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广泛吸取各类有益的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承载这类知识的图书品种十分丰富。在阅读能力如此重要的今天,语文教师究竟怎样才能提升个人素养?那些为语文教师所公认的经典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和学术价值,值得反复阅读。“语文教师小丛书”过去,这些书或以单行本印行,或收入其他丛书,从语文教师文化知识积累角度而言,难成系统,不便于收集和查考。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满足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出发,选择语文教育相关领域中为学界所公认和熟知的大家经典,汇编成“语文教师小丛书”,陆续编辑,分辑印行,以期相得益彰,蔚为大观,即便于教师研读查考,又有利于文化积累。晚清教育家张之洞说过,“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碍;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语文教师指示一条读书的小径。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广泛吸取各类有益的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承载这类知识的图书品种十分丰富。
“语文教师小丛书”选书标准
大家经典小书
语文教师必备
中国本土学术大家
篇幅适中的经典之作
涵盖语文相关学术领域
学者导读
“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
陈文忠
……
1942年初,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大完成了《经典常谈》并写了“序”,这部著作迄今已有75年的生命史,同时也已有75年的阅读史。《经典常谈》75年的阅读史,折射出的是一百多年来,在整体性反传统主义背景下,在持续不断的“废经”声中,有眼光的新文学家和现代学者,为经典辩护,为“经典训练”辩护,为传统文化辩护的曲折历程。不过,这是一个欲说还休、进一步退两步的艰难历程。
朱自清的自序,是为《经典常谈》辩护。他的辩护,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二是写作此书的理由:“读经的废止并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三是此书的自身特点:经典训练需要理想的经典读本,“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今天如何读古书
唐子恒
……
纵观《古书今读法》一书可见,作者一方面把文献学的知识融入书中,引导读者寻求阅读古书的门径,另一方面又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把古书阅读和现实结合起来。
我国典籍浩繁,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文献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文献的整理、鉴别,文献的分类、编目和检索,各种文献的特点、用途,等等。学习研究文献学对阅读古书当然大有裨益,但是,作者要写的并不是一部文献学著作,写作的目的也不是培养读者成为文献学专家,而是为各专业领域的一般读者阅读古书提供方便,因此作者并没有系统地介绍文献学,而是运用文献学知识为读者提供古书阅读门径:“明学术源流”和“明古书源流”。
……
胡朴安和他的《文字学ABC》
王立军
《文字学ABC》一书隶属于世界书局的“ABC丛书”,是一本介绍文字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是典型的“大家小书”。按照丛书发刊旨趣所描述的,该丛书是要为大中学生提供一套有系统的优良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给读者提供通俗的大学教育和新知识的泉源,并且力图使青年们阅读时不会感到一点儿的疲倦,于极经济的时间内收到很大的效果。单从《文字学ABC》这本书来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教学也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字’是学好汉语汉文的第一关。这是个大关。过不了这关,提高语文程度很困难;过了这一关,提高就比较容易”。汉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语文素养,其重要性不只是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教学中,而是表现在阅读、写作以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
“期于致用,贵于可行”
许 艳
……
“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这是梁启超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本书中,梁启超认为文章可划分为三种:记载之文、论辩之文、情感之文,凡叙述客观事实者为记载文,用文字发表自己主观意见者为论辩文。“作文教学法本来三种都应教都应学,但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的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这一种不必人人皆学”,并提示另有一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可供有兴趣者参考。(《作文教学法》中采用“记载之文”“论辩之文”;“单行本”中采用“记述之文”“论辩之文”;《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中采用“叙事文”“论事文”。“记载之文”“记述之文”“叙事文”应为同一文体,“论辩之文”“论事文”应为同一文体。)
……
《中国八大诗人》导读
吕玉华
……
本书颇有“典范”意识,注重辨析诗歌的渊源及沿革。如他总结楚辞的三个特点,第一是说神话,即认为中国后世的诗歌中增添神话,就是受到了屈原影响,并以李白、李商隐为最显著者;第二是发牢骚、表现孤僻性情,他认为这个特点深刻影响了唐代孟郊、李贺等,宋代梅尧臣、黄庭坚又受到了孟郊、李贺影响;第三是喜用艳丽的字,又举出后代效仿者为李商隐、温庭筠、韩僵等。
胡怀琛所采用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深具写作“诗史”的自觉性。从文学史来看,后代的诗人基本上都从《诗经》《楚辞》中汲取营养,或多或少均受到诗骚影响,大诗人更是转益多师,故下文先简要阐述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典范沿革,可以更好地理解胡怀琛的观点。
……
汉语现象和汉语现象学
王宁
