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推开窗,发现楼下草叶上挂着一层亮晶晶的水珠,太阳一照还泛着白光 —— 得,老祖宗发明的 "自然温度计" 又开始工作了,这就是白露要来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清晨推开窗,发现楼下草叶上挂着一层亮晶晶的水珠,太阳一照还泛着白光 —— 得,老祖宗发明的 "自然温度计" 又开始工作了,这就是白露要来了。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到 165 度时,秋天就正式进入 "凉意模式",
今年的白露在 9 月 7 日,你准备好添衣了吗?
要说这白露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得明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这套 "五行配色方案" 可不是瞎编的,从科学角度看,白露前后昼夜温差能拉大到十几度,白天太阳晒得人暖烘烘,到了夜里冷空气一南下,水汽就乖乖凝结成露了。
老辈人常说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可不是吓唬人,过了这个节气,夏天的热彻底成了强弩之末。
古人观察物候的本事真得竖大拇指,白露三候全是 "鸟类动态播报":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简单说就是大雁开始南飞、燕子集体返乡,所有鸟儿都忙着囤积过冬口粮。
我小时候总蹲在村口看燕子成群结队地飞走,老人就会念叨 "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
现在才知道这竟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的原话,原来古人早就把自然规律摸得透透的。
说到习俗,南方朋友的仪式感可比北方讲究多了。
福建福州人坚信 "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这天的龙眼不仅个大核小,民间还认为吃了能大补身体。
我在福州出差时试过把龙眼剥进稀饭里,清甜的汁水渗进米粒,确实比普通白粥多了层风味。
浙江苍南一带更有意思,要采集 "十样白" 草药煨乌骨鸡,啥白木槿、白毛苦的,光听名字就透着股讲究劲儿。
太湖人的 "祭禹王" 大典更是排场,每年清明和白露都要热闹一周,
渔民们把大禹当 "水路菩萨" 供奉,还顺带祭拜土地神、蚕花姑娘,简直是诸神狂欢派对。
爱喝茶的老饕们则等着喝 "白露茶",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
福建茶农告诉我,采这种茶得趁北风天,还得等露水晾干,讲究着呢。
最雅致的习俗得数 "收清露"。
古人真会玩,大清早提着瓶子去收集花草上的露水,说是能 "明目养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还细分了功效:
菖蒲露能清心明目,菊花露可养血息风。
我小时候学古人试过一次,蹲草丛里冻得瑟瑟发抖才收了半瓶,
擦脸时还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算是体会到传统习俗的 "美丽冻人" 了。
至于禁忌,全是老祖宗总结的 "保命指南"。
首当其冲是 "白露勿露身",处暑时还能天天冲凉,到了白露再赤膊就等着感冒吧。
我那爱穿露脐装的表妹,去年白露后硬扛了三天,结果疼得直不起腰,
医生说这是寒气从肚脐入侵了。
饮食上要忌辛辣少熬夜,民间说 "防秋燥要保阴津",多吃梨和山药准没错,别逮着火锅烧烤猛炫。
白露就像大自然发来的温馨提示:燥热的夏天彻底拜拜,该给生活添点 "凉" 意了。无论是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的农谚智慧,
还是 "收清露" 的雅致情怀,都在提醒我们顺应时节过日子。
今年白露,不妨泡杯白露茶,吃颗龙眼,再给爸妈发条消息提醒添衣 —— 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藏在这些烟火气里呢。
来源:刹那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