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自然是有四时之气的,所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正气,当四时一直正气的时候,才可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的脏腑也应该符合这种情况,当人逆了四时规律,就是所谓的病。
羽四域
大自然是有四时之气的,所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正气,当四时一直正气的时候,才可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的脏腑也应该符合这种情况,当人逆了四时规律,就是所谓的病。
古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句话算是见道之话。
疾病种类繁多,究其根源,不过是五行之偏盛偏衰所致。若能依据五行相生相制之理加以匡正,人体便可恢复安康之态。
譬如肝阳上亢之症,可用属金之药菊花加以制衡;以木家具有阴凉之性的白芍,使其平和柔顺;再用玄参、龟板等具沉潜特性之品,令肝阳不再上亢。如此,此疾自可痊愈。
名医论病处方,难离五行。
叶天士用药,从不是简单的症状堆砌。他开出的每一味药 , 组出的每一张方,都是为人体这个小天地撰写的“四季注疏”。
看他治一例“肝风内动”之证:
患者因离愁笼结,气郁水亏,又逢春阳勃发,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横犯脾胃。叶天士说 :
用牡蛎之咸、白芍之酸,咸酸相合,水生木也
取地黄、菊花炒炭变苦,苦味相随,木生火也
佐甘草、大枣之甘,甘味收尾,火生土也
一路下来,竟在方中完成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循环。
用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气味 :
这个医案用 咸+酸:重启 “水生木” 中医云 补水敛阳。
用 苦:切断 “木生火(邪火) 的恶性循环(泻火存阴)。
用 甘:加强 “火(少火)生土” 和 “土生金” 的后续循环(培土防御)。
这就是叶天士远超常人的地方:他不仅看到了“树”和“火”,更看到了整个“生态系统”。从而从而让人体恢复正常
叶天士这句用牡蛎之咸、白芍之酸,咸酸相合,水生木也 , 取地黄、菊花炒炭变苦,苦味相随,木生火也 , 佐甘草、大枣之甘,甘味收尾,火生土也 , 真妙啊
在中医领域,研读医案是提升医术、汲取前人智慧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深入钻研叶天士医案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精妙的窍门和独特的用药思路。上文所提及的,便是我们看叶天士医案的一个极为关键的窍门,那就是从气味的角度去剖析叶天士医案。
气味在中医用药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气味,而这些气味又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和气血运行。叶天士作为一代名医,其用药常常在气味的搭配和运用上独具匠心。从气味去解读他的医案,就如同找到了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用药逻辑和治疗理念。
我在临床实践中,也一直秉持着从气味角度去运用叶天士医案中的智慧。有一个颇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头油过多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头油过多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能暗示着身体内部存在一些失调的状况。根据中医理论,头油过多往往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当脾胃的运化能力不足时,水湿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油脂分泌异常。
在临床治疗这类患者时,我通常会先进行健脾运化的调理。通过运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药物,来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水湿的代谢。然而,仅仅健脾运化有时候还不够。在实践中,我发现加入一位酸味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酸味药具有收敛的特性,它能够在健脾运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津液,使油脂分泌趋于正常。当按照这样的思路用药后,许多患者的头油明显变少了。
这个巧妙的窍门并非我个人的独创,而是我向北京的一位大哥学习而来的。这位大哥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七篇大论研究得十分深入。七篇大论是《黄帝内经》中关于运气学说的重要篇章,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位大哥凭借着对七篇大论的深刻理解,在中医用药和临床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对叶天士医案的研究也颇有造诣,尤其是从气味角度去解读和运用医案中的方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大哥,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个宝贵的窍门。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验证和运用这个窍门,发现它确实行之有效,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健康和便利。
通过这个经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知识的博大精深,以及传承和交流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才能让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文虽然这么写 , 我的本意是 , 从气味了解叶天士 , 怎么说呢 , 离愁笼结,气郁水亏,又逢春阳勃发,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横犯脾胃。这个病因病机 , 治法可以有很多
水亏 木火亢 木克土 我们从气味解决这个五行就行了 选择药物也十分重要
下面我把六气用药和组方原则讲一下
我临床就是用这个治病的 , 所以我的处方才非常少 , 我就把大论组方原则医学翻译成白话了 , 这是当年北京的一位大哥给我彻夜讲的内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雨天关节酸痛,换季时容易感冒,秋冬皮肤干燥……其实中医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理论。
天地之气升降交感,化育万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天有六气,分布于四季,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迁,这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
地有五方(东、南、中、西、北),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顺应四时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环境下人体体质和气质的差异:
恶劣环境(如高原、寒地)容易形成强健体魄和强悍性格
舒适环境(如平原、温带)多形成娇弱体质和柔顺性格
