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范曾书画到底值多少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11:12 1

摘要:范曾先生绝对是一个“大手笔”,是如今书画圈中屈指可数的“破圈”之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不断地制造新闻,甚至能把旧闻变成新闻,哪怕极其狗血。对于他本身的成就和市场,已经丝毫不关心,想要心平气和地探讨学术范畴,几乎不可能。范曾最终会变成一个高高举起的偶像,越

范曾书画到底值多少钱?

文|薛元明

范曾先生绝对是一个“大手笔”,是如今书画圈中屈指可数的“破圈”之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不断地制造新闻,甚至能把旧闻变成新闻,哪怕极其狗血。对于他本身的成就和市场,已经丝毫不关心,想要心平气和地探讨学术范畴,几乎不可能。范曾最终会变成一个高高举起的偶像,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看不见为止。

各类热闹的花边新闻此起彼伏的背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书画圈已然成了超级娱乐圈,俗不可耐,甚至还有些下流无耻。为了蹭流量,消费名家,已然不顾一切。也许有人说,书画家的私生活向来为人津津乐道,风流韵事古已有之,何况在一个炒作成风的商业社会。同样是议论的私生活及私生活本身,一直都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从中能够看出一点,中国人在很多时候不注意掌握边界,甚至可以说从无边界感。公私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等等皆如此。所以,书画圈乱成一锅粥,并不奇怪。

《文姬归汉》全图

之所以想就标题所提示的探讨一二,是因为一位朋友的离世而忽然引发。朋友是一位茶人,平生喜欢以文化人自居。当他活着的时候,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料竟一病不起。顶梁柱倒了,店铺的光景一落千丈,导致家道中落。真正应验了“人走茶凉”那句话,本质是世态炎凉。范曾字画最终会不会从天价而至落寞的局面?不管收藏或不收藏作品,在心里都会有这一问。我本身对于范曾的书画毫无兴趣,只是觉得针对天价书画作品成为了“范曾现象”,就有分析的必要。这一发问,不仅只是针对个人,而是现今太多的“名家”。范曾的书画,在当代到底是高不可攀的顶级坐标,抑或只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到底是当世大咖、书画豪强,还是有名无实、浪得虚名?是皇帝的新装还是资本的游戏?是愚粉的狂欢还是死忠的硬扛,抑或只是市场炒作乃至“庞氏之局”?终极之问在于——范曾书画作品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评价范曾,需要面对很多解不开的“死结”。有关范曾人品的评价不想再重复,班班可考。由此也出现了书画圈中最奇特的现象:像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有今日地位之尊隆,尤其是竟然创造出书画市场的“神话”?按理来说应该耻与为伍,事实上却似乎高不可攀。原因何在?

只就书画而论,可以更纯粹一些。虽然评范曾书画的文章很多,普遍存在明显不到位的问题,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真正的艺术本体,反而是小骂帮大忙,变成了炒作。批评书画名家的创作,一定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书画圈如今已经成了娱乐圈,正儿八经写字画画之人越来越少,只想暴得大名,能够日进万金。很多人批评范曾,内心却渴望成为范曾,实质是羡慕其所谓的“成功”之道。客观地讲,任何时代中任何一个行业,于其中能够出人头地的人,都存在“过人之处”——虽然现实情形中可能是优秀之极也可能是卑鄙之极。当然,运气的加持也非常重要。习惯上批评一个书画家“吃老本”,旨在说明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但前提是“有老本”,否则就谈不上啃老本。范曾是有老本的。观其早年所作《文姬归汉》,的确有水平。“江左小范”的款字透露出几分古意。人物处理有相当的功力。这就是范曾的“老本”。

《文姬归汉》范曾款

人是有多面性的。范曾当年曾经说过自己是“坐四望五”,后来他曾在一段视频中解释“年轻时说了过头话”。在有的视频中声称自己从不关心拍场价格。也许这些都是真的。但对于类似的话,也不能全信。每年春节都能看到某老字号像敬奉神明一般,待其为座上宾。比照来看,语言是最廉价的。对于书画家来说,主要是看作品,其次是听其言、观其行。如今资讯极其发达,拍出天价肯定尽在掌握中。网络时代,一切都是透明的。也正因为如此,对范曾的私生活进行攻击和嘲讽,大可不必。范曾在国内发生大灾害时,捐出巨款,也毫不含糊。

