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翻开历史书,所看到的是隋朝的灭亡源于杨广的残暴,他一生大兴土木,三次征伐高句丽,开通大运河,使得民不聊生,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就会看到更深层的原因。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缢身亡。
我们翻开历史书,所看到的是隋朝的灭亡源于杨广的残暴,他一生大兴土木,三次征伐高句丽,开通大运河,使得民不聊生,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就会看到更深层的原因。
杨广的昏庸残暴只是这场事件的导火索,真正颠覆隋朝的另有其人!
图片来自网路 杨广
杨广的悲剧从他开始摆脱关陇集团控制就注定了,因为他所推行的各种改革措施,都是在削弱集团的垄断,建立中央集权,但是他低估了集团的实力,当他的刀锋触及到这些贵族的利益的时候,他们马上用反叛进行回击。所以隋朝的灭亡,实质就是皇权和门阀的斗争,杨广作为失败者被历史打上暴君的标签,他的不幸遭遇无形中告诉给李世民将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关陇集团是西魏宇文泰通过整合鲜卑和汉族建立起来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作为这个集团的核心,使集团成为了北方最强的军事力量,杨坚就是因为集团的支持,从而实现代周建隋的,所以集团在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后关陇集团的家族通过联姻和世袭垄断朝堂要职,使隋朝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夸张的是集团可以左右皇位的继任者。
图片来自网络
深知关陇集团危害性的杨广,自登基以后,就通过各种手段来削弱集团的实力。
他用迁都洛阳的手段来削弱关陇势力在江南的地缘优势,开通运河的手段来强化中央对江南的控制,通过科举改革的手段打破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这些措施都直接触碰集团的命门。
杨广三征高句丽,被史书视为穷兵黩武之举。但是杨广的深层用意,是想借外力转移内部矛盾,消减关陇集团的实力。
然而第一次征伐,关陇将军就有意延误,阻扰粮草运输,导致百万大军溃败,第二次征伐,关陇嫡系杨素之子杨玄感叛乱,他截断隋军粮道,迫使杨广撤军平叛,最后一次征伐,虽然迫使高句丽投降,但是关陇集团反叛意志已经显现出来了,隋朝随之内部动荡,朝局风雨飘摇。
图片来自网剧
大业十二年(六百一十六年),隋炀帝杨广于避居江都,他想联手江左士族对抗关陇集团,然而换来的是骁果军(关中子弟兵)的愤怒,六百一八年,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混乱中杨广被杀害,不过讽刺的是,杀害杨广的人,正是杨广自己提拔起来的将军司马德戡,由此可以看出,关陇集团给予的前途比皇帝给予的条件更有吸引力。
杨广之败就是皇权败于门阀,根本原因是他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最后关陇集团的反击直接终结了隋朝。唐太宗李世民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然后采取了更加隐蔽的策略:表面上维持关陇的特权,实则通过联姻、科举、军事等方式,一点点地瓦解集团的根基,到了武则天的时候,世家大族的问题得到解决。
隋王朝的覆灭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缩影,杨广死于他的昏庸无能,成为了试图挣脱门阀枷锁,反受其害的典型例子。
图片来自网络
李渊建立的唐朝,仍然受关陇集团的影响,后来李世民为了削弱集团的实力,只有通过联姻(例如长孙皇后这一系)、修订《氏族志》等手段。
随着时间来到武则天时期,因为科举制的扩招,酷吏对旧族的打压,迁都洛阳等措施,才彻底终结门阀的垄断。
所以杨广在史书中被唐史家刻意塑造成暴君,是为了掩盖关陇势力颠覆隋朝的事实。这数百年来权力争夺,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封建专制制度还没有成熟的时代,皇帝除了要依赖世族的势力、财力之外,还要同世族展开较量,杨广主张争强好胜,李世民主张隐忍,二者中一人以身殉国,以求改革,一人则以才智采取折中之策。
来源:烟圈电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