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谈判刚结束,中方面向全球发放稀土出口证,却令美方彻底破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4 20:31 2

摘要:5 月 11 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结束了一场闭门经济会谈,双方罕见地在联合声明中使用合作伙伴等措辞,释放出缓和信号。

前言

最近的国际经贸舞台上,一场关于稀土的博弈正悄然改变着大国间的力量平衡。

5 月 11 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结束了一场闭门经济会谈,双方罕见地在联合声明中使用合作伙伴等措辞,释放出缓和信号。

就在谈判结束次日,路透社曝出一条令美国坐立不安的消息:中国已向全球客户发放了 4 张稀土磁体出口许可证,而这背后暗藏的一个前提条件,直接戳中了美国的命门。

日内瓦谈判

这场看似普通的谈判,实则是中美在稀土、关税、美债等核心议题上的激烈交锋。此前,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加征高达 145% 的关税,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中方以精准反制回应:4 月暂停增持美债,导致 10 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 4.37%;4 月 4 日宣布对钐、镝等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让美国半导体、军工、新能源三大行业拉响库存告急警报。

谈判桌上,美国的态度发生微妙转变。美方代表首次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为 “Chinese partners”,并承诺下调部分儿童商品关税、暂停对五家中企的技术禁运。

这种措辞变化背后,是美国港口空仓、农民抗议、股市震荡的现实压力 —— 中国连续三周零靠岸的货轮,让美国西海岸港口陷入瘫痪。

中方并未在稀土问题上松口。联合声明中,中国仅承诺 “暂停非关税反制措施”,但未明确取消稀土出口限制。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记者提问时,更以一句参阅联合声明巧妙回避了稀土是否松绑的问题。这种模糊表态,为后续谈判埋下伏笔,也为中国发放稀土出口许可证的神操作预留了空间。

四张许可证背后的 “紧箍咒”

5 月 12 日,中国商务部向全球发放 4 张稀土磁体出口许可证的消息震动国际市场。

表面上看,这是对日内瓦谈判成果的善意回应,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每张许可证都附带一个令美国窒息的条件,最终用户必须承诺不将稀土用于军事用途,且不得转售给美国企业。

这一条件直接击中美国的七寸。根据美国国防数据公司报告,78% 的美国军事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从 F-35 战斗机的隐身涂层到尼米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都离不开镝、铽等中重稀土元素。

中国此次虽未全面禁止稀土出口,但通过 “用途溯源” 和 “转售限制”,彻底切断了美国通过第三方获取稀土的可能性。

更令美国头疼的是,中国同步启动了打击稀土走私专项行动。5 月 9 日,商务部、公安部等七部门在深圳召开会议,针对伪报瞒报、夹藏运输、第三国转口等走私手段展开雷霆行动。

美国产业链断供危机迫在眉睫

美国的 “破防”,源于其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尽管美国试图通过投资本土矿场、与澳大利亚合作等方式摆脱依赖,但现实却异常残酷:

中国掌控全球 90% 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唯一的稀土分离厂材料公司,即便满负荷运转,年产量也不足中国的 1%。美国国防部曾计划 2027 年实现稀土自给,中国的管制措施让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稀土加工涉及 18 项被中国列为禁止出口的关键技术,从矿石分离到高纯度提炼,美国至少需要 5-10 年才能掌握。在此期间,F-35 生产线可能因缺料被迫停工。

4 月以来,欧洲市场氧化镝价格暴涨 210% 至 850 美元 / 公斤,铽价更突破 3000 美元 / 公斤。美国军工企业为维持生产,不得不以三倍价格从黑市采购稀土,进一步推高成本。

这种困境下,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让步换取稀土松绑。特朗普曾提议将关税降至 50%,但中方明确表示,取消不合理关税是谈判前提,与稀土管制无关。

中美博弈的未来走向

日内瓦谈判的阶段性成果,并未终结中美在稀土领域的较量。中国通过 “出口管制 + 打击走私 + 技术升级” 的组合拳,已将稀土打造成一张 “战略王牌”。

美国在重建供应链的道路上,仍需跨越技术、成本、时间三重鸿沟。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场博弈带来的冲击远超贸易范畴。稀土价格波动已影响到新能源汽车、风电等绿色产业,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

中国的行动表明,在关键资源领域,“资源主权” 与 “技术自主” 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战场。

结论

中美能否在稀土问题上达成长期协议,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互信、尊重市场规律。对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强化稀土产业链控制,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关键。

对美国而言,正视自身短板,放弃 “极限施压” 思维,才是破局之道。这场稀土博弈的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 21 世纪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

来源:探史纪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