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的副班长找到主席,要求安排工作时被主席果断拒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22:18 1

摘要:改革开放后,一个住在湖南韶山冲叫张德厚的普通农民,在翻修自家老宅时从墙缝中发现了一个满是铁锈的盒子,想到许多关于老祖宗,会将奇珍异宝藏在墙缝中留给后世子孙的故事。他便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的打开了铁盒。

改革开放后,一个住在湖南韶山冲叫张德厚的普通农民,在翻修自家老宅时从墙缝中发现了一个满是铁锈的盒子,想到许多关于老祖宗,会将奇珍异宝藏在墙缝中留给后世子孙的故事。他便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的打开了铁盒。

让他感觉失望的是,里面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反而只是一本泛黄本子。看着这普通的本子,他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然而,当他看到本子封面上手写的“毛润之”三个字时,他的瞳孔又一下子放大了一倍。打开本子一看,里面的内容更是出乎他意料之外。读过一点儿书的他知道,自己的邻居毛主席的字不就是润之嘛!而这本《新军日记》不就是毛主席手写的嘛!那么,这本《新军日记》背后又隐藏着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呢?

1911年深秋时节,18岁的毛主席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向来怀揣救国志向的他毅然决然的决定弃笔从戎,带着简单的行李便前往了湖南新军四十九标二营。此时的他可以说是对于军旅之事一窍不通。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满腹的爱国之情。

当他来到军营门口说明来意后,守门的军官却死活都不收他,军官告诉他道:“当兵得有人担保,你一个学生伢子,谁认识你?”受到阻拦的年轻毛主席急得直跺脚。他耐心的说道:“我是来参加革命的,您就让我上战场吧!”但是守门军官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规律。眼看自己就要参军报国无门,年轻的他除了懊恼也别无他法。

此时,站在旁边看了好久的两个老兵,被这个充满正气的年轻人打动了。他们对军官说道:“这伢子有志气,我俩给他担保!”他们便是铁匠出身的朱其升和矿工出身的彭友胜。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的担保,让毛主席能够顺利的成为新军的一名列兵。并且这个经历,对于他对中国革命后期的指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向来喜欢写作的毛主席也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这本珍贵的《新军日记》,让我们在今天能了解到他简短当兵史中的点点滴滴。彭友胜和朱其升对于这个瘦瘦的高个子充满了好感。作为副班长的彭友胜更是将毛主席安排在了他的上铺,对他非常关照。朱其升也经常在生活和训练上手把手的指导他。他们三个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据朱其升后来回忆,毛主席在新军时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他总是第一个扛枪出操,在训练时非常刻苦,体能和战斗技能都是样样精通。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这个书生骨头比我们都硬”!最让大家佩服的还是他的“大学问”。那时候列兵的饷银是每月7块2,他一般只留两块买烧饼吃,其他的都用来订报纸、买书。有一次连长得知他喜欢舞文弄墨便问道:“小毛,你天天看这些闲书干啥?”年轻的毛主席斩钉截铁的说道:“为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个回答让连长惊叹不已!夸赞到此人未来前途无量。

慢慢的,毛主席成了班里的“文化教员”。他教战友们认字、记账,还给他们绘声绘色的讲《三国演义》,让朱其升记忆犹新的是,“他讲关公刮骨疗毒时,我听的手心都冒汗了。”在《新军日记》中毛主席有过这样一篇纪录。第一次摸到“汉阳造”时,我心里是紧张又兴奋。看到这个能产生巨大杀伤力的工业产品时。我心中工业强国的路径越发清晰了。

1912年南北议和后,毛主席决定退伍回校继续学习。副班长彭友胜硬塞给他两块大洋道:“润之,你是个读书人,这钱留着路上用。”而全班战友更是凑钱请他吃红烧肉。朱其升更是红着眼眶道:“兄弟,虽然咱们待在一起的时间短,但是这一辈子都是兄弟!”多年后,毛主席在北京接待了朱其升吃饭时还特意提道:“当年要不是你们担保,我这辈子可能都是当不了兵的”。

彭友胜更是受到毛主席的影响后。一度退出了旧军队,回乡当了农民,1951年得知毛主席成为国家领袖后,他便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人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清明节后第三天他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这让他非常高兴。妻子得知他和毛主席的这层关系后,便让他去北京找毛主席看能不能给安排个工作。虽然感觉到不妥,但是架不住妻子的唠叨,报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了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非常关心这位老大哥现在的生产生活情况。

离别之际,彭友胜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向来坚持原则的毛主席并没有当年驳这位老大哥的面子,他给这位老哥写了一封信道:“你还是回乡种地吧,中国最缺的,是像你这样的老实庄稼人。”而毛主席又安排工作人员从他的稿费中支取了一些钱,托人转交给了彭友胜,并且让他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给他个人写信。

从对彭友胜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毛主席一心为公的原则在哪儿都是一样的。而他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让人非常感动。

当彭友胜了解到这一切时,他内心不仅没有任何埋怨,反而更加觉得中国出了个伟大的领袖。为了表达感谢,他更是和妻子女儿商量,每年都炒点好茶送给喜欢喝茶的毛主席。直到1969年他不幸落水身亡前,他都一直坚持着送茶。

来源:胡巴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