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残疾人数已达13亿,约占总人口的16%。在这一庞大群体的背后,是日益迫切的科技赋能与社会关怀需求。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北京报道
科技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残疾人数已达13亿,约占总人口的16%。在这一庞大群体的背后,是日益迫切的科技赋能与社会关怀需求。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一场聚焦科技如何改变残疾人生活的圆桌对话引发广泛关注。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的六位中外嘉宾,围绕科技助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愿景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政策引导、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助残走深走实,助力残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前沿科技赋能,打开残障群体生活新可能
科技的进步,不止关乎效率与速度,更关乎公平与温度。飞速发展的前沿科技究竟是如何为残障群体赋能的?
奥托博克集团全球临床研究和服务副总裁安德烈·哈恩率先分享了奥托博克作为全球领先的假肢与矫形技术“百年老店”的经验。奥托博克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通过假肢和矫形器帮助因疾病、老化或意外事故导致肢体障碍的患者重建行动能力。自1919年为退伍军人提供假肢以来,奥托博克持续推动技术革新,如今已将智能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临床研究深度融合,不断优化设备性能,显著降低了使用者的身体负担与跌倒风险,提升行走安全性和生活质量。如今,奥托博克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领域,成为科技助残的重要支撑。哈恩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企业在技术前沿的优势,为更多残障人士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与支持。
论坛现场,电子屏上有对话内容的实时文字转译
如果说假肢与矫形器让身体的延伸成为可能,那么脑功能成像技术则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索大脑的微观奥秘。昌平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河生讲述了该技术在助残领域的应用前景。
他表示,脑功能成像技术为神经系统相关残疾的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我国每年因卒中、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病等脑功能疾病导致的大量新增残疾患者,根源在于脑功能环路的损伤,而人脑功能布局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精准定位成为康复治疗的前提。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导致患者识别功能障碍的核心环路和关键节点可被识别,进而指导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神经调控、新型脑机接口开发和药物开发。此外,该技术也可在卒中后失语、偏瘫等症状的康复中展现出良好效果,为残疾患者重获功能带来了新希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和康复与再生医学教授苏尼尔·阿格拉沃尔以“外骨骼机器人”为切入点,展示了其团队在神经康复机器人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他指出,传统外骨骼设备具有重量大、关节适配难等问题,轻量化、缆绳驱动的外骨骼已成为全球康复机器人研究的新趋势,正在为脑瘫儿童、中风患者和帕金森病人等带来切实改善。
科技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新的康复希望时,又是如何帮助听障人士“重新听见世界”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周道民带来了人工耳蜗的深入解析。他指出,正常听觉依赖耳蜗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脉冲并传入大脑,而听力障碍者常因毛细胞损伤无法完成这一转换。为此,通过人工耳蜗的植入,人为地将外部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电脉冲信号,精确作用于耳蜗内部的对应区域,从而实现听觉重建。
此外,现代科技也正在深刻改变视障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能力。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主席李庆忠举例称,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检测和新型微创手术等技术为遗传性眼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希望。而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普及,让视障者通过读屏软件、语音交互等技术实现独立网购、理财、阅读、观影等;网约车和导航技术优化了出行体验;电子助视器和盲文点显器则助力学习与工作——这些技术让视障群体实现“足不出户享服务,一机在手通天下”。
“现代科技不仅是人类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包容的重要力量。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类福祉,残障人士与普通人群的受益具有同等意义。”李庆忠说道。
多方协同共进,推动科技助残深度落地
展望未来,各方当如何发力,共同构建科技助残的共赢新生态?
政府层面,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武凯表示,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府应着力做好组织领导者、资源整合者、示范引领者三个角色,确保科技助残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海淀区将围绕“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更好地推动科技助残”,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重点建设“一平台一智库一图谱一窗口”工作体系,推动助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优化;二是发挥科研创新活力的优势,打造前沿技术策源地,推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研发,围绕生活、出行、教育、就业等多元场景,研发契合残疾人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三是发挥政策引领与生态建设优势,促进科技助残长效发展。完善科技助残政策支持体系,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协作,打造科技助残创新联合体,制定科技助残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提升科技助残整体水平。
企业层面,刘河生指出,科创企业在科技助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为实际产品的关键力量。他强调,助残工作具有高度特殊性,企业需深入理解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将技术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以其团队开展自闭症神经调控治疗为例,传统进口导航系统准备时间长达40分钟,患儿难以配合,严重制约了治疗实施。为此,团队开发出结构光快速导航技术,将定位时间缩短至0.1秒,极大提升了治疗可行性与效率。
“科技助残的落地关键在于立足创新,聚焦临床痛点,契合市场实际。”刘河生呼吁,科技企业走出实验室,面向使用者,围绕临床难点与残疾人群体的现实需求开展创新,才能做出残障群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真正实现科技的温度与价值。
李庆忠进一步指出,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残疾人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视障群体既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是科技包容性生态的积极参与者。”应让视障者更多参与到信息无障碍的评测监督以及科技产品的设计和体验过程,以此让技术的创新更好满足残障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让科技发展体现社会温度。
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是向爱与平等迈出的坚定一步。本次圆桌对话的落幕不仅是一场讨论的终点,更是一个温暖、智能、包容时代的加速起点。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