《文姬归汉》郭沫若题款

自从“流水线作业”被曝光之后,创作形象便大打折扣,不管是因为市场需求过于旺盛而导致没有坚守创作求精的底线,或者因为应酬太多而变得疲惫,无一例外意味着创造力的减退,无需过多地辩解。“流水线作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即时的复制,更意味着探索精神的减退。将历年来的作品对比一下即可,风格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变化。判定一个大家有诸多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有明显的风格分期,比如颜真卿、何绍基、吴昌硕,如果作品比较少,则如杨风子,作品一件与一件不同,带有明显的风格跨度。这一点,范曾是没有的。这也是当代书画家的通病,作品过早结壳,模式化、套路化。

在众多的推广介绍中,“大儒”和“大师”这类字眼非常刺目。

范曾是“大儒”吗?在妻子去世之后,一二百字的讣告,文词就被指出存在很多问题,已然很有说服力。明明只是一个书画家,却硬生生地企图把自己包装成“当代大儒”?显然是一种炒作话术,一种忽悠的噱头,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含金量”。通过编故事、加调料来炒作,极尽能事地编排,是一种不太高明的伎俩。提及当代中国的大儒,必然想到熊十力、梁漱溟和马一浮等人,就连冯友兰虽然有学问却因为晚年的污点而为人所不齿。范曾要是能称为大儒,岂不是对于一干先贤的侮辱?只要简单问一句,如果范曾是大儒,请问贡献和影响力在哪里?我依稀记得曾经看过范曾站在自己的一大摞书前并用胳膊比划的照片,透露出著作等身的寓意。以事实而论,差点意思,因为书的数量和含金量是两码事,文化史中有些人,只说了几个字便名震千古、流芳百世。当读到自命不凡的“诗书画三绝”评价时,就不禁想到林散之所说的“多了就不绝”。“绝活”意味着有几招必须非常厉害,才能称得上“绝”。“诗书画印”四绝首推米芾。米芾是文人篆刻的鼻祖。米芾也写诗,但在文学史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与苏黄无法相提并论。其次是清代的赵之谦和吴昌硕,他们的诗也非常好,言之“好”不过是相对于书画家印人群体而言,影响当然与文学史中的龚自珍无法相提并论。言及本质,范曾对于当代社会缺少文化影响力。专业圈和社会圈是两码事。普通书画家的苦恼在于,名声、地位和影响仅限于书画圈,难以拓展,少了资本的关注,无法改变生活现状。范曾能够成功破圈,但个人的历史定位,最终必须得到专业圈的认可。从事任何领域研究,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所属专业圈内认可,所有一切都是徒劳。范曾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写照。这是一个文化败落的时代,一切娱乐化的时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也许,这恰恰就是范曾能够“成功”的原因。

《文姬归汉》局部之一

“大师”称号是站不住的。在这个时代说某某人是“大师”,本质就是一种恭维话,张口便来,就像现在称呼所有女性都是“美女”类似。大师满天飞的时代,也预示着烂大街了,等于骂人。如果很严肃地来比照范曾的书画成就,看看是不是符合成为大师的条件:

第一、作品必须有独创性、原创性元素。但凡任何一个时代能够站得住的大师,首先要符合这一条。

第二、个人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特定时代的弄潮儿,进而引领一个时代。

第三、对书画史有贡献。所谓的“贡献”,就是后人能够记住的成就。捐款也可以看成贡献,但属于商业行为,属于慈善范畴,与艺术无关,可以算作功劳,但不是成就。只有对书画史有真实的贡献,才能“站得住”,进而有继承者自发地去研究,直至能够一步步地传承下去,最终被艺术史所接纳,否则就无法进入半封闭的历史链条。这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的。范曾目前在书画市场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范曾的书画很热,所引发的兴趣是“天价”,当代取法范氏作品的人数与巨大的名头极不相称。学习取法范氏的,有份量的作品和有份量的人在哪里呢?

