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核心目标为延长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存质量。由于血液透析属于体外循环治疗,需通过药物维持透析过程安全并调整患者生理状态。
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核心目标为延长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存质量。由于血液透析属于体外循环治疗,需通过药物维持透析过程安全并调整患者生理状态。
本文系统梳理透析患者常用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注意事项,新增部分新型药物,为规范用药提供参考。
一、抗凝药物
1. 肝素
作用机制:通过激活抗凝血酶III(AT-III),抑制凝血酶活性及凝血活酶形成,实现抗凝。
应用场景: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栓性疾病防治。
注意事项:
禁用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紫癜)、溃疡病、严重肝功能障碍者。
需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半衰期短(约50分钟),透析后4小时作用消失。
2. 低分子肝素(LMWH)
特点:分子量较小(4000~6000),抗Xa活性强,抗IIa活性弱,出血风险低于普通肝素。
用法:透析前20~30分钟静脉注射,剂量60~80u/kg,无需追加。
副作用: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
禁忌:过敏者、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
3. 枸橼酸钠
作用机制:螯合体外循环中的游离钙离子,阻止血液凝固;静脉端补充钙离子恢复血液正常功能。
禁忌:严重肝功能障碍、代谢性碱中毒、低氧血症患者。
注意事项:需动态监测血钙水平,避免低钙血症。
4. 甲磺酸萘莫司他
作用机制:广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Xa因子及血小板聚集,兼具抗凝与抗炎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出血风险较高的透析患者,尤其是肝素禁忌或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
用法:透析前以20~40 mg/h持续输注,根据APTT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过量导致出血。
偶见过敏反应,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
二、纠正贫血药物
1. 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
用法:初始剂量50~100 IU/kg,每周3次或10000 IU每周1次(皮下/静脉)。
目标:血红蛋白(Hb)每月增幅10~20 g/L,避免过快升高(>20 g/L/月)。
不良反应:高血压、血栓、高钾血症、癫痫等。
2. 铁剂
传统铁剂
蔗糖铁注射液:
特点:静脉铁剂,稳定性高,过敏风险低于右旋糖酐铁。
适应症:ESA治疗无效的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500 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30%)。
用法:单次剂量100~200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每周1~2次,总剂量≤1000 mg/周。
风险:急性过敏反应、氧化应激、潜在感染风险。
新型铁剂
羧基麦芽糖铁(FCM):
特点:大分子复合物,允许单次大剂量输注(最高1000 mg),快速纠正缺铁。
优势:无需过敏试验,给药便捷。
用法:15 mg/kg,单次静脉输注(最大剂量1000 mg),必要时间隔1周重复。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低磷血症,需监测血磷水平。
三、CKD-MBD治疗药物
目标:控制高血磷、维持血钙、抑制继发性甲旁亢及血管钙化。
1. 含钙磷结合剂
碳酸钙:含40%元素钙,易致高钙血症及消化道反应。
醋酸钙:降磷效果更强,钙吸收较少,但仍有高钙风险。
2. 非含钙磷结合剂(如碳酸镧、司维拉姆)
优点:无钙负荷,改善酸碱平衡。
缺点:费用高,需补钙防低钙血症。
用法:随餐服用,初始小剂量,定期监测血磷、血钙。
3. 骨化三醇注射液
作用:活性维生素D3,直接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纠正继发性甲旁亢。
适应症:CKD-MBD伴严重甲旁亢(iPTH>800 pg/ml)。
用法:初始剂量0.25~0.5 μg,每周2~3次静脉注射,根据血钙及PTH调整。
注意事项:
严格监测血钙、血磷,避免高钙血症及异位钙化。
禁用于高钙血症或维生素D中毒患者。
四、降压药物
1. 透析患者高血压机制
容量负荷、RAAS激活、交感兴奋、药物清除等,发病率>85%。
2. 常用药物类别
ARB/ACEI:抑制RAAS,但ACEI可能被透析清除(如贝那普利)。
CCB(如氨氯地平):直接扩张血管,安全性高。
β受体阻滞剂:控制交感兴奋,但部分药物(如美托洛尔)易被透析清除。
3. 不被透析清除的药物
ARB:氯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
卡维地洛:β/α双重阻滞,透析不清除。
