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柯南伯格《裹尸布》访谈:将电影送进坟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21:53 1

摘要:卡尔什,50岁,一位著名的商人。妻子去世的阴影长久地笼罩着他,于是他发明了一个打破常规而又饱受争议的系统——墓碑科技(GraveTech)。一个能连接生者与往生者的系统。一个夜晚,包括他妻子的在内的多座坟墓被破坏。卡尔什开始寻找始作俑者。

往期播客:马共、胶林与甲骨文,南洋异托邦的颠覆者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Spotify订阅深焦DeepFocus Radio

--

大卫·柯南伯格访谈

文章来源:《裹尸布》Presskit

作者:SERGE GRÜNBERG

译者:Lin

常常在睡觉,偶尔搞电影

卡尔什,50岁,一位著名的商人。妻子去世的阴影长久地笼罩着他,于是他发明了一个打破常规而又饱受争议的系统——墓碑科技(GraveTech)。一个能连接生者与往生者的系统。一个夜晚,包括他妻子的在内的多座坟墓被破坏。卡尔什开始寻找始作俑者。

在英语中,“shroud”(电影的英文名)不仅指“裹尸布”,更广义上还指“面纱”,即掩盖、遮蔽、包裹之物。在大多数葬礼仪式中,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淡化斯人已逝现实,因而掩盖尸体。因此,我的做法正好相反;我的数字裹尸布揭示而非掩盖事实。

我在妻子去世七年后,受她离世的打击写下这部电影。这个悲剧深深地触动了我。这部电影原本是一次对技术的探索,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个人情感的探索。

大卫·柯南伯格

Q:这些裹尸布能否被看作电影的隐喻呢?

柯南伯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主人公创造这些裹尸布就像在创造电影。它们记录的是一种死亡后的电影,一种关于身体腐烂的电影。在《裹尸布》中,我并没有直接探讨这个主题,但我确实想刻画一种“墓地电影”。在影片中,卡尔什意识到他的技术创造出的图像,有时丰富而复杂,与电影技术非常相似。令人惊讶的是,我发现我经常通过看电影来回忆逝者。我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台召唤幽灵的机器,让人们在死后重现。某种程度上,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坟墓。

《裹尸布》剧照

Q:您的主人公卡尔什似乎发明了一个挑战死亡本身的墓地。他的妻子的身体并没有真正死去,它继续着它的故事,卡尔什也表现得好像他的妻子并未真正离世。肉体腐烂着,但他们之间的奇特关系得以延续。

柯南伯格:如果你是一个信徒,你可能会相信死后有生命。但如果你像卡尔什和我一样,是无神论者,这种关系也能继续,但这种关系需要在更现实、更科学的背景下才能成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正如卡尔什所说,他无法忍受不知道她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因此,这种关系虽然没有通过语言和对话延续,但依然存在。这无疑显得病态、阴森、荒诞,但对于一个哀悼亡妻的人来说,却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态度,是摆脱悲伤和绝望的一种方式。卡尔什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这个高科技墓地上,他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根本上,一切都建立在身体之上,正如我许多电影中所探讨的,“身体是现实”,当我们对此深信不疑时,死者的身体以一种现实的形式继续存在,投射在卡尔什生活的世界里。

《裹尸布》剧照

Q:您的许多电影或许并不是关于死后的世界,而是试图超越死亡的概念。

柯南伯格:逝者在我们的记忆中继续存在,我们常常将他们投射到生者的身上,比如孩子们。我们常在他们身上看到我们所认识的逝者的回声。这并不涉及宗教,而更关乎情感与生物学的联系,因为我们的DNA在后代身上继续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联系,而只是一种智力上的延续。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梦境中。

Q:令人好奇的是,您在这部电影里的视角显得十分乐观。无论是真实的、超现实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联系走向着未来。

柯南伯格:是的,确实如此。如果真的那么绝望,主角早就自寻短见了。电影中也有很多幽默元素,就像生活中一样。

《裹尸布》剧照

Q:另外,我们也几乎可以在《裹尸布》中找到某种“浪漫喜剧”的形式。

柯南伯格:我从来无法预见观众会如何接受我的电影。如果我路过一家录像带店,发现我的电影被归类为浪漫喜剧,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裹尸布》剧照

Q:这种氛围通过演员得以呈现,尤其是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她饰演三个角色,两姐妹和一个化身)以及文森特·卡塞尔(Vincent Cassel)。

柯南伯格:选角这一过程常常不为人知,甚至被人忽视,但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选角可以毁掉一部电影,也可以真正提升一部电影。选角建构了剧本的生命力。作为导演,角色也会给你灵感(大笑)。具体而言,《裹尸布》是一次非凡的拍摄经历,演员们不断给我带来超出剧本的惊喜。

《裹尸布》剧照

Q:可以说您的电影也是一部间谍片吗,即使您在创作伊始并没有从这一个类型的视角出发?

