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京剧与书法犹如双璧,一者以声腔身段演绎人世百态,一者以笔墨点画凝练天地精神。欧阳中石,这位跨越书坛与菊坛的大家,以其毕生实践揭示了二者内在的深刻关联。作为奚派京剧嫡传弟子与书法大家,他常言“写字是没有穿上行头的戏剧”,此语不仅道出艺术门
孟云飞/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京剧与书法犹如双璧,一者以声腔身段演绎人世百态,一者以笔墨点画凝练天地精神。欧阳中石,这位跨越书坛与菊坛的大家,以其毕生实践揭示了二者内在的深刻关联。作为奚派京剧嫡传弟子与书法大家,他常言“写字是没有穿上行头的戏剧”,此语不仅道出艺术门类的互通性,更折射出中华美学“技进乎道”的至高境界。
程式与自由:镣铐之舞的辩证美学
在欧阳中石看来,京剧的甩袖台步与书法的提按顿挫,皆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智慧结晶。京剧表演中,老生的髯口功、旦角的水袖舞,皆需遵循严苛程式;书法创作时,欧体的险峻、颜体的浑厚,亦须扎根传统法度。正如他所言:“程式既有限制,亦是突破的基石”。奚啸伯教导其演戏须“给程式以生命”,此理与书法“入古出新”异曲同工。欧阳中石回忆,奚师书信常变换书风,时而摹王羲之飘逸,时而仿苏东坡浑厚,这种在法度中求变的探索,恰如京剧演员在既定身段中注入个人风神。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种艺术皆通过程式训练实现自由表达。京剧《三岔口》以虚拟动作营造黑夜打斗,书法狂草以飞白连笔展现奔雷之势,皆需“以有法写无法”。欧阳中石早年临习北魏墓志,深得碑学雄强之气,后融入帖学流动之美,恰似奚派唱腔在婉转中蕴含刚劲,终成“碑帖交融”的个人书风。这种“破茧”过程,印证了其对“程式非枷锁,乃登云梯”的深刻认知。
虚实相生:空白处的宇宙气象
舞台上一桌二椅,素纸间黑白分明,欧阳中石尤重“留白”的哲学意蕴。京剧《秋江》以桨代舟,书法飞白喻示云烟,二者皆以“无”生“有”,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他曾以《白帝城》刘备托孤为例:奚啸伯临终前无法开口唱戏,其悲怆却较酣畅淋漓的表演更具震撼,恰如书法中“计白当黑”的至高境界——未落墨处反成情感喷薄之地。
这种虚实观更体现在空间处理上。京剧演员通过台步丈量时空,书法家借结体布局经营位置。欧阳中石作行书时,常以疏密对比营造节奏,犹如京剧唱腔的疾徐变化。其题写的《乐奏箫韶》匾额,笔画间透出剧场般的空间张力,正是将舞台调度思维化入笔墨的明证。他曾比喻:“宣纸如舞台,笔锋似演员,每一笔都要在空白中走出身段”。
性情与境界:艺术生命的终极追求
“无性情则无艺术”,欧阳中石毕生强调真性情的灌注。京剧《范进中举》中,奚啸伯以含泪苦笑刻画癫狂,恰如书法中颤笔表现悲怆;其书法作品《后赤壁赋》以枯润交替传递文人心境,又与奚派唱腔的“洞箫之美”遥相呼应。这种情感表达,绝非技巧堆砌,而是“以艺载道”的生命体验。
欧阳中石曾剖析二者境界提升之径:京剧演员需从“演形”到“传神”,书家须自“工稳”达“写意”。他回忆奚啸伯晚年病榻授艺,虽口不能歌,然眼中神采仍可传递戏魂,恰似其书法从早年精研法度到晚岁“人书俱老”的蜕变。这种超越形似的追求,正是中国艺术“重神轻形”传统的当代回响。
师徒传承:奚啸伯的双重馈赠
在欧阳中石的艺术生涯中,奚啸伯既是京剧恩师,亦是书法引路人。师徒三十载鱼雁往还,数百封毛笔书信成为独特的艺术课堂。奚师信中字体多变,从欧阳询峻拔到赵孟頫秀润,无形中拓宽了弟子的书学视野;其要求回信必用毛笔,更使欧阳中石“不敢放下笔砚”。这种“以戏养书、以书润戏”的互动,造就了独特的跨艺术滋养。
尤为珍贵的是,奚派艺术“文静深沉”的美学特质,深刻影响了欧阳中石的书法品格。观其行书,既有京剧老生的沉稳持重,又不失小生的潇洒飘逸,恰如《四郎探母》杨延辉的悲欣交集。而奚啸伯题赠的“如松之健”箴言,更成为其艺术精神的永恒图腾。
欧阳中石以自身的实践,架起了京剧与书法的美学津梁。在程式与自由、虚实与性情、传承与创新的多维碰撞中,他不仅赓续了奚派艺术的血脉,更开辟了书法教育的新境。当今文化创新浪潮下,这种跨艺术对话的智慧启示我们:传统绝非故纸堆中的标本,而是活态传承的基因。正如先生所言:“艺道相通处,便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笔墨与声腔的交响,仍在续写着千年文脉的当代篇章。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