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凌晨一点的球馆灯火吗?还是说,你习惯在电视机前,听着解说员“铿锵有力”的呼吸声,把家里茶几敲出几个圆洞?8月30日深圳的夜晚这边刚刚落幕,紧接着德国那边的晨曦就亮起来了。央视的摄像机在忙,球员和观众的心跳一样赶着班。
你见过凌晨一点的球馆灯火吗?还是说,你习惯在电视机前,听着解说员“铿锵有力”的呼吸声,把家里茶几敲出几个圆洞?8月30日深圳的夜晚这边刚刚落幕,紧接着德国那边的晨曦就亮起来了。央视的摄像机在忙,球员和观众的心跳一样赶着班。
那个夜晚,深圳大学和黄石基地的乒超联赛,是“以孙颖莎为首”的小团体火力全开。如果说,赛前组合名单还藏着些新鲜的悬念,那么孙颖莎和蒯曼女双的首次搭档,就像一颗试验飞弹,稳稳带着教科书式的轨迹,3比1拿下对手。比赛没有绚烂的烟火,但每个落点都像写在教案上的知识点。
有趣的是,球迷们盯着的不止是分数,还有场边那幕悄悄转折。孙颖莎不仅打球,顺带还成了临时战术教练,嘴里一边念着策略,手上动作没停。蒯曼单打落后两局,后来连追三局,换在普通人口中就叫“逆风翻盘”,在球馆里呢——那就是血压飙升的现实版生死时速。
倒不是说后头没波折,第四盘闪失,但最后孙颖莎再次上阵,干净利索搞定决胜盘,比分成了一个“险胜”的故事模板。深圳这场胜得不容易,更像靠着主将两肋插刀,带着新兵冲锋陷阵。球馆里的胶味混着汗,味道不难猜,压力藏在每个赛点。
遥远的德国,却传来另一番节奏。樊振东首次亮相德国联赛,结果不是梦幻开局。他的对手不是题本里的标准答案,鲁伊斯和杜达,一个接一个地把偶像签名球拍变成了追分的利器。先是2比3丢掉,紧接着又1比3落败,樊振东两场单打,一胜难求。主队萨尔布吕肯队友虽拼,但架不住“主心骨”没站住。连解说员口气都透着几分惋惜:“可能前阵子比赛太多,速度和反手都不在线……”职业球员没假期,连状态崩盘都是工伤。
两场比赛放在一起看,有点像一场中西合璧的冷菜拼盘。深圳靠双核驱动,孙颖莎和蒯曼你来我往。樊振东那边,孤胆英雄的剧情轮番上演。有的队拼协作,有的夺孤勇。难免让人多想一步:教练不是只会拍肩膀喊加油,某些时刻,优秀的球员自己也能成教练。孙颖莎今天能开战术会议,明天说不定就能给新队友带路了。
当然,职业体育的黑色幽默在于,前一晚你是王,后一场你也能成“背锅王”。樊振东这边,压力像场馆外的潮湿空气,挥不掉,散不开。欧洲的球,打法又硬,节奏不等人。队友实力一般,全场急救的活儿全揽自己。输了没人宽慰,赢了也没人真懂。久了,偶尔连自己都得自嘲两句——“等我先喘口气,给下场做个活体教材。”
电视台镜头没闲着。CCTV5照例给全国观众安排上直播表。深圳这帮小将顶住压力,德国联赛那头的外援却像上了发条。有的人,比赛结束还能和队友开个玩笑,有的人,输了只剩视频回看做复盘。乒乓球场不仅拼技术,更讲求心理韧劲,为了那一两个关键分,人可以拼到百分之百,甚至超负荷。
这时候,“团队与个人”的老故事翻新演了无数遍。深圳靠协作,像谱出和声的钢琴曲;德国队只能靠外援,像是一台钢琴弹出了独奏。结果说明不了什么,过程倒是让人味同嚼蜡:集体荣誉感,是能把小透明推上领奖台,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顶多把队服汗湿得透亮。
至于孙颖莎和蒯曼,这些年轻人打完一场,还得拼下场,体能、韧劲都真金白银地消耗。而樊振东这边,失利还得一边调整状态,一边适应陌生节奏。毕竟,谁都知道,欧洲的赛制和节奏,和亚洲的“齐步走”大不一样。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还在屏幕前发弹幕、“键盘指挥”。可是常年关注体育圈的人都知道,胜负只是一时,状态才是一世。你能想见孙颖莎成了教练型球员的那天吗?又或者,会不会某年某届,樊振东还能复制孤军奋战的逆袭?
球场无常,人生亦然。胜利值得高兴,但如果只会等央视5台定时提醒才看球,也许我们永远只会做一只“赛后才进场的点评员”。你对团队和个人,胜负与成长,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标准吗?球场之外的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决胜盘,又能不能稳住屁股,好好指挥自己?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网排TV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