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南宋孝宗年间,河南封丘有一人姓沐名葵,其祖上因靖康之变,自北地南渡,落籍于杭州。沐葵七岁那年,父母遭逢盗贼,不幸双双遇害,可怜这小小年纪,便成了孤苦伶仃之人,幸得姑姑将其收养。
话说,南宋孝宗年间,河南封丘有一人姓沐名葵,其祖上因靖康之变,自北地南渡,落籍于杭州。沐葵七岁那年,父母遭逢盗贼,不幸双双遇害,可怜这小小年纪,便成了孤苦伶仃之人,幸得姑姑将其收养。
姑姑虽为女流,却也古道热肠,只可惜姑父身为读书人,却生性凉薄。在姑父家中,沐葵不过勉强能维持一日两餐,不至于饿死街头罢了。至于像寻常孩童那般读书识字,接受教诲,对他而言,实乃遥不可及的奢望。
时光匆匆,转瞬沐葵十三岁,姑姑竟撒手人寰,离他而去。自此,沐葵彻底沦为无人照管的孤儿,孤苦无依,形单影只。
沐葵虽未读过书,可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却让他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日,他鼓起勇气,央求姑父将自己送入宫中做太监,还信誓旦旦道:“姑父,若日后我能在宫中发达,定当涌泉相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沐葵缘何会生出这般旁人眼中荒诞不经、异想天开的念头?说来也巧,此前一段时日,他常于城中茶楼外驻足。彼时,茶楼之中,有那说书人妙语连珠,口若悬河,讲述着古往今来的奇闻轶事。其中,宋徽宗年间大太监童贯的事迹,如同一把钩子,深深勾住了沐葵的心弦。
那说书人,满腔正义,言辞激昂,本意是痛斥童贯卖国求荣、欺君罔上的行径。想那童贯,凭借谄媚之术,一时权倾朝野,竟被封异姓王,享尽荣华富贵,权势滔天,好不威风。然而,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最终还是难逃国法惩处,落得个受法伏诛的凄惨下场。
但沐葵身处底层,见识有限,听闻童贯之事,心中所思所想,却与众人截然不同。在他眼中,童贯这一生,虽说结局惨淡,可毕竟曾经站在权力之巅,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尝遍了权势带来的甜头。哪怕仅仅是短暂地拥有过这般风光,对沐葵而言,也已心满意足,觉得此生足矣。这般想法,看似匪夷所思,实则亦是他身处绝境,对命运的一种挣扎与向往。
沐葵的姑父,本就视沐葵为家中累赘,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平日里,他心中虽对沐葵厌烦至极,却因忌惮旁人的闲言碎语,只能强忍着,不敢轻举妄动。在他眼中,沐葵就像一个甩不掉的包袱,不仅白吃白住,还时常碍眼,让他心生不悦。
如今,沐葵主动向姑父提出进宫当太监的想法,姑父听闻此言,恰似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顿时乐开了花,暗自窃喜。他心想,这可真是天赐良机,正愁不知如何摆脱这个麻烦,如今沐葵自己送上了门。
当下,姑父毫不犹豫,立刻四处奔走,上下打点。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关系,不惜花费钱财,只为能尽快将沐葵送进宫中。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很快,沐葵便踏入了那深似海的宫门,开始了他未知的宫中生涯。
且不提净身之痛,此般剧痛,恰似万箭攒心,直叫人痛不欲生,寻常人实难忍受半分。沐葵虽年纪尚小,却不得不咬牙苦撑,强忍着这身心的双重磨难。在那暗无天日的调养日子里,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忐忑与不安。
待调养了些许时日,沐葵便迎来了分配差事的关键时刻。负责此事的太监,平日里便是个贪婪无厌、见钱眼开的主儿。他见沐葵年幼体弱,一副任人拿捏的模样,心中顿时生出歪念,妄图借此狠狠捞上一笔。于是,他对沐葵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巧言令色,百般刁难,一心想要从沐葵身上榨出些油水来。
可沐葵本就孤苦伶仃,身无分文,连半个铜钱都拿不出。那管事太监见索贿不成,顿时恼羞成怒,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只见他猛地大手一挥,如同驱赶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一般,恶狠狠地将沐葵打发去给贵妃倒马桶。
这倒马桶的差事,在宫中乃是最为低贱、辛苦的活儿计之一,不但要忍受那刺鼻的恶臭,还时常面临被责罚的风险。沐葵心中虽满是委屈与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接受这残酷的命运安排,拖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身体,踏上了这艰难的差事之路。