柯南伯格:这些奇幻的设定其实是悲伤和哀悼所引发的偏执。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奇怪的是,当有人去世时,阴谋论总是伴随着痛苦而来。我们会怀疑治疗是否是最好的,医护人员是否真的尽心尽力,药物是否是最适合的,等等。因此,我在《裹尸布》中探讨的正是这种偏执,这种在生死问题上几乎不可避免的阴谋论。我提到了20世纪40到5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阴谋论是如何为清算医生提供了借口。电影也因此有了一种国际性的关切。

大多数人无法忍受死亡没有解释。仿佛死亡必须有一个意义。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阴谋,但内疚感太强烈,以至于我们无法接受偶然和意外。必须有一个罪魁祸首。死亡的偶然性比死亡本身更让人恐惧。这构成了对人类本质的存在主义解释。如果死亡既不被上帝操控,也不是外星人的罪过,那么人类自身就必然成为了罪魁祸首。照这个逻辑,如果妻子的死亡是由中国的阴谋引起的,那就有了意义。这是我在电影中探讨的一个问题:对解释缺席的恐惧,与对因果关系的苛求,埋下了阴谋论的病根。阴谋论也给人一种控制世界的错觉。它让你相信自己优于他人(因为你懂得真相)。

《裹尸布》剧照

Q:您因在作品中将现代科技和科学放在讨论的中心而闻名。在您之前的奇幻电影传统中,科学总是致命的、危险的、充满威胁的……而您却不惧怕技术。

柯南伯格:从我的第二部电影《狂犬病》(Rabid,1977)开始,我就构想了一种如今已成现实的技术,即干细胞技术。科技并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并将毁灭我们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只是我们的镜子。我们是天使或恶魔,而科技同样可以催生美丽或丑陋。对我来说,研究人类的状况一直意味着研究科技。

《狂犬病》剧照

Q:您是否会拍一部关于“技术人类”的电影,讲述当强大的机器与我们的身体连接时,它们将如何增强我们的能力?

柯南伯格:人们害怕变化,但此刻,我通过手术植入的塑料镜片看着你,通过耳机强大的算法功能听你说话。没有这些极其复杂的假肢设备,我的导演生涯早已结束。因此,我自己已经是一个生物机械人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害怕,反而对现代科技充满钦佩。当然,如果要反思资本主义是如何利用这些创造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我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幻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对科技作为人类创造力表达的研究。

-FIN-

后记:大卫·柯南伯格年谱

《毛骨悚然》(Shivers, 1975)

《狂犬病》(Rabid, 1977)

《急速团伙》(Fast Company, 1979)

《灵婴》(The Brood, 1979)

《夺命凶灵》(Scanners, 1981)

《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 1983)

《死亡地带》(The Dead Zone, 1983)

《变蝇人》(The Fly, 1986)

《孽扣》(Dead Ringers, 1988)

《裸体午餐》(Naked Lunch, 1991)

《蝴蝶君》(M. Butterfly, 1993)

《欲望号快车》(Crash, 1996)

《感官游戏》(eXistenZ, 1999)

《蜘蛛梦魇》(Spider, 2002)

《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

《东方的承诺》(Eastern Promises, 2007)

《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 2011)

《大都会》(Cosmopolis, 2012)

《星图》(Maps to the Stars, 2014)

《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 2022)

《裹尸布》(The Shrouds, 2024)

✦✦✦✦✦✦✦✦✦✦✦✦✦✦✦

非院线

裹尸布The Shrouds

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编剧: 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 文森特·卡塞尔 / 黛安·克鲁格 / 盖·皮尔斯 / 何家蓓 / 伊丽莎白·桑德斯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 匈牙利语

上映日期: 2024-05-20(戛纳电影节) / 2024-09-25(法国) / 2025-04-18(美国)

