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夹江县二郎庙,号称二郎神的祖庭道观,位于甘江镇九盘山,在乐山之北、夹江之南约30里的接壤处,庙内供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赵二郎(赵昱)的塑像,是全国唯一一座同时供奉赵昱、李二郎、杨戬三位“二郎神”的庙宇。
历史名人与夹江县弱漹镇
徐前明
四川省夹江县二郎庙,号称二郎神的祖庭道观,位于甘江镇九盘山,在乐山之北、夹江之南约30里的接壤处,庙内供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赵二郎(赵昱)的塑像,是全国唯一一座同时供奉赵昱、李二郎、杨戬三位“二郎神”的庙宇。
康熙《夹江县志》收录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任夹江县令的董继舒《诸葛祠记》记载:“夹江祀武侯于九盘坂之浒,踞县三十里许。春秋祭,率愆期,繄报功德。”“武侯百代人物,祠宇颓圮,伊谁之尤,且不百武,邓艾亦有祠,岁时伏腊,人事奔走。嗟嗟!祠武侯并祠邓艾,汉贼将两立乎?”“于是撤艾祠而投尸于水,改建侯祠于今址。”《蜀故》记载:“夹江武侯祠,原在九盘坂,距县三十里许,邓艾庙即今祠地。”“九盘尚有邓艾庙。”而到了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川主祠碑记》则记载:“川主祠,重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夹江县志》2022年点校注版对“邓艾亦有祠”注释道:“邓艾庙为艾中村人改古竹郎庙为之。武侯祠迁城南为壁山庙后,其地复为竹郎庙,但夹乐一带百姓只称二郎庙。”由此推知,夹江二郎庙历史上可能先后经历竹郎庙、邓艾庙、武侯祠、邓艾祠(庙)、川主祠、二郎祠、二郎庙的祠庙演变,相应地主祀神灵可能经历竹三郎、邓艾、诸葛亮、川主赵昱、二郎神(李二郎、赵昱)、川主李冰的神祇变迁。由此,通过二郎庙的历史变迁,将名人和弱漹镇紧紧联系了起来。
李 冰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在任期间,李冰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基础。五代蜀政权对灌口二郎封以王爵,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祇。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儿子的身份复祭复封,宋仁宗下旨钦定父子关系。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二王庙,后人尊其为川主。李冰在南安(夹江)“凿离堆”“平盐溉”,通正水道。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触山胁溷崖,水脉漂急,破害舟船,历代患之。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迄今蒙福。”故夹江人于此纪念李冰父子。
杨 宗
杨宗,字德仲,又名杨畅,字仲普,两汉之际南安(夹江)人。青年时代的杨宗,易名为杨畅,以宦者身份进入汉皇室,约在公元4年至14年间,以中宫令身份,回四川老家出任益州牧,后落叶归根,安葬于弱漹镇。清嘉庆《夹江县志·冢墓》在“汉·二杨墓”条介绍:“县南二十里。有碑二通,形状甚古。其一镌:‘汉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其一镌:‘汉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俱隶书,今石尚存,湮没不可识。”现在甘江镇约三里的新生村,仍矗立着约两千年的杨公双阙。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协助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赏罚严明,改善和西南各族关系,加强战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后主刘禅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帝王庙”,是从祀名臣37人之一。相传,诸葛亮在夹江兴武练兵,从夹江过青衣江改善与少数民族关系,留下了点将台的遗迹。青衣江又称平羌江,化成山又称平羌山。
邓 艾
邓艾(约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魏晋之际的谋臣、将领、军事家。邓艾平蜀有功,治民有惠,蒙冤受诛,后终昭雪。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偷渡阴平,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与其子邓忠一起被杀害。
进成都后,邓艾约束部众,没有发生抢掠;安抚投降人员,使复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三国志·邓艾传》载:“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为其平反。夹江邓艾祠或即立于其时。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为其设庙。明代,官方将刘备集团作为正统的中心,故受到打压。九盘山邓艾祠前江边,俗称艾中坝,后为艾中村,为其故旧改姓艾以纪念之故。现艾中村与原李村、陶渡村整合为弱漹村。