……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状态和联系。通过外部现象来观察内在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法,但是在语言学领域,还提倡得很不够。语言学界强调的“第一手材料”,和“语言现象”并不是同义语。含有规律的现象并不是单个语言材料的堆砌,而是一种存在在许多语言材料之中共同的外部状态。一种形之于外的状况,如果不断出现,想躲也躲不开,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这才可以称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那里面似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制约着它,这力量就来自语言的规律。把它捕捉到,概括出来,就是语言的法则。总结这种法则,才能适合汉语实际。
……
语文教师小丛书(24种书目)
1.古书今读法/胡怀琛 著
2.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
3.诗境浅说/俞陛云 著
4.词学十讲/龙榆生 著
5.文字学ABC/胡朴安 著
6.中国八大诗人/胡怀琛 著
7.谈新诗/废名 著
8.汉语现象论丛/启功 著
9.作文教学法/梁启超 著
10.古书校读法/胡朴安 著
11.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编
12.文言的学习/王力 著
13.训诂浅谈/陆宗达 著
14.逻辑基本知识/李先焜 著
15.老舍谈写作与阅读/老舍 著,李节 编
16.文言教学法/张必锟 著
17.古汉语词义丛谈/何九盈 著
18.文心/夏丏尊 叶圣陶 著
19.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训释/黄灵庚著
20.国文学习法(二种)/洪为法 胡云翼 著
21.文章读法/王俊鸣 著
22.唐诗通解一百首/王俊鸣 著
23.文章作法/夏丏尊 刘薰宇 编
24.儿童文学小论/周作人 著
1. 《古汉语词义丛谈》启功 著
学习古汉语的重点是掌握词汇,准确把握词义。本书是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晶。阐明古汉语词汇理论、普及古汉语词义知识,全书例证丰富,考释严密,方法得当,证据充足。阅读本书可以有效提高古汉语词汇理论水平,获得正确的古汉语词汇知识,掌握在具体语境下辨析词义的方法。2.《文心》夏丏尊 叶圣陶 著
《文心》是一部久负盛名的语文学习的好书。尤其适合中学生、语文教师阅读。《文心》完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语文大家,基于自身丰富的国文教学经验和语文学养,以故事的形式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知识串联起来,讲解的是“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字词句篇,作文,读书,古文学习和文学鉴赏,语感、修辞、文体,等等。3.《老舍谈写作与阅读》老舍 著,李节 编
语文老师如何向学生们教授阅读与写作?听听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经验心得。本书选文基本囊括了老舍谈写作方法和阅读经验的精华,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修养,了解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获得读书方法,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读书品味。4.《作文教学法》梁启超 著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法》是中国第一部现代作文教学法专著,全面呈现了梁氏的作文教学法思想。梁氏认为,作文教学“能与人规距不能使人巧”,作文的规矩可教可学。本书就是一本讲作文规矩的书,重点讲记叙文和论辩文。5.《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编
用古文名篇启发白话文写作本书编写体例与国文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注重汲取文言文的营养,以启发白话文的写作。全书选录短小精悍的古文名作100篇,涵盖史传、论说、札记、游记、杂文小品等,按写作技法分为32个大类,以不同的“笔法”名目,帮助读者触类旁通,领会各类古文的写法,赏析写作艺术,提高写作能力。6. 《文言教学法》张必锟 著
一代硕学的文言教学法,立足优秀传统经验,依据文言性质特点,参以当代教学理论。本书是语文教学名家张必锟先生谈文言教学的文章选粹,按内容分为“文言教学”“实词译解”“虚词随笔”“断句指津”“笔法漫谈”“文化常识”六部分。7.《逻辑基本知识》李先焜 著
语文教师、中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专业普及读物。密切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列举了大量经典文本中的语言实例,分析文章的逻辑形式和推理形式,其中不乏统编教材的篇目,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语文教师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训练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8.《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
朱自清先生代表作,传统文化经典入门书,通往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的门径。入选《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种图书。9.《古书今读法》
胡怀琛 著
近现代国学家胡怀琛撰写的古书阅读方法普及书。读古书要明白学术源流和古书源流,读古书必备的工具书,对读古书所应当得到的概念等问题做了恰当分析,为普通读者指示了通往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的门径。10.《古书校读法》胡朴安 著
现代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胡朴安撰写的文献学入门著作,行文简明凝练,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全书不足十万字,却提炼了古典文献学的精髓,基本涵盖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内容,使读者得以迅速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内容,从而学会如何校勘和阅读古书。11.《训诂浅谈》陆宗达 著
