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度接触1000多个家庭后发现: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养育模式,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模样。
一个孩子未来会长成什么模样,对照下面这6种家庭模式就知道了。
就像老鹰锁定猎物一样,鹰式父母往往目光犀利,掌控欲强。
为了让孩子能够达到他们的期望,他们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盘旋”,严格要求。
就像电视剧《小舍得》的田雨岚,为了让子悠能考上最好的学校,她排满了子悠的日程表,包括报的补习班、看的书本,做的习题,都要她说了算。
平日里,她张口闭口只有“成绩”。子悠稍有松懈,她就会不停地批评、抱怨。
若子悠考差了,她更是如临大敌,不断给子悠增加压力。
子悠喜欢昆虫,爱踢足球,她却觉得这些爱好只会浪费时间,不仅扔掉了子悠的虫子,还把足球课换成了奥数课。
在她的严密管控下,子悠越来越优秀,却也越来越沉默,最后甚至出现抑郁自残的症状。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可以理解,但过度管控、一味高要求,只会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中。
结果就是,孩子可能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逐渐学会自律,取得一定成绩。
但更大的可能是,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最终在重压下走向心理崩溃。
博主神奇妈妈木小暖分享过一段经历。
聚会时,朋友跟她抱怨,说自己14岁的儿子性格有很大的问题:做事畏首畏尾,没有一点主见。
博主没来得及询问,孩子就打完球回来了。
孩子满头大汗刚坐下,朋友就开口指责:“说过多少次了,出汗后不能喝凉的,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吃饭的过程中,朋友也是一个劲地挑剔:
一会儿批评孩子坐得不端正;一会儿又指责没礼貌,只顾着埋头吃饭;一会儿又抱怨孩子这么大了夹菜还能掉……
肉眼可见的,孩子整个人都蔫了下去,脸色难看,动作慌乱。
明明只是一点小事,却揪着不放;明明可以好好说,却句句带刺,这就是刺猬型父母最让人压抑的地方。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曾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和偏见,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攻击。
要知道,孩子的自我认知,往往始于父母的评价。
父母若紧盯缺点,把指责当作沟通,把挑剔当教育,不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只会让他在“你不行”的回声里,逐渐成为你口中失败的样子。
热播综艺《听姐说》中,倪虹洁讲过一件事。
她的父母思想比较传统,特别排斥她进演艺圈,但一直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
一次,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时,电视里突然播放她拍的内衣广告。
瞬间,饭桌上鸦雀无声,父母双双埋头吃饭,直到广告结束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她出演的《武林外传》大火,父母也依然不看不说。
倪虹洁坦言,从小到大,教育上应该要跟她说的问题,父母都是回避的态度:不沟通,不指责,也不听她说。
这种无声的控诉令她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内心生出无数细小的针,时不时扎她一下。
久而久之,她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人也渐渐不自信,甚至变得自卑敏感。
心理咨询师曾指出: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父母的“情感回应”——积极反馈能让孩子确认“我被看见”,消极反馈至少传递“我在意你”,而完全回避则等于告诉孩子“我不想和你交流”。
回避式养育看似维持了表面的和谐,但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冷暴力”:
孩子渴望父母的沟通与反馈,得到的却只有冷漠与拒绝。
孩子便会在自我怀疑中长成一座孤岛。
电视剧《人世间》里,乔春燕和大宝夫妻俩就像斗鸡一样,经常为了各种问题争执不休。
有时吵着吵着就演变成肢体冲突,砸锅摔碗、乱扔东西、互相推搡,谁也不肯让步。
家里到处弥漫着火药味,孩子连睡个安稳觉都成了奢望。
可夫妻俩却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经常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考试不及格。
直到孩子离家出走,两人才慌了神,这才惊觉自己的剑拔弩张给孩子造成了多大伤害。
一个家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此:父母为了争个输赢,互不相让,把家变成了角斗场,硝烟弥漫,战火连连。
最终破坏了夫妻感情,也摧毁了孩子的安全感。
海灵格曾提出“幸福家庭关系图”理论:
夫妻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固的等腰三角形。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根基稳了,孩子才能站在安全的港湾里仰望星空。
父母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家庭这艘大船才能越行越稳,孩子才能在父母相爱的目光里,长成内心温暖又坚强的人。
网上一位小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班上一个男孩,每天做作业拖拉磨蹭,值日也敷衍了事,班级活动从不参加,整个人懒散至极。
老师便决定去孩子家里家访。
一进门,老师便被眼前一幕惊呆了:
沙发上大人小孩的衣服随手乱放;餐桌上堆放着吃过的碗筷;地板上则散落着玩具和垃圾。
老师跟爸爸聊孩子的学业情况,爸爸却总是低头划拉手机,满口应付道:“老师您多担待,孩子嘛,长大就好了。”
老师还想劝爸爸要对教育上点心,他反而抱怨:这也太费劲了。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孩子虽小,却像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他悄悄捕捉到。
父母若懒散度日,放任自己,孩子耳濡目染,便会逐渐变得懒惰、不自律。
父母今日对生活的敷衍,终将如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变成孩子明日对人生的态度。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优秀的孩子身后,往往有强大的父母在支撑。
比如谷爱凌,她妈妈就像天鹅一样,温柔、耐心,始终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在兴趣爱好上,妈妈给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只要她感兴趣,妈妈都给机会尝试。
她想走滑雪职业道路,妈妈起初并不同意,觉得太危险,但看到她真的热爱,便选择默默支持。
期间,谷爱凌在队里遭受过冷眼和打击,也因训练多次摔伤、撕裂过,妈妈虽心痛,却从未阻止她继续,而是给予鼓励与陪伴。
她每次进步、每次获奖,妈妈总会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为你感到骄傲”是妈妈常对她说的话。
日常相处中,母女就像朋友,有商有量、平等沟通。妈妈还常对她说:“你不用感谢我,你一点都不欠我的,我谢谢你就行了。”
在这种教育理念熏陶下,谷爱凌就像小太阳一样:
积极自信:不仅滑雪要做到最棒,足球,攀岩,骑马,冲浪,钢琴,芭蕾她都很擅长,学业同样出色,以接近满分的SAT成绩被斯坦福录取。
她内心强大,比赛失利就总结经验再战,面对恶意攻击能霸气回应:“不喜欢我是你们的损失。”
她阳光有爱,会暖心安慰比赛落败的选手,还用自身经历鼓励广大女性跳出性别枷锁,努力挑战自我。
好的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加油站。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理论:抱持性环境。
一个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尊重的和谐氛围,就是最好的家庭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核稳定,自我价值感和配得感强,且充满自信,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笃定而从容。
《父母的觉醒》中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父母之于子女,就像土壤之于植物的根茎。
贫瘠的土地难以让幼苗茁壮成长,而肥沃的土壤能让根系深扎,最终让它枝繁叶茂。
真爱孩子,父母就应该努力修行自己,时刻谨记:
回避不是爱;强势管控不是教育;懒散换不来优秀;指责只会摧毁自信,冲突好斗只会养出不健康的孩子。
我们的爱,应该带着光,照亮与温暖孩子,让孩子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量的孩子。
来源: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