第四、要有足以传世的代表作。代表作和书画家之间应该能够画等号。比如提到顾恺之就想到《女史箴图》,提到吴道子就想到《八十七神仙卷》,提到王羲之就想到《兰亭序》,提到颜真卿就想到《祭侄稿》《颜家庙碑》,提到苏轼就想到《寒食帖》,提到杨风子就想到《韭花帖》,提到米芾就想到《苕溪诗选》《蜀素帖》,等等。请问,范曾能够传世的书画代表作在哪里呢?

《文姬归汉》局部之二

比照能够称为大师的条件,范曾哪些是符合的呢?不言自明。所有条件归结到一点,以经典作品代表作最为重要。范曾所拥有的只是市场神话,并不是书画本身的神话,像《兰亭序》才是真正的神话。对于范曾先生来说,神话终究只是神话而已。

《文姬归汉》局部之三

肯定会有人拿范曾的高价说事,几十万一平尺,如何如何。其实天价根本不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和价值从来都存在不同步的情况,甚至是两码事,价格是天价,价值可能是废纸。一般说来,“天价”多半是资本游戏,甚至与市场无关,与艺术更无关,反而可能会失去特定的价值表征和意义。范曾的画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任何书画作品,当某个人喜爱之时,认定值钱就值钱,如果不喜欢,相当于废纸。写的好、画的好和卖的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尽管有时是相合的,但更多时候是不符的。价格不等于价值。当然,有人愿意买,只要按章纳税,愿打愿挨,别人管不着。从当代书画市场来看,长期以来是极度不规范的,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从古人和今人的价格倒挂可见一斑。活人比死人高,充分证明了中国书画市场的乱象。古今不同在于,古人作品的天价,彰显了历史价值、时间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代人的高价,基本上是一种泡沫,因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主要是追求附加值——包括头衔、地位和名声等,而不是围绕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吴昌硕为例。1914年,吴氏润例标示堂匾20两、斋匾8两,楹联3尺3两、6尺8两,横直整张4尺8两、6尺16两,册页纨折扇每件2两(每两折合1.4元大洋)。根据学者的相关考证,1914年的上海,一元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不难发现,书画家的润格和购买力呈现出比较正常的关系。

不仅如此,范曾书画存在严重的“二律背反”现象:一边是拍卖的天价,一边是普通人和专业人士的胡乱责骂。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状况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到底是范曾的书画存在问题,还是当代人的脑子有问题?责骂声中肯定存在嫉妒的情况,同行相轻,有些则是对范曾人品的质疑,夸大自我成就,无所不用其极的炒作手段。如果将这些外围因素排除在外,最在意的就是范曾的名实相符与否,艺术水准的固化和倒退,创新之处在哪里?原创性在哪里?作品的分期在哪里?对于书画史的贡献在哪里?几乎无法回答。特别要提及的是,书法作品的美感在哪里?运笔抖擞成病,忽粗忽细,展现了一种审美的偏执,尖锋露骨,缺少含蓄之美,非古非今,显然不高明。纵观历史,任何一流的画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大书家,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如此。范曾成不了一流画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是一个一流的书家,更遑论所吹捧的“超一流”。范曾的书法水平使得他永远不可能成为黄宾虹和潘天寿那样的大师。当然,也许会有一个很简单的借口——“我就是我”,范曾就是范曾,只做自己,独一无二。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无法触及以上所罗列的核心问题,都是徒劳。

《文姬归汉》局部之四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说书画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一些“代表”人物和潮流现象。时至今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很快就要面对“生前身后”的评判。在如今这样的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说“大师=骗子”并不令人惊诧。书画圈的骗子有两类,一种是小骗,就是民间跑江湖者,一种是巨骗,身居庙堂之上,有各种华丽炫目的包装。还是那句老话,书画家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时间是最公正的。艺术史亘古不变的规律仍然是“盖棺定论”。历史会在合适的时候成为澄清池,让罗马归罗马,凯撒归凯撒。范曾书画所呈现的,到底是“一代宗师巨匠”,还是“庞氏之局”,最终可见分晓,他和他的作品,会回到本该有的位置。

薛元明, 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提倡原创,转发即鼓励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