李 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列“酒中八仙”。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李白去世,著有《李太白集》,被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踏上远游征途,经成都、平羌县到峨眉山,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在经弱漹渡口来往峨眉山的途中,诗意大发,留下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成为李白挥之不去的影子,成了桑梓、亲故以至其本人的化身,也成为地方文人墨客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薛 涛
薛涛(768—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歌妓、清客、“女校书”、四大女诗人之一。幼时随父薛郧仕宦入蜀,曾寓居夹江。与历任西川节度使韦皋、高崇文、武元衡、李德裕等,均有唱酬。
夹江文史学者宋兴国考证:薛涛幼时生活在峨眉山下、青衣江边、竹郎庙附近,即唐宋时的平羌水驿。在弱漹镇留下了4首诗,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和对弱漹镇美好时光的思念。
续父井梧吟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乡 思
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皇甫坦
皇甫坦,宋代嘉州夹江弱漹镇人。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1年),皇甫坦经杭州太守张称推荐,被高宗皇帝召见,治好显仁太后的眼病。在同高宗皇帝交谈中,回答了关于“治身”与“长生”的话题,曾留下“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为则天下治”及“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的名言,撰《养生丹诀》一卷。现留存《进诗》一首:
夜静天中星历历,晓来坛上月娟娟。
皇图巩固中兴业,帝祚遐昌亿万年。
皇甫坦在弱漹镇留下了故居,《宋史》称,高宗尝书“清静”二字以名其轩,旧有“家庆楼”楼记,魏了翁隶书也。《蜀水经》载,明弘治中,土人于坦故居犁田得玉印一枚,上刻“卫生药宝”,为郡医所得。又一药臼,欲碎之铸农器,遇火即为烟矣。法上寺,即皇甫坦清修处。
杨 翚
杨翚,博学、善文,北宋靖康(1126年)至南宋建炎(1130年)年间,隐居于嘉州西北山中(今夹江县甘江镇二郎庙一带)。杨荤生平坎坷,时叹自己“道与世抗,命与时违”。所著《碧云亭记》,对考证弱漹镇附近的王高山、峨眉山、雅水、九顶山、泾口等地名,研究乐山地方风物与当时儒、商、骚人、羁客等社会生活和知识分子心态均有重要价值。
杨 岳
杨岳,夹江人,登绍兴进士。绍兴元年(1131年)前后任荣州刺史。道学为儒者宗,卢蹈游其门,以学行为“一代鸿儒”。见宋代李石《方舟集·故宜人薛氏墓志铭》《四川通志》、同治本《嘉定府志》《夹江县志》。
张 穆
张穆(1118—?),字和仲,小名佑郎,小字季美,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第95名,兄弟五人,出了两位举人。曾祖,张保隆,任文林郎,成州同谷县主簿;祖,张谕,不仕;父,张羽,不仕。籍贯是嘉州夹江县汉川乡龙吟里,父为户。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卢 蹈
卢蹈,字衷父,青社(今山东青州)人,为杨岳门生,因仰慕杨岳才华而寓居犍为郡夹江县,与陆游同时。事见《陆放翁全集》卷29《跋卢衷父绝句》。现留诗一首:
客怀耿耿自难宽,老傍京尘更鲜欢。
远梦已回窗不晓,杏花同度五更寒。
陆 游
陆游(1125—1210),宋代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少有文名。乾道六年(1170年),起为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幕,复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其诗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174年10月,陆游作《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的诗中写道:“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异境忽堕前,心目久荡漾。”该诗记载了陆游平羌道中经过九盘山时对平羌月的深刻感受,即使在他几十年后返回杭州后,也时常记怀。如:《闲中书适二首》其一写道:“平羌半轮月,依旧照渔蓑。”《梦中作二首》其二写道:“平羌江上月,伴我故山来。”
薛 缓
薛缓,夹江人,举进士。开禧(1205—1207年)初,任汉源县知县期间,建玉渊书院。累迁秘书郎,廷对极言韩侂胄之奸,坐免官。与魏了翁讲明《易》理,着《则书》十卷。了翁叹服,称自己对《易》的研究赶不上薛缓。
立智理威
