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还包括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处世风格、未来人生走向都显得至关重要。
人人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可是,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
除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还包括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处世风格、未来人生走向都显得至关重要。
韩国第五至第九任总统朴正熙,一个为着政治事业付出生命及家庭的人,他的孩子注定要被其影响。
只不过,所谓龙生九种,朴正熙虽然只有3个孩子,她们同样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
今天我们要看的,就是朴家三姐弟在婚姻观上的不同之处,因为她们三个姐弟对于婚恋关系的认知各不相同。
老大朴槿惠一辈子未婚,嫁给了国家;老二朴槿令一生两次婚姻,完全不惧姐弟恋;老三朴志晚,大器晚成,老牛吃嫩草。
朴槿惠出生于1952年,父亲对她的影响最为突出。
当年她于国外进修,却因母亲突然去世而回到青瓦台,成为代母行使“第一夫人”职责的未婚女性。
那时的朴槿惠有理想,有想法,而且她责任感强,对父亲、妹妹、弟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母爱”情结。
与此同时,她还喜欢哲学,对于人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领悟。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对生命、人生充满热情的姑娘,却在五年后再次遭遇父亲被刺身亡的残酷现实。
昔日熙攘的门庭顿时变得冷清,无疑这让朴槿惠最早感受到了政治的现实与冷酷。
那时她是心有所属的,毕竟,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想要不去想爱情都不现实。
而且,那些为着政治上位的人,是少不了对她进行追求与讨好的。其中,父亲手下的外交部长就上赶着要与总统家联姻。
可这一切都因总统的突然去世变成了泡沫,甚至在见到朴槿惠的时候,他们直接绕路而行。
这不是打击,却是赤裸裸地背叛,朴槿惠生性好强,她自行回避了这些绕路的人。
为此,人们眼中的朴槿惠变成了“冰公主”,变成了“不热情、不冷酷、不沟通的公主”。
可是,朴槿惠却一意孤行,因为只有她自己内心才明白,这种评价正是她需要的,只有冰冷才不必经历温暖之后的背叛。
朴槿惠曾这样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
“谁敢说曾经温柔亲切的人,以后就不会变得利害关系分明呢?……如果我再次过这样的生活,我宁愿选择死亡。”
这是一种曾经经历过亲密之人背叛而下定的决心: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也正因为如此,爱情这个词在朴槿惠的词曲中删除了。
爱情是什么?爱时交欢,恨时互撕的最亲密之人的结合。
婚姻恰恰是这种关系的延续,朴槿惠不会将自己置身这样一段关系中,所以她选择了一辈子不婚。
而老二朴槿令呢?
显然与姐姐很不一样,因为曾经拥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她渴望这种家庭的再现。
特别是父亲去世之后,姐姐努力打拼政治的时候,她处于空虚与冷漠之中,就更希望拥有一段让她投入的爱情与婚姻。
所以,朴槿令在父亲去世4年后便与一个富二代快速结婚。只可惜,盲目的爱情愿望只会让人失望,她很快就离婚了。
之后,她有一很长一段时间用来反思自己的对于婚姻的认知。
在这段时间里,她一度想要放弃婚姻,像姐姐一样去发展一段事业。可她有限的能力只能让她成为攻击自己亲人的“专业坑姐”之人。
在实力坑姐30年后,朴槿令再次走入婚姻。
这时的她已经54岁,而她看中的丈夫只有40岁。
外界有传闻,朴槿令在这段婚姻中并不光彩,而她的丈夫申东昱离婚似乎就是其直接导致的结果。
对于这种不伦之恋,朴槿惠与朴志晚都不看好,他们都没有出席婚礼。
事实证明,朴槿令的这段婚姻并没太多的爱情因素,它似乎与政治息息相关。
丈夫申东昱作为白石文化大学教授,却总在打政治仕途的主意,甚至不惜将大姨姐朴槿惠拉下马。
显然,面对朴槿令口碑不怎么样的婚姻,朴志晚似乎成了人生赢家。
他早年因为经历了父亲的事件而一蹶不振,甚至六次被捕。
但父亲留下的人脉资源最终惠泽于他,这让朴志晚大器晚成,成为国家富豪当中的一员。
于是,他在一把年纪的情况下,娶了一个位比自己小16岁的女律师。
这段事业家与律政佳人的婚姻似乎超越了两个姐姐所有的美满与幸福,而且他在婚后一年还老年得子,从而为朴家继下传承烟火。
为此,朴槿惠是高兴的,欣慰的,她不但看重自己的侄子,也看重自己的弟妹。
面对侄子的降生,她百感交集:“我终于也成为了姑姑”。
而朴志晚显然与大姐关系更和睦,后来朴槿惠遭遇闺蜜门事件,他亲自与妻子去看望姐姐,并且深情而掷地有声地说:“以后姐姐由我来守护。”
这是一段完美姐弟情的展现,相比实力坑姐的朴槿令,更让人称道。
所以人们眼中的朴志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给姐姐们娘家后盾的责任,虽然这种能力来得晚了点。可从妻子对朴槿惠的态度来看,朴志晚的婚姻是美满的。
如今,朴家三姐弟人生各自出现了拐点,大姐朴槿惠因政治身陷囹圄,曾经东亚第一民选女总统的美称也不足以掩盖这晚年无依的孤苦人生。
而朴槿令更是因为诈骗罪被判处1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虽然后来改成了缓刑,可是她韩国罪人的头衔永远没办法抹去了。
只剩下老三朴志晚,他如今已经年过六十,带着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子,正过着幸福的生活。
来源:无人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