注意事项:需监测干咳(ACEI)、踝部水肿(CCB)、血钾及肌酐水平。
五、电解质及容量管理药物
1. 氯化钾注射液
适应症:透析患者因饮食限制或透析清除导致的低钾血症(血钾
用法:
静脉补钾:浓度≤0.3%(40 mmol/L),输注速度≤20 mmol/h。
透析液补钾: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透析液钾浓度(通常2~3 mmol/L)。
注意事项:
禁止静脉推注,避免高钾性心律失常。
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2. 葡萄糖注射液
用途:
低血糖紧急处理(10%~25%浓度快速静推)。
作为药物稀释剂(如蔗糖铁、左卡尼汀)。
高钾血症时联合胰岛素促进钾内移(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 胰岛素10U)。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避免高渗状态。
3.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适应症:
急性低钙血症(血钙
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拮抗心肌毒性)。
枸橼酸钠抗凝时的钙离子补充。
用法:
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 ml,缓慢推注(速度≤5 ml/min)。
持续输注:用于长期补钙时,稀释后以1~3 mmol/h输注。
注意事项:
禁用于高钙血症或洋地黄中毒患者。
避免与含磷酸盐的药物同瓶输注,以防沉淀。
监测心电图,警惕血钙过高导致QT间期缩短。
六、溶栓药物
尿激酶注射液
作用机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用于透析通路血栓的紧急处理。
适应症: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急性血栓形成。
用法:
局部溶栓:10万~20万单位溶于5毫升生理盐水,经导管按导管容积注射封住20-30分钟后抽出,或按导管容积进行下机封管。
系统溶栓:10万~20万单位溶于20毫升生理盐水,经导管应用注射泵持续泵入4-6小时。
禁忌: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或创伤、颅内出血史。
七、左卡尼汀
1. 作用 促进脂肪酸代谢,改善能量生成,缓解肌无力及心血管风险。
2. 缺乏原因 透析清除、合成减少、摄入不足。
3. 用法 每次透析后静脉注射10~20 mg/kg(稀释后推注)。不良反应:偶见胃肠道反应,停药可缓解。
八、动静脉内瘘维护药物
1.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作用机制:
含多磺酸粘多糖(MPS),具有抗炎、抗血栓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内瘘局部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硬结。
适应症:
内瘘穿刺点硬结、血肿或血栓形成的预防。
术后早期内瘘血管保护。
用法:
每日2~3次,均匀涂抹于内瘘皮肤表面,轻柔按摩至吸收。
注意事项**:
避免涂抹于开放伤口或感染部位。
对肝素过敏者慎用。
2. 桂龙护瘘酊(中成药)
成分: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提取物。
作用:
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血管内膜炎症。
预防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
用法:
外涂于内瘘血管走行区域,每日2~3次,配合轻柔按摩。
注意事项:
皮肤破损或过敏者禁用。
需长期使用方显效,建议联合其他物理疗法(如热敷)。
3. 其他替代药物
肝素钠软膏:局部抗凝,减少穿刺点血栓形成,透析后涂抹于穿刺部位,每日1~2次。
硝酸甘油贴片:扩张血管,改善内瘘血流量。贴敷于内瘘近心端皮肤,每日1次(剂量0.2~0.4 mg/h)。
七叶皂苷钠凝胶:抗炎消肿,缓解内瘘术后水肿。外涂于肿胀区域,每日3~4次。
总 结
血液透析患者的药物管理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核心要点如下:
1. 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枸橼酸钠(联用葡萄糖酸钙)及甲磺酸萘莫司他(HIT患者适用),需监测凝血功能。
2. 贫血管理:ESAs联合铁剂(蔗糖铁、羧基麦芽糖铁),新增HIF-PHI药物培莫沙肽优化治疗。
3. CKD-MBD:含钙/非含钙磷结合剂控制血磷,骨化三醇调控PTH,警惕钙磷失衡。
4. 电解质与容量: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纠正透析相关失衡,葡萄糖注射液辅助用药。
5. 内瘘维护: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桂龙护瘘酊改善局部循环,预防血栓与狭窄。
6. 皮肤瘙痒:润肤剂、加巴喷丁、钙磷调节药物联合光疗,优化透析方案。
7. 左卡尼汀:改善能量代谢,透析后补充。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医护人员需结合最新指南及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透析疗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