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诗/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译文
常听说玉泉山上,有许多乳窟样的山洞,
里面有好多白鸦的仙鼠(白色蝙蝠),倒悬清溪的树上遥望明月。
茗茶就生长在此山中的石崖上,石上玉泉潺潺,永不停歇。
茶树根茎浇洒山花芳津,采服后可以润肌强骨。
茶树丛年代久远,绿叶葱葱,枝枝相接。
看茶叶曝晒成仙人掌一样,好像可以用它拍拍仙人洪崖的肩膀。
举世未见这样的茶叶,谁来给这茶叶命名而使之永远流传呢?
宗英你是高僧禅伯,尚有瑰丽的诗篇与茶一起投赠给我。
你的诗篇如西子临镜,使我这个无颜丑女,惭愧无比。
赏析
清晨坐聊,佳兴勃勃,长吟诗篇,声播九天。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是唐代茶文化与诗歌艺术交融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茶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仙人掌茶为媒介,将个人际遇、自然意象与禅道哲思熔铸一体,展现了李白豪放之外的另一重清逸超然的精神境界。
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诗体特色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李白游历荆州玉泉寺期间,受族侄中孚禅师馈赠仙人掌茶后回赠之作。诗歌采用五言古体形式,语言洗练而意象奇绝,既有叙事脉络的清晰性(如序言般交代茶之来历),又具抒情咏物的浪漫气质。值得注意的是,诗题中“僧中孚”的身份揭示出李白与佛教的深层联系,而“仙人掌茶”的命名则暗含道教仙话色彩,佛道意象的交织映射出盛唐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
二、文本细读与意象解析
1. 自然与禅境的互文
诗中“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等句,以“仙鼠”(蝙蝠)、“清溪月”构建出玉泉山幽玄空寂的夜景,将采茶环境神圣化。蝙蝠在佛经中象征轮回与超脱,月光则暗喻佛法澄明,李白通过物象的禅意化处理,使茶叶从自然之物升华为精神载体。
2. 茶性与人格的比德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四句,以拟人手法赋予茶树雄健的生命力。“洪崖”典故(传说中的仙人)既点明茶名的由来,更隐喻中孚禅师的高洁品性。茶叶经曝晒仍枝叶相连,暗合儒家“群而不党”的伦理观,体现李白对茶德与人格的互喻式思考。
3. 茶饮的宇宙境界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两句,将饮茶体验推向宇宙维度。“诸天”原为佛教术语,指多重天界,李白借此形容茶香弥漫的意境已超越尘世,抵达形而上的精神空间。这种对饮茶境界的夸张渲染,实则是其“天地与我并生”的庄子式哲学观的投射。
三、文化史价值与诗学突破
1. 茶诗范式的开创
在陆羽《茶经》成书之前,李白已通过此诗构建了完整的咏茶诗范式:从茶树生长环境、采制工艺到品饮体验的全流程书写,为后世茶诗(如卢仝《七碗茶歌》)提供了经典模板。诗中“玉泉”“仙人掌”等地理标志的明确记载,更使其具有重要的茶文化史料价值。
2. 宗教与世俗的审美平衡
李白巧妙调和了佛教的寂灭思想与道教的飞升理想:中孚禅师所赠之茶,既是“禅茶一味”的修行媒介,又是“服食求仙”的丹道象征。这种双重性折射出唐代士人“外儒内道”“亦仕亦隐”的精神结构,彰显了李白对多元文化资源的包容与转化能力。
3. 酒神精神向茶道美学的过渡
相较于李白多数诗作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狂醉形象,此诗展现了对茶之清雅境界的深刻体悟。“此物清高世莫知”的慨叹,暗示着诗人从张扬外放的酒神精神,向内敛沉思的茶道美学的精神位移,为盛唐诗坛注入新的审美维度。
四、诗评与历史回响
宋代文人评此诗“茶事入诗,太白实肇其端”(《苕溪渔隐丛话》),明代茶学家许次纾更赞其“得茶中三昧”。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将饮茶从日常琐事提升为审美仪式与哲学实践,这种艺术化处理深刻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雅化进程。诗中“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生态书写,亦暗合当代自然伦理,显示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结语:茶香中的精神突围
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李白以茶为舟楫,完成了从尘世烦忧向精神净土的摆渡。当“仙人掌茶”的清香在诗句间流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仙对自然造化的礼赞,更是一个伟大灵魂在儒释道三家思想激荡中的智慧圆融。
这种将生活艺术化、艺术哲学化的创作实践,使得千载之后的读者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盏盛唐茶汤的温度与光华。
来源:四月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