这为贵妃倒马桶的差事,在宫中太监所司诸多职事中,堪称最为艰苦繁重、不堪其苦的一类。此活儿毫无半点油水可图,非但如此,还需沐葵自掏腰包,购置红枣、香精诸般物件。
那红枣,需置于鼻孔之中,用以抵挡那令人作呕、刺鼻欲裂的秽气;香精则用于熏马桶,以保其无异味。稍有疏忽,致使马桶异味尚存,一旦贵妃出恭时稍有不满,娇嗔发怒,便是抬手对沐葵一顿暴打。沐葵面对这般境遇,纵有满心委屈,却也只能默默承受,心中悲苦,难以言表,真真是苦不堪言,每日在这无尽的折磨中煎熬度日。
沐葵在这苦差上熬了两个月,实在难以支撑,便想方设法求管事太监调换工作。经上次之事,他已然明白,若想谋得一个好点的差事,必须向管事送礼。至于送何物,他也费了一番心思。
听闻管事太监喜好收藏名人字画,正巧当日有一位书画双绝的大才子进宫,为后宫诸位娘娘画像。沐葵心中暗自盘算,若能求得此人大作,送给管事太监,事情或许便有转机。
沐葵暗自思忖,自以为得计,却浑然不知天下读书之人,大多对他们这些宦官心存鄙夷,不屑一顾。自太祖皇帝定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祖训后,读书人的地位便如日中天,备受尊崇。
遥想北宋年间,名将狄青纵横沙场,战功彪炳,令西夏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然而,即便如此威风凛凛的一代豪杰,在官职尚不及他的文官韩琦面前,竟也战战兢兢,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噤若寒蝉。狄青一生历经百战,出生入死,为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却因文官集团无端的猜疑与恶意诽谤,最终惊惧交加,含恨而亡。
读书人连这般保家卫国、战功赫赫的名将都轻视慢待,又怎会将宫中这些太监放在眼里?更何况,童贯、梁师成等宦官,祸乱朝纲,误国害民,致使靖康之变发生,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此等恶行,令宋朝的读书人对太监群体恨之入骨,视其为国家的罪人、大宋的败类。沐葵不通文墨,不明这其中的缘由与门道,贸然向那大才子求字,注定要遭遇难堪与羞辱。
沐葵目不识丁,又怎会知晓这些缘由?他在一旁苦等那大才子许久,而后恭恭敬敬地上前,恳求赐一幅墨宝,并信誓旦旦道,日后若有出头之日,定当重谢大恩。
那大才子见沐葵言辞恳切,竟出人意料地答应了。沐葵顿时欣喜若狂,感激涕零。大才子询问了左右关于沐葵的情况,脸上浮现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沐葵满心欢喜,竟丝毫未察觉到这笑容背后的讥讽之意,只是满心期待地看着他笔走龙蛇,一挥而就,随后盖上自己的印章。
沐葵捧着这幅字,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有丝毫耽搁,急匆匆地将字画呈给管事太监。
管事太监听闻沐葵竟求来了大才子的墨宝,心中虽觉诧异,但还是伸手接过,缓缓展开细看。起初,他不禁发出一声“啧” 的赞叹,可刹那间,脸色陡然变得通红,恰似熟透的番茄,紧接着又转为酱紫,犹如被霜打的茄子。他手指颤抖着指向沐葵,嘴巴大张,却如同被堵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原来,那幅字上笔锋凌厉,赫然呈现十个墨气酣畅淋漓的大字:“海上逐臭夫,人间滚粪郎” 。“海上逐臭夫” 典出往昔,有一人身具奇臭,其味熏天,家人邻里皆不堪忍受,避之不及,此人无奈,唯有远走海上以栖身。
然偏有一人,独钟情于这股异味,每日紧紧追随其后,寸步不离。此后,“海上逐臭之夫” 便成了形容那些有怪异癖好之人的特定用语。
至于后一句中的“滚粪郎”,乃是民间对 “屎壳郎” 的俗称。沐葵身为专职倒马桶的太监,整日与污秽之物打交道,在这恃才傲物的大才子眼中,其行径可不就如同那在粪堆中忙碌滚粪球的屎壳郎一般,卑微又不堪。
更为糟糕的是,这管事太监早年亦曾从事倒马桶这等低贱苦差,这段过往本就是他心中不愿触及的隐痛。如今大才子这幅字,恰似一把锐利无比的尖刀,直直刺向管事太监的旧伤,往那尚未愈合的伤口上重重撒盐,令其心中的羞愤瞬间达到顶点 。
此事的结果可想而知,沐葵惨遭一顿暴揍,而后只能继续从事这毫无前途的倒马桶工作。他心中满是悲愤与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几日后,沐葵痛定思痛,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读书识字。他深知,若不如此,类似的羞辱必定还会接踵而至,自己恐怕难以在这宫中生存下去。
此后,沐葵为了读书认字,可谓煞费苦心。他极力讨好那些外出采购的太监,低声下气地求他们为自己购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又腆着脸皮,四处求人教导自己。甚至主动去给伺候皇子倒马桶的太监帮忙,只为能在皇子上课时,于殿外偷学一二。
寒来暑往,数年年时光转瞬即逝。沐葵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将《三字经》等几本启蒙读物读得滚瓜烂熟,也识得了不少字。
