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咱们是不是都常有这种感觉?明明大家起点都差不多,上学时一个班的同学,进公司时一批的同事,怎么三五年过去,有的人就跟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地往上蹿,把咱们远远甩在身后了?看着人家的成就,再看看自己原地踏步的样子,心里那个憋屈啊,真不是滋味。
朋友们,咱们是不是都常有这种感觉?明明大家起点都差不多,上学时一个班的同学,进公司时一批的同事,怎么三五年过去,有的人就跟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地往上蹿,把咱们远远甩在身后了?看着人家的成就,再看看自己原地踏步的样子,心里那个憋屈啊,真不是滋味。
很多人把这归结为天赋、运气,或者“人家有背景”。但今天,我想跟你掰扯一个狠人——曾国藩,看看他是怎么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笨鸟”,一步步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他的秘密武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简单到有点可笑,但他却用这个武器,牢牢抓住了老天给每个人最公平的东西,就是时间。
说起曾国藩,很多人印象里他就是个圣人,完美无瑕。但实际上,早年的他,毛病一点不比咱们少。他天资不高,考个秀才都考了七次;脾气暴躁,跟同僚一言不合就开骂;还有各种凡人的欲望,好色、好名、好享受。可以说,他就是个扔在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普通中年人,甚至还有点“油腻”。
那他是怎么脱胎换骨的?转折点,就在他三十岁那年。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叫“日课十二条”。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一份给自己量身定做的“每日计划表”。
每天雷打不动,天不亮就起,这叫“主敬”,保持对生活的敬畏心;然后是静坐,跟现在流行的冥想差不多,让心静下来;接着是读书、读史,不求多,但求精,每天固定页数;白天处理公务,接待朋友;到了晚上,最重要的环节来了——写日记。
你可别小看这个写日记。咱们写日记,可能就是记录点吃喝拉撒。曾国藩的日记,那是一把解剖自己的手术刀。他在日记里骂自己,骂得那叫一个狠。今天跟朋友聊天,因为多说了几句炫耀的话,他就在日记里痛斥自己“伪君子”;今天看到漂亮姑娘多瞅了两眼,动了点心思,他就在日记里大骂自己“禽兽”;今天处理公文有点拖沓,他就在日记里剖析自己如何“懒惰懈怠,一事无成”。
他不是在跟别人斗,他是在跟自己死磕。他把每一天都当成一个战场,敌人就是那个懒惰、虚荣、好色的自己。他的“日课”,就是他每天用来操练自己的兵法。早起,是向懒惰宣战;静坐,是向浮躁宣战;读书,是向无知宣战;写日记,则是每天的战后复盘,看看今天的仗打得怎么样,明天该如何改进。
我有个朋友老王,前几年一直在公司里做个小职员,每天上班摸鱼,下班打游戏,嘴上总抱怨怀才不遇。后来受了点刺激,也学着搞起了自己的“日-课”。他的“日课”特简单: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公司,用20分钟看行业报告;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每周读完一本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悟。
一开始,我们都笑他瞎折腾,能坚持几天?结果,他真就坚持下来了。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一个月两个月,感觉他说话有深度了。一年两年过去,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当公司有个海外项目需要负责人时,全公司只有他能流利地跟外方交流,对行业发展趋势讲得头头是道。那个机会,自然就落到了他头上。现在,他已经是分公司的老总了。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老王这几年,在我们打游戏、刷短视频的时候,他悄悄地完成了自己的“进化”。真正的狠人,都懂得在不动声色中,对自己下狠手。
说回曾国藩。他那套“日课”,坚持了整整三十多年,无论是在京城做官,还是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哪怕是病得快要起不来床,都未曾间断。这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决心。他深刻地明白,一个连自己的时间和欲望都掌控不了的人,凭什么去掌控千军万马,凭什么去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这套‘日课’,说白了就是一套自我管理的闭环系统。它包含了目标设定(每日功课)、过程执行(雷打不动)、反馈修正(写日记反思)、精力管理(静坐养身)。通过这个系统,他把抽象的“自律”变成了具体、可执行、可量化的日常行为。他不是靠意志力去硬抗,而是靠一套流程和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本能。
所以,别再羡慕那些所谓的“天才”了。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恰恰是这些日复一日、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你比别人早起的半小时,是你比别人多读的那十页书,是你比别人多坚持的一次锻炼,是你面对诱惑时,比别人多了一份克制。
时间,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在河里随波逐流,最终被冲到不知名的地方;而有的人,像曾国藩一样,每天都在为自己打造一艘坚固的船,然后奋力划桨,最终抵达了自己想去的彼岸。
今天,你也可以开始你的“日课”。不一定要多宏大,哪怕只是每天读5页书,或者每天坚持写100字的反思。关键在于,开始行动,并且,坚持下去。当你把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资源用到了极致,你就会发现,甩开同龄人,真的不是梦。
#上天对每个人最公平的一件事是什么#
来源:砚边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