立智理威,至元十八年(1281年),四川初定。帝悯其地久受兵,百姓伤残,择近臣抚安之,以立智理威为嘉定路达鲁花赤。时方以辟田、均赋、弭盗、息讼诸事课守令,立智理威奉诏甚谨,民安之,使者交荐其能。民国本《夹江县志》载:“栗将军墓,南,甘江镇广庆庵后约半里。惟无碑记可考,其坟长约数丈,传为栗将军,不识何代进葬,补志备考。”《夹江县乡土志略》载:“立智理威,奉诏甚勤,人民安乐,使者交荐其能。后卒,葬夹江之甘江场,即广庆巷后,立大将军坟。其后人遂家焉。今江祠后立坝,多陈姓。”
李 淳
李淳,字松坞,明代夹江甘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乡试,甲辰(1544年)进士,历苑马少卿,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兵部郎中,进阶承德郎。夹江县城原立司马坊,为兵部武选司郎中李淳立。留诗《安国院》:偶经安国遗年华,使节遥临景倍嘉。客到问花飞燕雀,僧来供茗具袈裟。溪回龙脑慈航近,山对峨眉佛日赊。良悟直须真念切,樽中何用惜流霞。其父李东涯,曾任云南蒙化府儒学教授。
杨 芷
杨芷,字文植,湖北安陆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吴江知县,歼倭寇3000,擢南京户部主事、兵部尚书。隆庆年间(1567—1572),出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因“不与时俯仰”致仕,年方五十。工文擅诗。在弱漹镇留下了夹江八景之二和之六两首诗。
弱漹晚渡
落日衔山媚景悠,行人渡口乱登舟。
水推桂楫追残照,风引花蓬逐翠流。
人影纷纷参柳影,浪头个个打船头。
济川抱兴频怀古,皓月当天两岸秋。
九盘羊肠
自古竞传蜀道艰,九盘犹不易跻攀。
萦回鸟迹前仍后,曲绕羊肠去复还。
屏蔽漹南垂带砺,纲维汉北锁江关。
王阳莫道邛崃险,至此应须未解颜。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康熙时为诗坛盟主,又为“清初六家”之一,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蜀道驿程记》:“初一日,稍霁,过九盘山,山临青衣江石壁,如横磨大剑,江涛奔突而下,令人骨栗,遥望大峨,秀出天半,云岚万状,积雪晶然;中峨如伛偻;少峨如拱揖;北来诸山,蜿蜒起伏,争趋峨下。放翁《望峨眉诗》云:‘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异境随我前,心目久荡漾。’身未到此,不知语意之工。”引得王士禛诗兴大发,留下4首与弱漹镇有关的诗:
夹江县
马渡青衣水,云遮紫目关。
大峨天半落,相见一开颜。
夹江道中二首
其一
沉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其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九盘望峨眉
绀壁临千仞,萧萧木叶黄。
水流通越巂,峰远入江阳。
李炳奎
李炳奎(1791—约1852年),字石筠,嘉庆癸酉科(1813年)举人。家贫力学,由国子监助教选湖南长沙府同知,特调湖北武黄同知,署常德府知府。其廉洁勤勉,爱民亲民。任湖南鼎州知府时,面对洪灾,与灾民共同抗灾70多天。针对英军入侵,提出审形势、用主兵、税兵铜、收汉奸、练兵胆、严刑罚、图久远的抗英七策,惜未被采用。任教30多年,培养了一批人才。著有《常惺惺斋诗集》11卷、《文集》10卷等著作,声名远播湖南、湖北、四川数省。
万 里
万里(1908-1986),字克仁,夹江县甘江镇人。先后毕业于国民党东北陆军讲武堂和南京陆军大学,曾任国民党川康绥署少将副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后期,万里厌恶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腐败,在上海接受民盟主席张澜劝告,回四川同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联系。1949年12月,协助邓锡侯等爱国将领在彭县率部队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万里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军区高级参议、高参室主任、军事史科研处研究员(副军级)等职务。1977年起,万里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呼。
江尔逊(1917—1999年),夹江甘江人,曾任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32至1947年,江尔逊师从蜀中名医陈鼎三、陈逊斋及著名针灸专家承淡安,学习中医内科和针灸。新中国成立后,任夹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59年,调乐山专区医院(今乐山市人民医院),任主任医师及中医科主任。擅用经方医治风痱、痹症、眩晕、咳喘、肾病、肝病等疑难杂症,享誉中医界。编纂《运用仲景学说治疗疑难重证的几点体会》《经方大师传教录》等医学著作。主持“江尔逊高徒班”,培养中医后继人才。1991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4年3月,江尔逊为二郎庙题写庙匾。
作者系列文章
7.
8.【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与夹江县弱漹镇‖徐前明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