这就形成了一个“环境—体质—性格—疾病”相互关联的模式。
正常情况下,四季气候变化能促进万物生长。但如果气候异常,就会出现问题。
黄元御说 : 善言天者 , 必验于人 , 天之偏性强 , 会影响人之脏腑偏
举例来说:某年木气过旺(类似春天过长过强),容易导致:
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肝木过强影响脾土)
胁痛、眩晕、易怒(肝气本身旺盛)
反之,如果木气不足(春天过短过弱),则可能出现:
寒热交替、咳嗽、鼻衄(肺金乘虚而入)
肠鸣腹泻(脾土反侮)
胁肋少腹疼痛(肝气不足)
所以中医强调:“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意思是治病必须考虑当年气候特点和人体虚实,否则就是医生的过失。
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春季风盛:用酸味收敛过旺的肝气(酸收),用辛味辅助肝气正常升发(辛散)
夏季火旺:用甘味缓和火势,用酸味收敛火气,用咸味补充阴液
长夏湿重:用苦味燥湿,用甘味补脾
秋季燥盛:用辛味润燥散结,用酸味帮助收敛
冬季寒重:用咸味软化寒凝,用苦味坚固肾气
为什么用气味 我举例说明 :
春季风盛影响到人体肝木胜:酸收 + 辛散
为什么是春季风盛?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正常的春风能生发万物。但若风气过盛,则会导致肝气疏泄太过,如同树木被狂风吹得摇曳不止,表现为头晕、耳鸣、易怒、肌肉抽动等“肝风内动”之象。
用酸味(收):酸味属木入肝,但其作用是收敛、固涩。目的是将过亢、涣散、往上往外走的肝气收敛回来,使其不至于过度疏泄。好比把摇动的树枝稳住。例如:白芍、乌梅。
用辛味(散):这看似矛盾,实则精妙。辛味也入肝,但其作用是发散、行气。这里用的“辛散”不是为了助长风势,而是为了辅助肝气正常地、条畅地升发,避免肝气因被酸味收敛而变得郁结(就像只收不散,会把树捆死)。一收一散,调节的是“度”,目的是恢复肝气疏泄有常的状态。
遇到气候异常的情况,中医的调理原则更加细致:
如果风气过盛:主要用甘凉药物,佐以苦辛,用酸味收敛过亢的风气如果热气过盛:主要用辛寒药物,佐以苦咸,用甘味缓和火势
如果湿气过盛:主要用咸热药物,佐以辛甘,用苦味燥湿
如果燥气过盛:主要用酸温药物,佐以辛甘,用苦味泄燥
如果寒气过盛:主要用甘热药物,佐以辛酸,用咸味化解寒凝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恢复身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其基本原则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最终目的是使人体气机恢复正常,“各安其气”,达到“必清必静”的状态,这样病气自然消退
在寂静的深夜,万籁俱寂,当喧嚣与浮躁都悄然退去,思绪得以在中医的浩瀚海洋中自由遨游。就在这样的时刻,一番医理如璀璨星辰般在脑海中闪现。这篇深夜悟得的医理,其意义远超一般的思考所得,它仿佛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隔空对话。
回溯历史的长河,无数中医先辈们在岁月的流转中留下了他们的智慧结晶。从《黄帝内经》的深邃理论到《伤寒杂病论》的精妙方药,每一部经典著作都蕴含着古人对生命、疾病的深刻洞察。当我们在深夜中领悟到这一番医理时,就如同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那些伟大的医家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交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这也是中医大道至简的有力印证。中医理论看似纷繁复杂,但其核心思想却简洁而深刻。它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为基石,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这篇悟得的医理,正是将这些复杂的理论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和升华,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治疗的关键,体现了中医“大道至简”的精髓。
所谓高手用药,有着独特的智慧和境界。用药并非追求药物的峻猛之力,一味地使用大剂量、强效的药物去攻击疾病,这样往往可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真正的高手用药讲究精准,就如同射箭一般,要准确地命中靶心。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脉象等多方面因素,精心挑选最适合的药物,做到有的放矢。而且,用药也不在堆砌,不是将多种药物随意地组合在一起。高手们更注重药物之间的流转和配伍。他们深谙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药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使药物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以咸酸之药来开启水木相生的格局,咸入肾,酸入肝,通过合理运用这两种性味的药物,可以调节肝肾之间的关系,促进水木相生,使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以苦甘之药引火土相化,苦能泻火,甘能补脾,通过苦甘药物的搭配,可以调节心脾之间的关系,促进火土相化。看似只是调节了一味药、一个脏腑,但实际上却如同拨动了生命的琴弦,唤醒了生命的生机。
在中医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古典智慧为灯。古典医籍是中医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我们要像虔诚的探索者一样,深入研读经典,与古人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孤灯夜话。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古人的思想,去挖掘其中的精华。同时,我们也要以临床实践为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和提升我们的医术。我们要在临床中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治疗方法。
正如自然界中四时之气周流不息一样,医学的真谛也应当如此。它既需要我们在深研经典时的那份专注和执着,在寂静的深夜中与古人进行心灵的碰撞;更需要我们拥有向大众敞开的普惠胸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我们不能仅仅将医学知识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应该将它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用我们的医术和爱心为他们解除病痛。
今以此文种桃李春风,我们将这份对中医的热爱、对古典智慧的传承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执着,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中医的土壤中。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日必见满园嘉木成林,中医这棵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大树,必将枝繁叶茂,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愿这份慈悲之心,能在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永远流淌。
来源:仲景中医师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