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现场&直播 | 李开元 赵冬梅 林鹄:历史应当由谁来书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09:02 1

摘要: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道出了当代历史学的深刻困境。这个看似荒诞的“思想实验”,正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在新书《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中抛出的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当《史记》只能被归为“研究资料”,当研究《史记》的教授凭借“史记研究之研究”名满天下,而司马迁本人却只配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嘉宾:

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教授) | 历史叙事的复活者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专业史学走向公众的实践者

林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边缘视角的历史书写者

时间:9月6日(周六)15:00-17:00

地点:PAGEONE(五道口店)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8号

当司马迁穿越千年,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今天的历史学?

传说,汉朝人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求职,递交了著述《太史公书》。

据说,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认真审查,结论是可以聘为文员,到图书室整理资料。理由干脆利落,此公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道出了当代历史学的深刻困境。这个看似荒诞的“思想实验”,正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在新书《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中抛出的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当《史记》只能被归为“研究资料”,当研究《史记》的教授凭借“史记研究之研究”名满天下,而司马迁本人却只配做图书管理员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司马迁那种“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能力?今天,当历史学日益萎缩在论文的象牙塔中时,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个让历史鲜活起来的传统?

中国人始终关注自己的历史,但历史书写的两个根本问题——“谁来写” 和“如何写”——却在当代陷入了困境。在新书《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中,李开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讲述自己如何在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完成了从历史研究到历史叙事的转向。他戏称之为“沦落”的这种变革,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回归: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他提出“非虚构历史写作”,主张“研究和叙事是承载历史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不是对学术研究的否定,而是对太史公所开创的历史书写传统的接续,为历史学收复失地。

9月6日下午,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这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在这里,我们将不仅探讨李开元教授复活司马迁式“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尝试,更将邀请三位风格迥异的学者,共同辨析历史书写的权力、边界与未来。

*文章节选自《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李开元 著 三联书店2025-7)

李开元教授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说史真、史料和史著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开源截流先生说: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克罗齐先生强调的是历史的当代性。因为只有现在的人对历史感兴趣时,历史才会活起来,现在的人只能以今天的心灵去理解过去。这一点,开源截流先生举手赞成,点一个赞。不过,这位意大利人很任性,声称他不感兴趣的历史就不是历史,历史在他心中,他的心外无历史。中国的历史,秦始皇的历史,他不感兴趣,仿佛就不存在。这就荒唐了,差评一个。

柯林武德先生强调的是历史过程中的思想内核,历史学必须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思想,历史学家必须思考古人做事的想法。这一点,开源截流先生也表示认同,点一个赞。不过,这位英国人有些钻牛角尖,他认定思想才是历史的本质,思想之外无历史。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秦砖汉瓦、始皇陵兵马俑,仿佛皆不是历史了。荒唐,差评一个。

开源截流先生想要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推想性,因为历史已经消失在过去的时间中,今人不能再回去;又因为历史留下了信息,今人可以通过遗留的信息推想过去,也只能通过遗留的信息推想过去。欲知详细,请听我从容一一道来。

近年来,开源截流先生在史学上有发展,在哲学上有长进,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历史学的知识结构提出了“3+N”的模式。3,指历史学的3个基本域境,即史真、史料、史著;N,指史著的延伸编撰,历史学的延伸域境。

1. 史真,是在时间中过去了的事情,也就是往事。作为往事的史真,已经在时间中消失,既不能再现,也不能追及。不可重复性,是史真的特性。史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实在的历史,历史的本体,是历史学的第一世界,或者叫第一历史。

2. 史料,是史真遗留信息的载体,过去和现在混合其中,所以说,过去和现在同在的两重性,是史料的特征。史料,包括文物、文献和口述,其中的出土文物,最有代表性,比如秦简,既属于过去,是史真的一部分;又属于现在,是史料的一部分。历史的当代性,首先体现在史料中。史料,是历史学的第二世界,或者叫第二历史。

3. 史著,是基于史料制作的历史著作,是史家解读史料中的信息推想史真的结果。史著,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造的知识系统,是第三历史,或者叫历史学的第三世界。这个第三世界的历史最是复杂,留待将来一一解说。

N的历史,是史著的延伸编撰。根据已有的历史著作再编撰的历史作品,属于历史学的第四世界,也就是第四历史。如果根据这种作品再加以编撰制作,就成了第五历史。同样的延伸,还可以不断地继续下去,N的历史由此定义。

3+N的模式提出之初,汉语尚无“史真”这个词,开源截流先生不得不借用“史实”一词表达第一历史,构筑的初始模式如下:

史实+史料+史著+N的历史

后来注意到,史实这个用语的含义比较模糊。《汉语大词典》对史实的解释是“历史事实”。然而,这种用法,难以区别已经过去了的往事这种历史事实,和史著中基于史料的解读所做的对于往事的事实陈述这种历史事实,常常会造成混乱。如此使用的结果,难免会将作为存在的历史(第一历史)与作为知识的历史(第三历史)混淆起来。为了更加精确地表达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开源截流先生冥思苦想,发明了一个新词“史真”,用来表达第一历史,也就是往事、实在的历史和历史本体的意义。

