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婶家原来也吵,但老爷子每天六点准时把全家按在饭桌前,谁先摔筷子就洗碗。
“妈一走,家就散了。
”
上周回老宅,邻居王婶端着一碗饺子叹气。
她说的是实话。
父母像两根粗绳,把兄弟姐妹捆在一起;绳子一断,人各飞。
有人把锅甩给“钱”,其实根子在“家风”。
王婶家原来也吵,但老爷子每天六点准时把全家按在饭桌前,谁先摔筷子就洗碗。
规矩土,却管用。
后来老爷子走了,没人再提“吃饭别刷手机”,饭桌成了外卖盒的战场。
家风不是墙上挂的“家和万事兴”,是每天重复的小动作:
——奶奶把旧报纸叠成书垫,顺手塞给孙子:“垫着写,别糟蹋桌子。
”
——爸爸出差回来,先把脏衣服塞进洗衣机,再抱娃转圈,用行动告诉妻子“我回来了,也回来了干活”。
——饭桌上谁夹最后一块排骨,得先问一圈“还有人要吗?
”
这些小事像水泥,把一家人的裂缝一点点糊住。
有人觉得“家风”太虚,那就换个说法: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争遗产,争的是钱,更是“谁说了算”。
如果从小家里就立过一条“大事一起商量”的规矩,争的时候至少有个座标。
怎么把规矩留下来?
1. 把“读书”变成家庭仪式。
不是吼孩子写作业,而是大人也拿本书坐旁边,哪怕刷的是电子书。
2. 吵架不过夜。
爸妈在时,床头打架床尾和;爸妈不在,兄弟姐妹拉个群,吵完发一句“明天再说”,给情绪留缓冲。
3. 留一个“家庭账号”。
每月每人往里打一百,谁急用谁借,年底对账。
钱不多,却逼大家保持联系。
说到底,家风就是“把父母的声音录下来”,在他们走后还能循环播放。
你家饭桌上,现在是谁先动筷子?
来源:故事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