一本普及训诂学知识的小书。训诂学被看作一门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学问,影响了它的普及。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怎样学习和运用训诂学,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训诂学可以解决文言文词语理解的疑难问题。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知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从而准确深入地理解句意和文意,理解传统文化。12.《文字学ABC》胡朴安 著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文字的源流,包括文字通论、文字形音义的原起,以及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这些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都做了简要的说明。中篇主要讲六书的条例,包括六书通论及各书的说解。对每一书都能条分缕析,结合具体的例字,说明其正例和变例。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相当于一个简明的文字学研究小史。13.《汉语现象论丛》启功 著
启功先生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到许多汉语观象与西方语言法则有所不同,陆续发表的一些探索性见解。本书有助于语文教师正确认识汉语现象和汉语特点,从而选择适合语文特点的教学方法。14.《文言的学习》王力 著
王力先生谈文言教与学。本书精选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谈文言教与学的文章20余篇,首次结集出版,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汉语相关知识,进而掌握文言教与学的正确方法具有指导作用。15.《诗境浅说》俞陛云 著
《诗境浅说》是作者为教育儿孙而精心编写的,是俞平伯的诗学启蒙读物。该书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选诗,专讲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是一部久负盛名的唐诗鉴赏启蒙读本。16.《词学十讲》龙榆生 著
《词学十讲》,又名《倚声学》,是当代词学大家龙榆生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戏剧学院为戏曲创作研究班上课的讲义。全书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心得与填词经验,为词学爱好者打开了欣赏和创作词这种艺术形式的一扇大门。17.《谈新诗》废名 著
中国现代作家专门探讨新诗的唯一论著。作者从内容到形式,将新诗与旧体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了从“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的代表性新诗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等,以及自己的创作,见解独到,语言冲淡,韵味悠远。本书在新诗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了解新诗创作和文学价值的重要著作。18.《儿童文学小论》周作人 著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是“儿童本位”,目的是保障儿童能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生活。《儿童文学小论》是周氏儿童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书涵盖了周氏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读书。19.《中国八大诗人》胡怀琛 著
近现代国学家胡怀琛撰写的古诗普及读物。全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八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士禛。从战国时期到清代,梳理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可称之为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20.《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训释》黄灵庚 著
全书所辨析的古诗文词汇,皆依据统编本初、高中语文等教材中典型的“问题注释”而设,不是论“学”说“道”,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具体解释,面向语文教师普及训诂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书后有本书古汉语词汇索引,检索方便。21. 《国文学习法(二种)》洪为法 胡云翼 著
本书是《国文学习法》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年版和中华书局1935年版合刊。亚细亚版由胡云翼撰写“题记”和“导言”,正文包括“读法”六章和“作法”六章。中华版共十三讲:“学习之始的三部曲”“绍介几个朋友”“接近书籍的态度”“捕捉时间和利用空间”“四到和四要 ”“默读和朗读”“精读和略读”“读文的腔调和背诵的方式”“三种文体的学习法”“关于札记”“ 未作文以前”“既作文以后”“文库和学习团的组织”;附录扬州大学崔余辉、徐林祥为本书撰写的导读。22.《文章读法》王俊鸣 著
全书讲析了解读文本的三条基本规律。第一,关键信息导引律: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词句、段落有主次、轻重之分。抓住作者最想让读者把握的关键信息,就能准确而迅速地整体把握文本。第二,文内诸因互解律:构成合格文本的诸因素之间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发的关系,因此可以以文解文。第三,文外诸因互解律:文本必然体现着作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着时代、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事(与文本相关的事实)解文、以理(事理、文理)解文、以情(人之情感态度)解文。23.《唐诗通解一百首》王俊鸣 著
本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的代表作,是作者的阅读理论在唐诗解读中的运用,精选具有代表性、能启发思路的唐诗104首,在词义、句法、章法三个层面通解语言。每首诗设五个栏目。一曰“题解”,介绍本篇写作背景。二曰“句解”,分析名物词、用典、陌生的熟词、“语码”词等,分析诗句结构与节奏之关系。三曰“章解”, 分析章法,厘清句与句、联与联 、段与段( 片与片)间之关系,连贯全篇,理清脉络。四曰“异解”,介绍若干名家解读;五曰“讨论”,辨析疑难点,富有启迪。
24.《文章作法》夏丏尊 刘薰宇 编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刘薰宇为中学作文教学而编写,大家手笔,畅销百年。全书共六章:“作者应有的态度”“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简明扼要阐述五类文的写作目的和要点,分门别类讲解写作规则,传授写作方法。问题概念明晰,方法简明实用。举例则以经典名著的文段为主,富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可作教师教学之参考资料,也可作青少年学习作文之入门读物。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