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07年,明朝大军平定安南胡朝叛乱后,这片土地被更名为交趾,纳入明朝版图。在此历史关头,黄福被明成祖朱棣任命为首任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开始了对这片遥远南疆的长达十九年的治理。
一位七旬老臣在异邦的离任路上,被敌军俘虏却受到恭敬礼遇,交趾民众夹道哭送,这一幕见证了明朝官员黄在安南的非凡人格魅力与治理成效。
1407年,明朝大军平定安南胡朝叛乱后,这片土地被更名为交趾,纳入明朝版图。在此历史关头,黄福被明成祖朱棣任命为首任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开始了对这片遥远南疆的长达十九年的治理。
当他最终离开时,交趾民众“号泣相扶送别”,甚至在他被反抗军俘虏时,对方不仅没有加害,反而恭敬地说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黄福(1362年-1440年),字如锡,号后乐翁,山东昌邑人。少年得志,洪武年间中乡试,后由太学生出任项城、清源主簿。因为官清廉,政绩突出,累功至工部右侍郎。
建文年间,黄福深受明惠帝倚重。靖难之役后,朱棣列出二十九人“奸党”名单,黄福位列其中。然而当朱棣攻入南京后,黄福迎附并直言:“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这种正直不阿的态度反而打动了朱棣,不仅没有追究,反而恢复其官职,不久更升任工部尚书。
永乐三年(1405年),黄福因不体恤工匠的指控被改任北京刑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被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直至永乐四年明军进攻安南,黄福才被恢复官职,负责总督军饷,从而开启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安南时期。
安南即今日越南北部地区。这一地区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开始就成为中国领土,此后千年间多次变更归属。
唐朝在此设立安南都护府,“安南”名称即源于此。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内乱,吴权于968年割据安南脱离南汉,逐渐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远征安南,次年消灭篡位的胡氏政权。1407年农历六月,明朝改安南为“交趾”,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将其重新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
明朝统治下的交趾地域广阔,“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明朝在此设立15府、36州、181县,户籍计有312.95万户。
黄福在交趾的治理措施全面而系统:
#经济上,他上疏请求统一交趾赋税并酌情从轻,沿江设置卫所和驿站方便沟通,开通盐业交易保证军队储备,以公田补充官员俸禄不足,还请求广州给予二十万石海运补给。
#文化教育上,黄福在交趾大力推广华夏文明。他在各州县建立儒学和文庙,教授儒家经典,推广明朝礼仪,要求交趾百姓摒弃旧俗,学习中原礼仪并穿戴明朝服饰。设立学校,培养本土人才。
#行政管理上,黄福对交趾地区进行户籍编制、定赋税、设置学校并安排教师,数次向当地民众宣谕德意,并严谨下属不要扰民。他还特别关照被贬交趾的官员,“加以拯恤,并选有贤才者共事,于是至者如归”。
#农业方面,黄福高度重视屯田问题,指示官军进行屯田,同时利用土军协助,这不仅确保了军队粮食供应,也增强了对本地官员的掌控。
明成祖对黄福十分信任。当镇守中官马骐虐待平民并诬告黄福谋反时,朱棣查明后不予追问,并表示:“这是君子(黄福)不容于小人(马骐)。”
尽管有黄福这样的能臣,明朝对安南的统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安南地区难以掌控的深层次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是民族意识与历史认同。安南自968年独立后已有数百年自主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认同。虽然明成祖声称收复汉唐故土,但当地精英和民众已不再认同自己是中原王朝的直属臣民。
其次是治理问题。明朝派遣的官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官员贪婪腐败,激化矛盾。镇守宦官马骐等人“虐待平民”,成为引发反抗的导火索。黄福虽然屡次裁抑,但难以完全遏制。
第三是经济剥削。明朝在安南推行重税政策,“重科厚敛,民不聊生”。虽然黄福力求减轻负担,但整体政策仍然苛刻,导致民众不满。
第四是文化差异。尽管黄福推行文化融合政策,但强制的文化同化也引起反弹。安南经过数百年发展已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完全恢复华夏文明并非易事。
最后是地缘因素。安南距离明朝统治中心遥远,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明军补给困难而当地反抗军则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游击作战。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黄福被召还朝。离任之时,交趾民众号泣相扶送别,可见其深得民心。
黄福离任后,明朝在安南的统治迅速恶化。镇守交趾的宦官马骐等人失去制约,“越加横行不法,导致交趾民众转而支持黎利的反抗军”。宣德元年(1426年),马骐因虐民而激起大规模交阯民变。
明宣宗朱瞻基不得已再次启用黄福负责交趾事务。但此时局势已经恶化,明军主将柳升战败身亡。黄福在赴任途中于鸡陵关被起义军俘虏,欲自杀却被阻止。
起叛军对黄福异常尊敬,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叛军首领黎利也表示:“中国派遣的交趾官员,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这样,我们又怎会谋反?”于是派人护送黄福出境。
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决定放弃交趾,撤销交趾布政使司。明朝在安南二十一年的直接统治就此结束。
黄福在安南的治理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内阁首辅杨士奇评价道:“福在交阯十有馀年,处事甚得人心……盖福为人廉洁正直,刚果无私,且明识大体。身虽老病,念念在公。官虽贵显,不营私蓄。四十年来,大臣之中正色居官,少见其比。”
明宣宗也曾向杨士奇展示黄福的奏疏并问道:“黄福的言语智虑深远,六卿中有谁可以媲比的?”杨士奇回答:“其所有成就,的确是六卿都无法比及的。”
黄福个人品质高尚,为官清廉自守,“自奉节约,家人仅给衣食,所得俸禄,却只用來解決賓客親戚的窮困”。他历任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元老。
明初大臣解缙曾应成祖要求评价十位大臣,对黄福的评价是“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没有任何贬词,这在当时的大臣中颇为罕见。
黄福晚年任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兵部事,参赞南京守备机务,开创了南京文臣参机务的先例。正统五年(1440年),黄福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成化初年,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来源: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