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很落后?台学者第一次到北京惊叹道:这里真的是大陆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9:59 2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的地方,一旦亲自走上一遭,其实远比想象里“陌生”?就像蔡教授,他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人,几十年来都只听长辈和电视描述过大陆是什么样——要么旧时代那种“灰蒙蒙”的样子,要不电视里冷冰冰的高楼剪影。可谁能想到,快退休的他,某个春天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的地方,一旦亲自走上一遭,其实远比想象里“陌生”?就像蔡教授,他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人,几十年来都只听长辈和电视描述过大陆是什么样——要么旧时代那种“灰蒙蒙”的样子,要不电视里冷冰冰的高楼剪影。可谁能想到,快退休的他,某个春天第一次踏进北京机场,行李箱还没捂热,他就呆住了:“这真的是大陆吗?”他话没说全,可同行的小辈都听出了他语气里的震动。

咱们有时候习惯一边感慨“大势所趋”,一边又想,这种事轮不到我头上。可蔡教授的这趟北京行,说出来其实挺有戏剧性的。他本来只带着一肚子学问和半信半疑的好奇心来,也没想着头一天就被“现实一巴掌打醒”。他一下飞机,先是机场的自助通关把他吓了一跳——过去总觉得是“科技的噱头”,现场一摸脸,咔咔两下,入境手续搞定。他跟学生打趣:“这个比台北还快点!”学生说,我们都习惯了。

到城里更是另一番风景。车窗外一幢幢楼远看像积木,近看都有人味。出租车师傅一路上跟他叨叨:哪哪儿以前是破胡同,现在成了地铁口,早年间哪有什么高级写字楼,才十来年光景,早换了天地。蔡教授偷偷笑,心想师傅嘴碎得挺有意思,可每句话背后,都是北京这座城的肌理。

高楼大厦谁都见过,可是蔡教授第一次看到三里屯忙到半夜一点还亮着霓虹,喝着咖啡下楼想买什么都有,竟觉得一种“活力”是电视上学不来的。朋友请他去国贸那边吃饭,各色菜系比比皆是,价格却比一些台湾夜市摊还良心。他说,北京的丰富多元,不是冷冰冰堆数据能讲明白的事,只有走到人群里,和大妈抢西红柿,坐地铁和小伙子争座,才真心服气。

科技方面给他带来的冲击,比他那些学术演讲要深刻得多。他记得在台北有家老朋友开AI实验室,还总抱怨“搞不到像样的机器”。到北京,人家直接拉他去一个孵化器,“隔壁就是做机器狗的,那边是自动驾驶的,他们家年会拉着产品现场遛弯。”手环、刷脸、无现金支付这些新鲜玩意,街头巷尾稀松平常,这些东西,蔡教授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结果两天后反倒成了“最方便的台湾大叔”——连打车、点外卖都一套一套的,北京的数字化让他手忙脚乱过几次,然后上道简直比家里还娴熟。

当然,一次短短的访问照不出一整个国家的多面,他也不是没看见城市背后的压力。从望京到通州,一个小时里他遇见了早高峰、加班党、还有凌晨还在路边卖煎饼的老太太。他和清华的老同学聊起这些,大家相视一笑,说:“有些问题放哪里都有,北京撑不上完美。”可蔡教授已经很诚实地承认,台湾那套对大陆的“旧印象”,怕是得重新洗一遍了。

最让他动容的不是建筑、更不是哪个冷冰冰的科技,而是人情。老北京的一碗炸酱面、胡同口会跟你搭讪三句的大爷、还有春日天里骑小电驴送外卖的小青年——这些活生生的人,让他觉得所谓“现代”并不是摆在博物馆橱窗里供人瞻仰的“成就”,更像是热腾腾的现在。城市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让人过日子更自在。

也有不完美的东西。他出城那天在昌平瞥见一片老旧小区,一看,就比城中心落后许多,听说其实全国各地都差不多,进步快慢不一。他跟学生聊起这茬儿,说农村、边远地方,或者低收入群体,生活哪能像城里人一样光鲜。这话不用学者来讲,普通人都知道。不过,“有差距不等于没动力”,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么一句,有人点赞也有人评论说“还是差挺多”。

等到临走那会,蔡教授把感受讲出去。有人说他被“震慑”了,有人说他“太容易感动”。可他里外里明白,这变化不仅是楼高了路宽了,核心是人的目光和心气变了。“早些年,台湾人总怕来大陆遇到不方便,这几年在深圳、杭州跑得多了,才知道什么叫‘一畅到底’。”蔡教授跟熟人聊天,说自己认知要“换新系统”,开了玩笑,实际也有点感慨。

当然,认知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蔡教授说,有些老一辈的观念,哪是你画个照片、看个宣传片就能扭转的?非得亲自来,吃吃饭,走走街,路边跟路人聊两句,才能把那些年“媒体里的大陆”一点一点褪色。他说回台湾不仅要跟学生讲讲自己的“见世面”,还想约几位朋侪一起来,别人在家里猜测,不如亲自感受。

最后讲了这么多,蔡教授在飞机起飞前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什么都太快了,有人后知后觉,有人还在等着下一个浪头。”一头扎进北京的人群,出来的人,多少都会有点变化吧。这世界和人,都在一边变,一边习惯其实从没停下过。

路还很长,谁都别急着下结论。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