恰在此时,管理中兴馆藏书的老太监去世,空出了一个名额。此职位虽无多少油水,但要求任职者粗通文字。宫中太监大多目不识丁,识字的几个又瞧不上这个位置。可对于倒了七年多马桶的沐葵而言,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他稍作打点,便顺利到中兴馆阁走马上任。
在中兴馆的几年时光里,沐葵如饥似渴地读书,学问日益精进。然而,随着学识的增长,他心中对姑父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他想起姑父当初不让自己读书,姑姑死后又对自己不管不顾,致使自己无奈之下净身入宫,不仅失去了享受鱼水之欢的能力,此生更无法以读书人的身份施展抱负,一展宏图,心中便满是愤恨。
一日,沐葵正在中兴馆整理图书,忽有人送来一批收集自南唐旧地的典籍。他照例进行分门别类,其间发现一本装帧精致的外文书籍。沐葵随手翻看,只见书中皆是如同蝌蚪般的文字,晦涩难懂,唯有一幅人体图引人注目。图上有诸多箭头标明方向,只是不知其中深意。
沐葵觉得这幅人体图颇为有趣,便拿起纸笔,仔细地描摹了一幅。此后几日夜里,沐葵惊奇地发现,自己体内似乎多了一股有形的“气”,正按照白日所描人体图中所示方向,在体内缓缓运行。
起初,沐葵以为是在做梦,可一连数日皆是如此,且这股 “气” 越来越强。沐葵心中暗自思忖,莫非自己得到了传说中的修仙之法?于是,白日里他也开始主动修炼起来。
七七四十九日之后,沐葵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双目湛然有神,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肌肤晶莹如玉,仿佛羊脂美玉般温润。每日只需睡一个时辰,次日醒来依旧精神奕奕,毫无倦意。其记忆力、理解力更是惊人,看书时一目十行,且过目成诵,令人称奇。
沐葵描摹了几个书上的文字,向朝中大学士请教,得知乃是梵文。于是,他托人找来一位梵文老师,仅仅用了五天时间,便掌握了这门语言。此时,他再看那本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竟是传说中达摩祖师所著的奇书《易筋经》。
当年,达摩祖师创出这本《易筋经》,书中多为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亦隐藏着一些武学至理。后来,禅宗二祖在长安道上偶遇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轻人,二人相谈甚欢,一连谈论了三日三夜。最终,年轻人将《易筋经》中的武学秘奥尽数领悟。这位年轻人,便是唐朝开国大功臣李靖,他后来辅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将入相,爵封卫公。
李靖领悟《易筋经》武学后,仍以梵文将其写成书籍,献给了唐太宗。五代十国时,南唐朝廷保有此书。太宗赵光义灭南唐时,有人从宫中偷出此书,致使其流落民间多年。直至不久前,朝廷搜集民间典籍,此书才又重回皇宫大内。
沐葵所练的内气,正是《易筋经》的精华所在,得以在短短时间内易经洗髓,脱胎换骨。然而,沐葵获此天大机缘,心中却是悲喜参半。
他心中暗自苦笑,纵然练就绝世武功,也无法改变自己已是残缺之人的事实。刹那间,心中恶念顿生,心想以自己如今的能力,何不以《易筋经》为根基,再创制出一套绝世武学?此武学,正常人修炼,必受欲火焚身之苦,走火入魔;唯有狠下心来,斩断身上是非根,方可练成。
要想身体完整无缺,便练不成绝世武功;若要练成绝世武功,必须挥刀自宫。且这本秘笈中仅有文字,不再附加真气运行路线图,故而唯有精通文字的读书人,方能修炼。
沐葵想到,当一个读书人得到这本书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嘴角不禁浮现出一丝冷笑。
即便沐葵已练成《易筋经》,但创制一门绝学谈何容易?他不仅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推演,还需修炼世间多种武功,作为参考。其间,沐葵历经无数挫折,可每当想到这门绝学的精妙之处,便觉精神抖擞,生出无穷动力。
时光悠悠,恰似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二十年光阴已然悄然流逝。沐葵在这漫长岁月里,殚精竭虑,苦心孤诣钻研创制那门绝学。其间历经无数次的反复推演、尝试与修正,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与孤独寂寞。
终于,在一个破晓时分,沐葵大功告成,成功完成了这门惊世骇俗的绝学。彼时,天色方才微明,柔和的晨光如同轻纱一般,轻柔地洒落在庭院之中。园中葵花朵朵,在这晨曦的轻抚下,显得朝气蓬勃,竞相绽放,生机盎然。那一朵朵葵花,金黄灿烂,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新生与希望。沐葵望着眼前这一片葵花盛景,心中感慨万千,一念之间,便将这凝聚自己二十年心血的绝学,命名为《葵花宝典》。
来源:杨民录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