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不自立,名由人传——从父亲朱良才的故事中领悟红色领导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13:50 1

摘要:2025年8月22日,“传承红色领导力助力企业新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子朱新春受邀参加了此次论坛,下面的文章由他的发言整理而成。

编者按:
2025年8月22日,“传承红色领导力助力企业新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子朱新春受邀参加了此次论坛,下面的文章由他的发言整理而成。

红色领导力是当前和今后都离不开的一个选题,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快,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许多挑战也随之而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的办法就是要靠领导力。今天,我将以革命前辈以及我父亲朱良才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谈谈这一论题。

▲朱良才

实际上,我们早在建军初期就解决了革命领导力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完善和改进。1928年12月28日至30日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我们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所谓“政治建军”是指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军队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思想建党”,则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01

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宣传经过

我的父亲并不是一位天生的革命家,在参加革命前他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革命岁月中,他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逐渐成长起来。1938年2月,在完成营救西路军的任务后,我父亲来到了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毛泽东的著作,多次聆听毛泽东讲课,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渐成长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从此以后,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做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主要选取了两个事例来讲述。

第一个与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相关,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实际上,从红军时期开始,就有很多跳崖的英雄事迹,但这些事迹都没有记录下来,所以当时的一个重点是,我们该如何使类似的英雄事迹留存并传承下去。当时,我父亲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在部队将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一报上来之后,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件。

▲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镜头

之后,军区派出工作组到狼牙山棋盘坨道观采访李圆通道长,调查核实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据李道长讲述,他当时藏身在狼牙山对面的一个山洞里,将五壮士跳崖的全过程看的一清二楚。两位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因被山腰树枝挂住而得救。两位亲历者的讲述加上李道长的证词,证明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道士李圆通正向调查组介绍情况

于是,我父亲首先向聂荣臻司令员做了汇报,聂司令员对此事非常重视。据记载,晋察冀军区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授予其“勇敢顽强”奖章。

由于我父亲从事政治工作,他希望能够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永久保留下来,所以组织了专业的创作班子,绘制了油画和小人书(连环画)。同时《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沈重根据当时的战事报告,还专门写了一篇长篇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后改名为《狼牙山五壮士》入编小学语文课本。为了掀起学习的高潮,更好地传播这一英勇事迹,我父亲指示部队修建了烈士塔(即狼牙山三烈士塔),狼牙山海拔1105米,山势险峻,崖壁陡峭,修塔时的一块块石料、一筐筐土、一桶桶水都是战士和当地民众肩挑背扛送上来的。烈士塔建成之后,父亲还专门题了一首诗——

北岳狼牙耸,

边疆血火红;

捐躯全大节,

断后竞奇功。

畴昔农家子,

今朝八路雄;

五人三烈士,

战史壮高风。

▲朱良才给 《狼牙山三烈士塔》的题诗

由此,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被保留了下来,极大地促进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他们身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在激励着后世。

02

跳崖牺牲的故事还有很多

紧接着,在各地又接连出来两个类似的英雄事迹。

其中之一是1942年冬,日寇进攻河北涞水县曹霸岗,战士们在松树岭阻击敌人,掩护团机关和群众转移,1排副排长李连山带8班占领松树岭前的一个突出山头鸡蛋坨,他们英勇奋战,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选择跳下山崖,壮烈牺牲。之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和副司令员萧克发出通令,嘉奖五位烈士。

另一个故事是1943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老帽山,为了掩护地方机关领导和人民群众转移,八路军的一个排在老帽山与马安之间阻击敌人,一个排打到最后只剩六个人,六人宁死不屈,跳崖就义。

遗憾的是,这六位烈士的名字没留下来,当时处于战乱年代,信息传播不畅,当地老百姓辗转将此事上报到军区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很难再查清楚名字,但他们的英雄事迹流传了下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还在此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即老帽山六壮士纪念碑亭)来纪念六位烈士。

▲老帽山六壮士纪念碑亭

可见,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是在代代传承的。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英雄事迹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永远地镌刻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历史丰碑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5年)中,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是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徒步方队,狼牙山壮士们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延续至今。

03

树叶训令的故事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树叶训令的故事。

1942年春天,日寇对华北地区进行连续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此时又恰逢旱灾,百姓颗粒无收,生活困苦。没办法,老百姓只能选择吃树叶子,从当时保存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人们在树上摘叶子,一堆人则围在下面等着捡叶子。乡亲们饿得面黄肌瘦,部队里战士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部队里没吃的也只能靠吃树叶。

▲群众采摘树叶的情景(晋察冀摄影师沙飞拍摄)

我父亲发现,战士们年轻手脚麻利,而且经过训练,比起瘦弱的群众,战士们摘树叶要方便且快速得多。这样下去,八路军有吃的了,但人民群众吃什么呢?虽然这只是轻飘飘的树叶,但是却关系到军民情谊,所以要从根据地建设的大局来考虑,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于是,我父亲起草了一个树叶训令,经过聂荣臻司令员的批准后发布出去了。训令规定:村庄周围15里地以内的树叶全部留给人民群众,部队统一到15里地之外的深山老林里去摘树叶子。当地的群众得知此消息之后十分感动,自发来到政治部要求撤回这一训令,他们还把摘好的树叶往军区政治部院子里送,希望战士们也能充充饥,可见军民情深,我们党也切实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父亲在请示了司令员兼政委以后,又起草了一个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训令。全边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明确规定各级单位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于是,在全区掀起了大生产的热潮,军民大量开垦荒山、荒地。聂荣臻、唐延杰、朱良才等领导带领战士帮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割麦子。我父亲还亲自给烈军属、困难户发放指战员捐献的救济金。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晋察冀军区度过了难关,整个灾荒期间没有饿死一个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而且不仅没饿死人,还把根据地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毛泽东亲自命名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从右起)司令员聂荣臻、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带领机关、部队帮人民群众植树造林

借此机会,我父亲又在全区掀起了“创建模范党支部”、“创建模范的党军——铁军”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突出抓典型,比如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等,他们的感人事迹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

由于当时英雄模范很多,所以还专门召开了群英会,我父亲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有战斗英雄邓仕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爆炸大王李勇,其中戎冠秀于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边区群英大会中,我父亲亲自把写有“子弟兵的母亲”、贴着戎冠秀半身像的大红光荣旗赠给她,还代表军区和边区政府,向她赠送了银牌、布、铁锨、犁、镐、奖金和一头栗色大骡子,在吃饭时亲自向她敬酒、敬军礼。此外,我父亲积极发现并宣传了大量英雄事迹,如回民支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等先进典型,使其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晋察冀边区英模代表大会上的三个著名英模

04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2005年12月2日为纪念抗战胜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发了个通稿“永远的丰碑”:《文武纵横建功勋的共和国将军——朱良才》,称赞他“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8月1日,《光明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扁担”引出的故事——记作者朱良才上将》介绍我父亲的英勇事迹,同时《解放军报》在8月14日头版发了一篇文章《青史长留良将名》,这篇文章的最后写道:“碑不自立,名由人传。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应像朱良才那样,不计名利得失,只为党的利益;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本色。唯有如此,才能把崇高品格立在官兵心中,把革命精神传给后人。”

就像文章中所讲的“像朱良才那样”,这仅仅是一个名字,是一个代表,实际上,所有的革命先烈都值得敬仰,他们是我们应如何提高红色领导力的最好的榜样。希望我们也要做到“碑不自立,名由人传”,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

来源:红船编辑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