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大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品格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在逻辑交集,结合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要求及教育对象的文化需求,探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辽宁大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品格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在逻辑交集,结合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要求及教育对象的文化需求,探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入阐发文化精神
辽宁大学本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目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学习、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学校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合作共同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特色化红色教育品牌,着重讲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组织师生到辽中区蒲西街道滨河社区少工委为少先队员开展“红领巾致敬最可爱的人”——喜迎“八一”建军节党史宣讲活动,利用趣味问答的方式为社区少年儿童详细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介绍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基本知识,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承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参会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举办以“新中国建立与文化教育转型”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让师生充分认识文化教育转型的方向和重点,为推动文化教育繁荣贡献力量。
发挥场馆育人实效
文化场馆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辽宁大学集中办学资源和优势,在实践中建构起以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平台的文化场馆矩阵,探索新时代文化场馆育人新范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学校与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共同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与奉天工场共建“大思政”社会实践基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场地、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弘扬与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组织师生赴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通过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参与具体实践活动,感受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入了解辽宁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赴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专题培训、视频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学习和感悟彰武治沙精神。
贯穿学生教育始终
辽宁大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学生专业教育、日常生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着力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系列创新和富有成效的举措,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依托国学节“千古国学梦 盛世咏流传”国学经典诵读展演比赛、“音乐点亮人生·我和我的祖国”音乐沙龙、“强国担使命 奋斗书华章”校园合唱比赛、“一站式”学生社区读书沙龙等,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感知、认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学精神传红色星火,悟思想弘时代新风”学雷锋系列活动,组织师生考察团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进行学习考察、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时代新风”《雷锋全集》读书分享会、带领师生志愿服务队前往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师生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有更多的了解,对雷锋的思想品质、崇高精神有更深的认识,对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信仰力量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赴锦州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七一”主题活动,教育引导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