产生共振。
这种工作观在当代社会更具启示意义。当“躺平文化”悄然蔓延,当“摸鱼哲学”大行其道,我们更需重拾“工作即生活”的智慧。这不是鼓励无休止的加班,而是倡导建立主体性与意义感的工作方式。如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将劳动升华为艺术创作。真正的职业成就,来自于将自我的知识、情感、智慧对象化于工作产品之中,在创造中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人们从事与价值观相符的工作时,会产生“心流”体验,这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恰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暗合。无论是医生救治病患时的全神贯注,还是教师启迪心灵时的循循善诱,这些时刻工作已不再是外在负担,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正如《周易·乾卦》所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种终日奋勉的状态,本质是对生命能量的最大尊重。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提倡“工作即生活”绝非认同996的异化劳动,而是强调主体性的重建。明代大儒王艮在《乐学歌》中唱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唯有摆脱将工作视为谋生工具的功利心态,恢复其作为生命实践的本真状态,我们才能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境界需要三种修炼:其一为“专”,如荀子所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专业领域达到精深;其二为“融”,打破工作与生活的机械分割,使二者相互滋养;其三为“超”,超越功利计算,在创造中体会生命酣畅淋漓的快乐。
退休后,生活即工作
当人生步入金秋时节,生活的重心悄然转移,但生命价值的实现从未止步。中国传统智慧将退休视为“致仕”,并非退出生活舞台,而是转换实践场域。《论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课题,退休后的岁月恰是将积累的智慧转化为生活艺术的黄金时期。
此时“生活即工作”的要义在于:将过往职业历练中获得的素养、智慧和能力,无缝转化为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令人想起东汉名臣疏广,致仕后设立学堂教化乡里,将朝堂智慧转化为育人实践;又如当代院士袁隆平,晚年仍奔走田畴,把实验室延伸到大地之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生命价值的实现从不受年龄限制,真正的智者懂得将每一个阶段都转化为修行的道场。
这种转化需要三大智慧:首先是“转化之智”,即将专业技能升华为生活智慧。如同老中医退休后成为养生导师,老教师退休后化身家风传承者,职业经验经过淬炼,反而在生活领域绽放异彩。其次是“节奏之智”,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晚年尤为珍贵。退休不是生命的减速,而是重新寻找符合自然节律的生活频率。最后是“传承之智”,《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长者应将积累的智慧传授后学,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
现代老年学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社会参与的老人,其生活满意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更高。这印证了中国传统“退而不休”哲学的深远意义。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君子虽逝,其名犹存。”退休后的生活同样可以成为奉献社会的新起点,或投身公益传播爱心,或著书立说传承经验,或含饴弄孙教化家风。这些活动看似闲适,实则承载着同样严肃的价值创造。
我们要特别警惕将退休等同于“退出”的误区。汉代名臣疏广曾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生命的价值从来不由年龄界定,而在于是否持续创造。91岁的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76岁的齐白石仍在变法创新,通过融合民间与文人画元素,形成独特的“红花墨叶派”风格。他们用实践证明:当生活本身成为精心经营的作品时,每个日子都可以是艺术创作,每次呼吸都可以是价值实现。
贯穿始终的生命艺术
工作与生活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对生命整体性的尊重。从先秦“敬事而信”的职业伦理,到宋明“百姓日用即道”的生活哲学,中华文明始终强调在平凡中见证伟大,在实践中体会超越。这种智慧对于当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我们既不需要“工作狂”式的自我消耗,也不应推崇“躺平”式的消极逃避,而应追求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命艺术。
这种艺术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注入生活情趣——如同苏轼在贬谪期间仍能“夜饮东坡醒复醉”,在困顿中保持诗意;也要求我们在退休生活中保持创造激情——如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暮年仍怀壮心。真正的人生大家,总是能够打破工作与生活的机械二分,让二者在更高层面达成和谐统一。
当我们以这种视角重新审视人生,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青年时期如楷书,一笔一划规整有力;中年时期如行书,流畅中见章法;老年时期如草书,看似随意实则充满韵律。工作与生活不再是争夺时间的对手,而是共同编织生命锦缎的经纬线。
最终我们将会领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工作与生活的分割技巧,而在于将二者统合为价值创造的整体实践。正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胸怀远大追求,又要脚踏实地生活。当我们既能以工作的专注对待生活,又能以生活的智慧对待工作,便达到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时每一个当下都是永恒,每一次努力都是修行,每一份平凡都可成就非凡。这或许就是中国智慧给予现代人的最好礼物,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
2025年8月29日12:37,许东振于山东省宁阳县第三小学建设的首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_开心老师工作室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剪纸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