片长: 119分钟

《裹尸布》大卫·柯南伯格采访:戛纳七朝元老,将电影送进坟墓

✦✦✦✦✦✦✦✦✦✦✦✦✦✦✦

202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入围

豆瓣

5.8/10

IMDB

5.8/10

AlloCiné

-/5

适合人群

16+

深焦推荐指数

可以看

文森特九六 ★★★★★ 年度十佳

影迷中的特摄迷

20s年代十佳!一部未来主义的哥特电影,但死亡和逝去并非浪漫的逃避,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理心理运作法则的究极机理,大至思想统治和技术垄断,小至情感欲望与猜想怀疑,皆源自相同的对失去或毁灭的焦虑恐惧,作为外部生理的证明,身体的触碰在虚拟时代成为最缥缈的感知,于是极端主义的控制下内部感官正酝酿着前所未见的阴谋论,并成为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被关于死亡或死去的认知想象牵引着的极端自我秩序化的悲伤和僵硬里,柯南伯格不是在向往死亡,而是试图消解死亡,跨越冰冷的技术决定论,实现超脱的诗意通感——一条灵魂自由穿梭的途径,瓦解与重建意志与身体的悲伤和欢愉,某种并不冲突的层面上,这是一部反政治电影,或者说,一部新宗教电影。

吴泽源 ★★★★☆ 一定要看

Writer

用阴谋论和出轨幻想让亡妻作为概念继续活着,多浪漫的电影。

红酒与谋杀 ★★★★ 不容错过

“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豆瓣@红酒与谋杀

尽管这是一部反悼亡片,但这次柯南伯格还是多了一份沉重。遗憾的是裹尸布作为喻体的这一层面没有得到更多的延展和探索,以及当影片开始转入不可靠叙事后,在阴谋论与怀疑论的表述之中,全片的落点开始变得虚浮。

身体对应爱欲,科技对应死亡。不变的是身体即现实、身体即世界的核心概念,而幻想/幻觉主义作为一种溶质改动了现实。以本体论为坐标,贯彻着对数字成像技术的思考和对虚拟图像应用的警惕。在无法动摇的时间之流与不可避免的肉身死亡之间,电影成为了一种精神媒介。一个化身(Hunny)意味着一种缺席(Becca)。在裹尸布或睡梦之中,我们共享着同一片黑暗。

Kevin ★★★☆ 值得一看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虽然还是有很多离谱的白男瞬间,但还是比一心自满想要创造新世界的科波拉好很多。诉诸于阴谋论疏解悲痛其实是一个蛮有趣的着力点:两者都关于某种haunting的意象,文森特卡索执念于看见死者身体&和它的腐蚀过程、执念于从绝对的虚无中寻得线索、获取意义,就像阴谋论者在不存在中寻得存在的痕迹。而科技串起了两条线索,给悼念亡妻的柯南伯格提供了某种意义的承诺、但又不断无可避免的导向虚无,活人穿上裹尸布那一刻真的很好。

冬寂網路 ★★★☆ 值得一看

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园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英国乡镇土狗,学术亚逼。

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幽灵仍然萦绕在兰德-巴拉德式的加速主义之中,电影的死亡这一斯科塞斯才会关心的影响焦虑竟然同样困扰大卫·柯南伯格。《裹尸布》更像《大都会》,图绘了与晚期资本主义截然相反的哀悼和情动,更像是一部保守主义作品。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另类企业家必须保持新教式的理性、冷静,作为一种工作伦理,也是和机器、涡轮相匹配的伦理,但他的哀悼,死者的萦绕仍然被智能装置所形成的网络捕捉,电影既是巴赞所谓的裹尸布,也是一种技术装置的非人行动者视角,并在智能裹尸布这一略显荒诞反讽的物体之中得到了凝结。尽管柯南伯格不再相信《吃了》时期的技术阴谋论,但他尝试重启这一阴谋论,或者说speculation,作为一种新的宗教,因为真实在后真相之中业已失去,却最终落入了以爱情作为结局的喜剧,飞向布达佩斯———一个相对不是那么“技术完善”的城市。

木头人 ★★★ 可以看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科波拉、施拉德和柯南伯格,凑齐了今年戛纳的老男人三部曲。不过《裹尸布》还是比前两者好一些,起码能看到柯南伯格对当下的一些思考,以及他对科技和政治的理解。阴谋论的设定还蛮反讽的,但叙事平庸沉闷,男人通杀女角的剧情也真是看腻了,哪怕是越老越迷人的文森特·卡索来演。

Luna ★★☆ 偶有亮点

第六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囊括了柯南伯格的大部分标签,身体恐怖、死亡迷恋,却都浅尝辄止。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漫长哀悼中的情欲宣泄之梦,最大败笔是以蹩脚的政治阴谋论作为悬疑情节,毁坏了影片的质感。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

正在深焦DeepFocus独家售卖中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今年目前最好的高分爆款剧,完结了

她提名了奥斯卡,却成为日本全民公敌

论世界影响力,他是日本第一

拍片禁映被判刑,出狱后创造影史神作

这或许是去年最好的亚洲电影

身体恐怖教父翻车,豆瓣不及格是观众不懂还是真烂?

深度专访双雪涛|十年等待,一个故事的命运

来源:深焦DeepFoc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