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他们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个浴血南疆的岁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22:50 1

摘要:网友王永华在我写的一篇与参战有关的回忆文章留言:“咋认不得你,你在过十三军电抗营?营部王永华路过。”看过他的留言,我当时一头雾水,在脑海中竭尽全力的搜寻王永华的影像,似曾相识的名字,却难以和印象中的战友对上号。随即回复了一句:“郑涛、田丰、谢开均、李波和原14

题记

每一次相逢都是前世修来的缘

纵使,擦肩而过

每一次相聚都是今生难得的情

纵使,再不相见

每一次相守都是生命不屈的爱

纵使,芳华不在

生命的旅程,蜿蜒崎岖

坎坎坷坷

用心感谢来时的旅途

用心敬畏未见的未来

因为,未来因你而来

因为,生命因你而精彩

网友王永华在我写的一篇与参战有关的回忆文章留言:“咋认不得你,你在过十三军电抗营?营部王永华路过。”看过他的留言,我当时一头雾水,在脑海中竭尽全力的搜寻王永华的影像,似曾相识的名字,却难以和印象中的战友对上号。随即回复了一句:“郑涛、田丰、谢开均、李波和原148师师直通信连的一些电抗营组建时期的元老你兴许记得,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一队的。”发过留言之后,为了确认王永华的身份,“王永华,你认识吗,他说他是营部的?”“不是很熟。”刘秀斌战友回了一句,“他在上面留言说不认识我。也是,那时除了队里和老乡之外,都是面熟。”我思索片刻悻悻的回复道,转而想起了前两天和李富强战友聊天时谈起在老山前线一起赶印团总支创办的《红土地》简报时的往事,李富强战友也说:“都忘了。”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我用颤抖的手指默默的回复了一句:“有些人记得就行。”是呵,有些前尘往事,只要有些人记得就行,毕竟都是五六十岁的糟老头子了,如果不是当时有深刻的感触,那么事过境迁之后很难再能想起当年的细枝末节,纵使那个年月彼此正值芳华。

唏嘘之余,想起和另一个战友聊天时借用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怀会过去?因为,那时我们曾经年轻。”这个战友是我在网络上唯一用姓名搜索的方式找到的,他叫冉彪,参战那年曾是军部派到我们营里的新闻干事,我曾在他的指导下和他一起在文山州的《文山报》上发表过一篇小消息,消息虽然短小,但是其间折射出的参战部队和老山战区军民鱼水般的真情却被厚重的铅字永久的记录了下来。

文山报1988年2月27日一版

那时的冉彪不象现在在国内新闻评论界声名鹊起,而是一名貌似“秀才”般的“柔弱书生”。经他手书写的战地标语和他深入前沿阵地时写下的战地消息与他的长相比起来倒是相得益彰。尽管时隔近四十年之后的他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写的《百年百评》即将出版发行,不过我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个浴血南疆的岁月,也许那时彼此的心中就烙上了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的印迹。

冉彪在老山前线平坝集结地

诚然,在八十年代的军营里能被称得上“秀才”的凤毛麟角。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队里的段万彬应该是其中之一。段万彬的才气是在我们电抗营1985年组建换防重庆歌乐山角下的新开寺后展露出来的。当时队里的黑板报和一些文体活动都是他在唱主角,甚至他编的《电抗营之歌》还曾经成为我们队里的队歌回荡在傍晚静谧的山岗。来自于川江地区的瘦高个子的段万彬没有参过战,他退伍后曾经回访过队里,那时他在跑销售,偶然过路重庆,所以才又见了一面,那之后就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不过,段万彬神情自若略显洒脱的歌声即使是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会不时地回荡在我的耳畔,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川江号子》让我心潮澎湃:“摇呦,摇呦,摇呦一一”

段万彬退伍时留影

岁月悠悠,时光不老。

“这磁带里怎么没有人呢?”迪斯科欢快的节奏戛然而止,刚下到队里的新兵蛋子从录音机里取出正在播放的磁带左瞧右看了一番略带惊讶的嘟囔着,他这么一句不起眼的话把我们几个老兵笑得差点背过气去,几乎成了我们一生的乐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军营记忆里有时候也会夹杂着些许那个年代特有的痕迹。比如,我的老班长蔡伦东退伍那天特意穿上了一身浅灰色的西装,他个子虽然不高,不过人靠衣裳马靠鞍,冷眼一瞅,别说还真像换了个人,那叫个帅。临别上车时,彼此情不自禁地抹起了眼泪蚝子,可是,就在他毅然转身踩着大解放后车厢的厢楞跨进车厢的刹那,我发现他脚上穿着的那双崭新的军用胶鞋后竟然破泣为笑。蔡伦东班长其实是共和国的英雄,湖北省大悟县人,为人憨厚,他在148师师直连信连时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一次三等功。

电子对抗营一队1986年10月1日合影

类似相映成趣的事儿还有一件,就是1988年9月中央慰问团来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的那天傍晚,营部组织大家到位于落水洞的云南老山前线指挥部观看慰问演出即将结束时,四站长刘建辉一改往日的威严,猛地从小板凳上弓起身抢着和走进的演唱者握手。散场时,不知就理的几个老兵问他,那女的是谁呀,刚离开军校不到两年的刘建辉站长贼牛地说,她,你都不认识,她是李谷一。临了,我和大家才知道那晚唱歌的李谷一是位大名鼎鼎的歌唱家。而在前沿阵地的安云站长他们则比我们幸运的多,起码在李谷一上阵地慰问时,安云站长还和李谷一照了张照片。

前 李谷一 后中 安云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谁曾想,李谷一这首烩人炙口的《乡恋》也会成为跨越时空的纽带,只不过纽带的那头是回不去的青春,纽带的这边已是疯长的白发。

“人在阵地在,誓与老山共存亡!”“扰乱敌人,保我胜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豪迈的誓言,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烟消云散,就像透过重重雾霭依然清晰可见那巍然屹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老山主峰,始终向世人宣示着: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意志坚如磐石,神圣不可侵犯。

是夜,我寻着

光明的足迹

在夜色里奔跑

旷野

有铿锵的足音 回荡

从辽阔的东北平原

掠过,青春在云贵高原

绛红色的红土地上

驻足

是夜,硕大的圆月

触手可及

万家团圆,凝结成一句

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的壮志豪情

是夜,血染的风采

越过芭蕉垒成的屏障

在猫耳洞里回旋

听,有震天动地的轰鸣

宣示着

自豪吧,母亲!

是夜,我寻着

光明的足迹

在夜色里端详

榴弹炮壳制成的

和平鸽,倔犟地

伸展警觉的双翅

宛如,战士手中紧握的钢枪

守护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土

是夜,月圆如初

是夜,万家团圆

来源:希东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