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瞭望》新闻周刊推出专题报道《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解码上海虹口以赤诚初心书写新时代的"红色答卷"。虹口,一片承载着百年红色记忆的热土,正以党建为引领,将革命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推出专题报道《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解码上海虹口以赤诚初心书写新时代的"红色答卷"。虹口,一片承载着百年红色记忆的热土,正以党建为引领,将革命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虹口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以党建为引擎驱动发展,在百年征程中淬炼发展密码
中共四大纪念馆中的工农联盟雕塑中共四大纪念馆供图
一百年前的1925年1月,位于上海虹口的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小楼里,酝酿着改变中国命运的星火。
在那里,参加中共四大的代表们用诸多个“第一次”镌刻下彪炳史册的篇章——首次明确无产阶级要在民主革命中争取领导权,首次绘制工农联盟的壮阔蓝图,首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小组”改为“支部”……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人民城市生生不息。上海市虹口区持续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以党建为引擎驱动发展,淬炼出“五个坚持”的发展密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坚持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文化铸魂的精神根基,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底色,坚持安全韧性的治理底线。
当前,虹口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沿着“五个坚持”的虹口高质量发展路线,扎实推进产业升级、科创提升、片区更新、文化赋能、善治共治和党建引领“六大行动”。
回望百年、展望未来,在北外滩开发建设迎来五周年的重要节点之际,虹口区委书记李谦表示,虹口要在服务大局中进一步坚定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
“红色密码”绣出治理新图景
晨光漫过河滨大楼巴洛克式穹顶,无人助餐车的叮铃声唤醒了九旬建筑的呼吸。这座曾见证远东繁华的公寓,如今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生,671户居民从“局外人”变为“共治者”,谱写新时代的“里弄叙事”。
河滨大楼改造期间,工匠们用传统糯米灰浆修复巴洛克式廊柱,在保留顾水如故居原貌的同时,将南向办公空间改造成270°的环幕江景会客厅。在居委会党总支的协调下,居委会将可以看到苏州河景观的南向办公空间让渡出来,在河滨大楼二楼打造了一个集议事协商、邻里交流、便民服务等场景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河滨会客厅”。
在“河滨会客厅”,居民的协商议题从简单解决邻里纠纷,延伸到大楼微更新、微改造、空间利用、游客管理等社区治理问题。各领域能人、达人聚焦各自擅长领域,定期组织选题会、项目策划会,居民们从出题人变身为解题人,用“去客厅看景”的接头暗号,将社区事务变成了生活美学,“拉家常”式化解社区大小事。“居民议事在北外滩街道南天潼居民区已蔚然成风,有些楼道自发组建起了议事会,有些开起了圆桌会,热心居民、小区‘团长’当上了议事员。”南天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杰说。
这种“绣花般精细”的治理效能,让百年建筑既保留着围棋大师顾水如、教育家杨福家等名人的历史余韵,又升腾起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成为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提升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
在选调生丁忆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从“隔着防盗门说话”到“在会客厅喝茶议事”的转变。议事厅的实木长桌年轮里镌刻着87次居民协商的印记。从服务到治理,居民参与热情持续升温、公共事务参与领域不断扩大。
红色基因在虹口的城市肌理中持续生长,在诸多街道催生出各具特色的“会客厅”集群:曲阳路街道“风云会客厅”的航天模型让社区居民仰望星空;欧阳路街道的“社区会客厅”创新“物业+养老”模式,让银发族在社区遇见温情;四川北路街道的“红色书吧”将石库门改造为党史教室,老党员的讲述与VR重现场景形成时空对话;凉城新村街道的“邻里会客厅”用3D打印技术复刻社区记忆,让居民在数字沙盘上规划未来家园;嘉兴路街道打造“楼下坐坐瑞虹共享会客厅·天虹站”,织就15分钟党群服务网……
每个会客厅都是高效能治理的切片,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所在的每个角落,让60余万虹口居民在各自的生活半径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
李谦表示,虹口区注重建强基层党组织,紧扣构建“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目标,通过“基层党建提升行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努力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彰显区域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优势。
“解忧杂货铺”转化为发展新势能
虹口港湾处,“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矗立。在这栋高楼的20层,有一家“解忧杂货铺”专门为白领排忧解难,这就是“白玉兰党群服务站”。
作为上海首个接入社区事务受理系统的甲级写字楼,这里正从“单点服务”向“中央厨房”升级。从便民办事入手,这家“杂货铺”从生育保险申领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健康讲座预约到法律咨询对接,党务、政务、法务、医务、社务五大矩阵如同精密齿轮,将236项服务精准嵌入白领工作日常。通过建立服务项目“供需云平台”,这里已形成包含68个标准化课程的“服务菜单”,覆盖楼内3200余名白领。
