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了集中展示五年来安徽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安徽省民政厅微信公众号推出《安徽民政这五年》系列报道,系统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做法和成效,迎接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召开。
积极主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高质量书写铜陵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
2019年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铜陵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一老一小”“一弱一残”基本权益,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高质量书写铜陵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
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底气”
五年来,铜陵市聚焦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救助保障政策、拓展救助方式方法,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的救助需求。走好精准救助路子。创新提出“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实现困难群众模糊申请向救助管理部门精准认定转变,大大方便了困难群众。健全“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2021年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开展困难群众“线上线下”双向摸排。探索实施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网上申请,通过“皖事通”和“铜陵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线上申请。端好应保尽保盘子。科学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保持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实行“单人保”和“整户保”相结合,落实“低保渐退”“刚性支出扣减”“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在临时救助方面,采取“一事一议”“跟进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多种措施。开展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购买医疗护理保险。扛好提质增效担子。出台《铜陵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操作规程》,深化社会救助基层创新实践。探索“物质+服务”多元救助,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全市439个村(社区)全面设立“救急难”互助社。2021年,铜陵市铜官区荣获民政部困难群众救助综合评估试点,2021年度、2023年度分别获得省政府社会救助领域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图1 2019年以来铜陵市城乡低保标准变化图
把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
五年来,铜陵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发展。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引入等长三角养老服务知名企业承接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带动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建设1322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失能养老上门服务,受助老年人满意度达98%以上。分类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2023年2家机构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2024年新增3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机构养老、助餐、医养结合、日间照料、智能化、居家上门等基本服务。农村互助养老“不出村不离乡”。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自愿入住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义安区天门镇金塔村依托农村幸福院,成立由退休干部、德高望重长者、老教师等组成的村老年协会,组成养老服务骨干队伍,设立老年人法律咨询、投诉和涉老纠纷调处小组。创新推广低偿服务模式,组织“小老人”与受助老人结为“邻里互助”对子,采用以老养老的方式,激活农村互助养老内循环。从“养老”到“享老”的友好变身。组织开展老年人普法活动,挂牌成立“铜陵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8个,开展涉老反诈宣传公益活动240余场次。为全市13.6万(含60岁以上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老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开展智慧助老和数字助老公益活动,全市共计开展活动207场,受益人数3.6万人。常态化开展“敬老月”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开展走访慰问、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等活动,服务老年人11万人次。2019年铜陵市成功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得省政府养老服务真抓实干表彰激励。2023年入选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争取中央福彩公益金1328万元。2024年铜陵市民政局被确定为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系全省唯一。
服务好老百姓的“幸福事”“身后事”
五年来,铜陵市聚焦群众期盼,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推进婚俗改革,树立文明新风。2021年以来,铜陵市义安区、铜官区、枞阳县相继入列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发挥婚姻登记机关阵地作用,提供免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建设婚俗文化展厅、户外颁证基地4处,婚俗改革试点乡镇2个,村级喜宴堂5个。利用“5·20”、七夕等传统佳节,举办集体颁证活动、集体婚礼、青年交友活动。深入挖掘本土传统婚俗文化,在犁桥水镇、永泉小镇等景区演出《犁桥古韵 水镇迎亲》《以母之名 兰自芬芳》等舞台剧。聚焦特殊群体,强化关爱服务。实施“精康融合行动”,持续开展精神障碍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巩固全市“1个中心+15个站点”架构布局。创建“铜草花开·护童成长”品牌,引入专业力量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建立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教安”综合服务体系,增设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畅通就医绿色通道。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未保站点全覆盖,配备儿童督导员36名、村(社区)儿童主任411名,主动上门走访、定期联系辖区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优化殡葬服务,坚持公益属性。贯彻落实《铜陵市城乡惠民殡葬实施意见》,落实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持续开展乡镇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推广使用皖事通 APP 铜陵版块“同思陵”、中国忆网在线祭祀服务,倡导党员干部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开展树葬、江葬等公益活动,推进绿色殡葬。2021年铜陵市民政局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铜草花开·护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项目获评全省十佳优秀案例。
“多元力量”助力事业发展
五年来,铜陵市从规范管理出发,引入多元社会力量,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新模式推进地名管理工作。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地名体系建设,指导枞阳县开展省级先行区建设,规范乡村道路命名管理,全市摸底乡村各类道路2000余条,年内完成正式命名备案175条,通过小程序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含兴趣点)5159条。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枞阳县拍摄制作县域历史地名文化宣传片《千年古邑-枞阳县名故事》,郊区拍摄制作安徽省“千年古镇”——大通镇宣传片《千年古镇 又忆澜溪》,加大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新思路培优社会组织发展。优化党建管理体制,目前市直352个社会组织中成立党组织的294个,覆盖率达84%。积极推行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社会组织章程工作,2023年社会组织党建入章率达100%。创新探索“1+N”组团服务机制,引导全市社会组织主动服务乡村振兴。2021年在全省创新开展商协会“我为铜陵发展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近百家商协会踊跃参与暖企、助力、赋能、减负、关爱“五个一”行动并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多家职能部门联合打造《数字铜陵》栏目,连续播报87期商协会“五个一”行动的典型案例。新方向推进慈善资源拓展。创新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倾斜,全市已设立41支社区慈善基金。常态化开展“慈善一日捐”,每年惠及困难群众上万人。连续多年实施“慈善联合助学”行动,多年来,帮助名困难学子求学。在上海市铜陵商会等5个异地铜陵商会设立慈善工作联络站,引导省外慈善力量参与铜陵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铜陵市“精准助困计划”获评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为安徽省唯一。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工作被省委组织部关注推介报道,并被《全国社会组织蓝皮书》重点推介。
来源:安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