史真这个新词的发明,让开源截流先生高兴了好久。因为构筑汉字系统的史学理论,是开源截流先生的梦想;而发明汉字新词,构筑新的概念,正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史真这个词,可能是汉语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词。新的概念,新的理论的表达,常常需要借助新词的发明。发明汉字新词,准确地表达汉语思维的概念,既是汉字汉语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建立汉字史学理论系统的一环。史真一词的发明,可以将史实一词从第一历史的表述中解放出来,只用来指称基于史料的解读所做的对于史真的事实陈述,放到史著的领域中使用。如此一来,史真与史实就可以明确地区别开来了,二者之间所蕴含的意义,就可以深入地挖掘了。

在3+N的历史学知识构造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往事的史真,已经在时间中消失,既不能再现,也不能追及。史真的真相,我们可以不断地逼近,但不可能完全达到;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想,但不可能完全证实。

史料,有原始与次生的区别。区别的标准,是距离史真的时间。与史真同时的史料,是原始史料。后世追述的史料,是次生的史料。比如出土的秦简,是关于秦王朝的原始史料,《史记》中对于秦王朝历史的叙事,就必须作为次生史料来看待了。对于所有的史料,都必须做可信度的鉴别。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当是考古出土的文物,不但承载了史真的遗留信息,本身也是史真的一部分,是兼具古代和当代、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两重性的特殊物质。在这个特殊的物质世界中,文物穿透时空,可以让我们直接感触到第一历史,在这个有限的物质世界里,真相可以抵达,证实可以完全。不过,一旦离开对文物的物质考察,进入史实的陈述和史释的解释中,就进入史著的领域,必须借助推想了。

史著,以史料为基础,是一个混合的复杂的知识世界,包含了史料、史实和史释。已如前述,基于史料的解读所做的关于史真的事实陈述,我称之为史实。史实不是史真,而是根据史料推想史真的叙述性结果。我说一切历史都是推想,话从这里开始。基于史实所做的关于史真的逻辑陈述,我称之为史释。史释也是一种推想,是基于史实推想史真的论述性结果。一切历史都是推想的命题,继续延伸到这里。

在史著的世界中,不但必须借助推想来构筑史实和史释,而且编撰史书的时代背景,编撰者的思想和意图,编撰的手法和史料的取舍,都混合于其中。对于史真的追求,越来越曲折间接,也越来越复杂丰富。不过,求真的史学基本价值,始终是追求的目标。一旦进入N的历史世界,因为更多其他因素的混入,比如文学表现、宣传娱乐,或者政治宣教和经济利益,求真的史学核心价值,就会逐渐退化直到消失不存。

所以我们说,随着历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与第一历史的史真之距离越来越远;第二世界的史料距离史真最近,到了史著的第三世界,在史实和史释的知识世界中,一切历史都是推想,与史真已经隔了不等的距离。一旦进入N的世界,与史真的距离渐行渐远,变形随之加大,信用也不断地降低。与此相反,随着历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制作出来的作品,如撰写的史书,衍生出来的历史故事,编导出来的历史影视剧,则可能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有了3+N的历史学知识构造模式以后,不妨将历史叙事和历史研究放入其中考察。不难看出,以描述为思维导向,以叙述文为基本形式的历史叙事,与史实更为亲近,而以分析为思维导向,以论述文为基本形式的历史研究,与史释更为亲近,它们都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史著,都以史料为基础,也都包含了描述和分析。侧重于描述的史著,成为叙事性著作;侧重于分析的史著,成为研究性著作。叙事和研究,是支撑历史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回到一切历史都是推想的命题上来。推想,是基于证据对真相的推测,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历史推想,是基于史料对于史真的推想,是历史学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在历史学的五大基本要素中,时间是决定性的要素。正是因为时间的阻隔,历史学家只能用推想来连接古今。所以我们说: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

李开元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7

ISBN:9787108080424 定价:69.00元

秦汉史专家、历史侦探李开元首部历史文化随笔

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首次公开

如果太史公司马迁穿越到高校历史系求职,递交著述《太史公书》,会得到什么样的职位?

历史叙事与历史理论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新史料不断被发现的今天,历史应由谁如何书写?这些都是作者贯穿本书的思考。须知,历史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本书为历史学家李开元的历史文化随笔,他以“师法司马迁,打通文史哲”为“终身之志”,在书中忆恩师与往昔,谈读书和历史实践,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还讲述了他尝试跨界影视和创作《秦崩》《楚亡》《汉兴》复活型历史叙事三部曲的心路历程……全书共五辑,每一辑都是李开元先生学术生涯和书写历史的坚实脚印。

历史叙事三部曲李开元 著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ISBN:9787108052629 定价: 45.00元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ISBN:9787108052957 定价: 45.00元

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

ISBN:9787108071712 定价: 59.00元

从刘邦出生到汉文帝去世整整一百年,中国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对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百年经历了战国、帝国和后战国三个时代,也可以用秦崩、楚亡、汉兴来概括这一时代。历史的发展,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于制度设计,也在于文治武功,但归根结底,会为后世提供经验,有所启发。本书作者在细致分析百年大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历史的细节,以小见大,终实现了对秦汉之际百年历史的完整叙述,并通过生动的文笔,让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增订版)李开元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1ISBN:9787108073969 定价:69.00元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

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军功受益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