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可曾留意?每座老宅院里的秋千架,都藏着部会晃动的家谱。我家胡同口那架磨得发亮的枣木秋千,去年清明被改造成网红打卡点,漆成粉色的横梁上贴满二维码。七十岁的刘奶奶摸着新漆直叹气:"当年你爷爷在这秋千上给我递情书,现在年轻人搁这儿扫健康码!"
您可曾留意?每座老宅院里的秋千架,都藏着部会晃动的家谱。我家胡同口那架磨得发亮的枣木秋千,去年清明被改造成网红打卡点,漆成粉色的横梁上贴满二维码。七十岁的刘奶奶摸着新漆直叹气:"当年你爷爷在这秋千上给我递情书,现在年轻人搁这儿扫健康码!"
清明荡秋千的习俗,最早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健身器材"。《古今艺术图》里白纸黑字写着:"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
山戎人把兽皮绑在树杈上荡着玩,活像人形钟摆。这野性十足的玩意,怎么就成了清明节的"标配"?
这得从寒食节说起。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下寒食三日不举火的规矩。老百姓饿得前胸贴后背,只能靠荡秋千活动筋骨取暖。
您想想,饿着肚子荡秋千,可不就是古人版的"刘畊宏健身操"?到了唐朝,寒食清明二节合并,秋千顺势晋升为清明顶流项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贵妇们清明荡秋千,能把金钗甩出三丈远,比现在直播带货的主播还拼。
胶东半岛至今保留着"转秋千"绝活。去年清明在烟台见到位老把式,能把秋千荡成摩天轮——人在空中翻跟头,绑腿的麻绳足有小孩胳膊粗。他边擦汗边说:"老辈子人讲究'秋千转三转,晦气全消散',这手艺传到我这辈,就剩给游客表演换酒钱了。"
江南水乡的秋千则透着股文人酸气。苏州拙政园的紫藤秋千,清明时节总缠着写满诗签的丝带。前年见着个穿汉服的姑娘,把没送出去的情书系在秋千绳上,风一吹,纸页哗啦啦响,倒像是替她说尽了羞于启齿的相思。
最绝的是黔东南苗寨的"月亮秋千"。二十米高的杉木架上,姑娘们穿着百褶裙荡到与山齐平,银饰碰撞声惊起满山杜鹃。寨老告诉我:"清明荡得越高,秋天稻穗长得越饱满。"这话听着玄乎,细想却透着农耕文明的诗意——秋千划过的弧线,可不就是写在空中的丰收预言?
80后的童年记忆里,秋千是自行车胎改造的。两根麻绳套着黑乎乎的轮胎,坐在上面能闻到橡胶混合槐花香的味道。如今北京奥森公园的"量子秋千",扫码启动后能根据体重自动调节摆幅,荡到最高点还会播放ASMR白噪音,只是再也闻不到那股子橡胶味了。
去年清明在成都见到件装置艺术:上百架迷你秋千悬在玻璃房里,每架秋千载着片枯萎的艾草。艺术家说这是"祭奠消失的童年",要我说,这不如我老家村口那架掉漆的秋千——至少它还记得,王婶家二丫头是从哪年秋天开始不再来荡秋千的。
《析津志》记载,元代人过清明"上至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那热闹劲儿比现在网红奶茶店排队还夸张。如今打开朋友圈,满屏都是滤镜过度的秋千照,配文清一色"春风十里不如你"。要我说,不如学学古人,在秋千绳上系个香囊,装点艾草桃枝,好歹对得起"清明"二字里的天地清明。
今天聊的清明秋千习俗,您家乡还有什么特别玩法?欢迎在评论区晒晒您家的"秋千记忆"。最后送各位一句老话:"秋千荡走三冬尘,燕子衔回二月春。"这晃晃悠悠的千年秋千啊,荡走的是晦气,荡回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来源:户外罗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