数据显示,2024年该服务站累计开展活动1200余场,解决企业诉求876件,培育出“白领议事会”“行业联盟会”等自治载体,让商务楼宇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升华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有事就去20楼问问”已经成为白玉兰广场白领们的习惯。这一成功模式还通过“云配餐”模式向周边写字楼辐射,相关经验被复制到虹口各大楼宇、园区等,让在虹口扎根的企业和白领“宾至如归”。
治理创新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年,新加坡鹏瑞利、德国汉宏等90家外资企业慕名而来;凯德卓盈、市瑞能源等外商加大投资力度,2024年虹口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5.46%、增速上海全市第一;2024年新增企业7726家,注册资金亿元以上65家、千万元以上548家;新增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型平台30家。
如今的虹口,以开放姿态吸引着全球资本与创新力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特色服务业,以科技创新“核爆点”和产业组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数据显示,2024年虹口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增速位列上海16区之首。
立足新发展阶段,虹口正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表示,虹口将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提升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航运、金融、商贸等产业优势;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向高端环节和高价值区段迈进。
“文化三地”绘就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无论刮风下雨,84岁的虹口居民陈芙蓉在工作日下午总是“雷打不动”地前往“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读一会鲁迅的著作。记者走入店中时,她正在认真阅读《彷徨》。
“我每天下午都来阅读,尤其喜欢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家里离这里步行十几分钟,现在,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的客厅和书房。”陈芙蓉说。
内山纪念书局的青咖色外墙如同一幅褪色油画,日式窗棂切割着斑驳光影,这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在鲁迅生命最后九年打下深深烙印。自1927年定居虹口,他在这里完成了《且介亭杂文》等11部文集,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将笔尖化作刀枪匕首。如今,修缮一新的书局里,弥漫书香与咖啡香,带着文学、建筑和时光共同赋予的诗意点染街道,融入热闹的市井烟火。
春花烂漫时节,学者、出版人、读者云集于此,研究鲁迅的精神遗产;时尚靓丽的年轻人来此喝咖啡购书、拍照打卡,探寻这位文豪的精神世界;海内外游客穿梭附近街坊,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展开一段或长或短的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书局嵌在居民区内部,这栋小楼至今仍有住户。四川北路街道山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萍说,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周边居民一直以传承与传播鲁迅精神为骄傲。
如今,虹口将多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红色文旅线路,是为“鲁迅小道”。在这条总长约1公里的小道上,12处红色文化地标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数据显示,这里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营收增长约27%,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虹口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虹口的文化保育始终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理念。如今,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李白烈士故居等重要历史文化地标静静坐落于此,引领着虹口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奋力前行。
虹口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绣花功夫”续写“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城市诗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
目前,虹口在“两旧”改造攻坚、人居保障改善、城区面貌美化、城市空间增能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批居民告别蜗居、实现“安居梦”。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持续推进,历史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旧如旧,与现代生活融合,让虹口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代风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百年风华熠熠生辉,城市新貌岁岁更新。“我们要让红色基因与城市脉搏共振,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续写属于虹口的时代叙事。”李谦表示,虹口将继续传承红色传统,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上探索创新,全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虹口新篇章。
多了解一些
《瞭望》新闻周刊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新闻周刊,承担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建设任务,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