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0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8岁的黄先生最近总觉得皮肤“有点不对劲”。脸上突然长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红斑,搔痒不断,用了几种药膏都没效果。一开始他以为是过敏,后来怀疑是湿疹,直到皮肤科医生建议他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查,才发现——他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医生叹息道:“不少人误把艾滋病当皮肤病,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艾滋病并不是“远离我们”的疾病,尤其在现代医疗提高存活率的同时,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关键。而皮肤,往往就是最早发出警报的地方。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高危性行为”“免疫系统崩溃”这些标签上,却很少有人知道,艾滋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居然是皮肤问题。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发布的数据,约有90%以上的HIV感染者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皮肤相关表现。这些皮肤症状并非简单的过敏或湿疹,而是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病毒本身影响或机会性感染共同导致的。
也就是说,当你的皮肤出现反复、顽固、不明原因的症状时,不能只盯着皮肤本身,更应关注身体内部是否出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1.持续性皮疹,反复发作
不少HIV感染者最早出现的是慢性皮疹,如红斑、丘疹或鳞屑状斑片,分布于面部、胸背部、四肢甚至全身。
这类皮疹常被误诊为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或湿疹,但特点是治疗反复无效、病程迁延,且用普通外用药物只能短暂缓解。
有研究指出,HIV相关皮疹往往是由免疫缺陷导致的病毒、真菌或细菌感染所致,尤其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具特征性,表现为暗红色或紫褐色斑块,常出现在口腔、四肢甚至内脏。
2.带状疱疹,位置异常
带状疱疹并不少见,但如果一个30多岁的健康人突然长带状疱疹,而且分布不在单侧、不沿神经走行,甚至出现全身性水疱,那就要高度重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带状疱疹是HIV感染早期最常见的病毒性表现之一,很多年轻患者就是因为这个症状才被发现感染了HIV。
如果你出现了严重或反复的带状疱疹,特别是合并发热、乏力、淋巴肿大等全身症状,务必尽快就医,排查是否为免疫系统问题。
3.口腔白斑或鹅口疮
别小看口腔问题。HIV感染者在疾病早期,常出现念珠菌感染,表现为舌面、口腔黏膜上有白色斑块,擦拭后露出红色糜烂面。
这类症状常被误以为是“上火”或“口腔溃疡”,但如果反复发作、伴有口干、异味、不适等,就可能是免疫力下降的信号。
此外,口角炎、舌炎、味觉减退等也可能是HIV感染的早期表现,特别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值得警惕。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是“别人的病”,自己很“干净”,不可能感染。但事实上,HIV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只要存在以下行为,就有可能感染: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异性、同性)
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具等破损皮肤接触工具
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
母婴传播(孕期、分娩或哺乳)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报告在册的HIV感染者已超过120万人,其中性传播占比超过95%,而很多感染者在发现时已进入艾滋病期。
这意味着,很多人都是在**“毫无感觉”中被感染,在“身体出状况”时才察觉**。皮肤症状,正是那个时候最响亮的警钟。
1.主动检测,早治疗
国家卫健委指出,HIV感染早期通过抗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甚至接近正常寿命。每一个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都应主动进行HIV抗体检测,而不是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后悔。目前各地疾控中心、医院皮肤科、部分药店均可进行HIV初筛,检测保密、流程简便。
2.不歧视,不恐慌
HIV感染者可以工作、生活、结婚、生育,只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真正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偏见和无知。
3.安全性行为是第一道防线
使用安全套仍是目前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避免多个性伴侣、避免酒后冲动行为,是保护自己的基本原则。
4.关注皮肤变化,别轻视“小问题”
当你发现皮肤问题反复、顽固,尤其伴随乏力、低热、淋巴结肿大、体重骤减等症状时,请尽早就医,别总想着“抹点药就好了”。身体不会撒谎,而皮肤,往往是它最先说话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2024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HIV感染者皮肤表现临床指南(2023)》
[3] 健康时报.《皮肤是HIV最早“报警器”?医生提醒这几种皮疹要重视》.2023-06-1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