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人生,重在过程,重在沿图的风景:活着是件很美的事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18:48 1

摘要:蔡康永曾说过,人是一路上弯来绕去,尽情体会沿途的风景后,最终才抵达一个叫做死亡的地方。他觉得人很容易忽略这件事,于是写了一整本书来讲述沿路的风景,分享要如何有力气去体会和珍视这个过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急于奔向所谓的“终点”,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蔡

蔡康永这个人:在弯来绕去的人生路上,体会沿途风景

蔡康永曾说过,人是一路上弯来绕去,尽情体会沿途的风景后,最终才抵达一个叫做死亡的地方。他觉得人很容易忽略这件事,于是写了一整本书来讲述沿路的风景,分享要如何有力气去体会和珍视这个过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急于奔向所谓的“终点”,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蔡康永,却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命的每一段旅程。

一、关于悲伤与快乐的哲学

几年前的《奇葩说第五季》,曾经有一个议题在网络上掀起一番不小的争论: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蔡康永在节目里的结论是:不要,因为“人生如果追求每一秒都快乐,最后快乐就会没有意义”。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其实,他的人生里,有很多想要喝下这种药水的时刻。他经历过痛到像被砍掉一条手臂一样的分手,也经历过年轻的挚友突然离世,每当失去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他在那一刻都盼望世间真有这样的药水存在,那他“一定大喝特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悲伤的时刻,让快乐变得珍贵。正如他所说:“生命本身就很奇妙,会结束这件事,更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设计。”正是因为有限,人们才能更热烈地体会当下,也许正是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

二、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

最近,蔡康永的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出版了,这也是他情商课三部曲的完结篇。市面上的情商书籍,往往有清晰的方法论——“五步嫁入豪门”“八步提升人际关系”“十步成为亿万富翁”……蔡康永每次在书店看到这类书,都要好奇地翻翻看。在他看来,情商不是成功学,情商要处理的事情本质上是如何对抗生命的空虚感,如何对抗动不动就来临的“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质问。

他自认不算成功,又是个懒惰的人,看方法论顶多看到第三步就觉得超出负荷了,压根不太可能继续去做第四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教别人?所以,他这次写《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整本书只讲一个方法就好了,就是“如何懒惰地把日子给过好”,这也是他原本取的书名。因为他见到的人们,都太累了,这个感受从他做《真情指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三、《真情指数》与“累”的问题

《真情指数》是蔡康永踏入电视圈后主持的第二个节目,当年他从美国学电影归来,却跨进电视圈,他说也是因为好逸恶劳——拍电影要花费巨大的力气,节奏慢,反响也来得慢,电视就不一样了,例如后来让他爆火的《康熙来了》,只花一天就可以录完一周的节目,其余六天,都可以自在地安排。

1998 年开播的《真情指数》是蔡康永主持的第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在主持中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话题嘉宾落泪他是能想到的,例如父母亲离世,但是有一个题目,他完全没想到会是泪点,却常常惹哭人家,就是——“你这样难道不会很累吗?”《真情指数》最著名的一次“惹哭来宾事件”是成龙,如今故事的各种版本还在网上流传,那大概是正值盛年的成龙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哭泣。蔡康永记得,当时成龙刚拍完了一部电影,时间安排得很紧,平时要录 2 小时的节目,成龙只能给 45 分钟,蔡康永很自然地问道“不会很累吗?”,没想到成龙直接被问哭了,过了快 15 分钟才平复情绪。“哦,居然这么累吗?”蔡康永很意外,后来,这个简单的问题又问哭了好几个明星,这件事一直留存在他的记忆里,当情商课三部曲写到最后一本,他觉得是时候专门谈谈这件事了,也许可以让大家不要活得这么费力。哪怕是很忙碌、辛苦的生活里,也还是可以找到一点机会善待自己。

四、《康熙来了》:真实的力量

直到今天,蔡康永时不时还会在社交媒体收到别人推送来的《康熙来了》切片,尽管距离 2016 年 1 月 14 日的停播已经快 10 年。这档由蔡康永和小 S(徐熙娣)搭档主持的谈话节目豆瓣评分 9.3,被视为台湾综艺的巅峰之作,也是台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很多“80 后”“90 后”,至今还记得《康熙来了》刚开播时带给他们的冲击和震撼。

2004 年 1 月 5 日,《康熙来了》首播第一期就“炸了”,小 S 一屁股坐在了台湾作家李敖的大腿上,从此,无论亚洲“天王、天后”,还是议员、政客,通通在“妖女”小 S 和“书生”蔡康永火花四溅的默契配合下“落了地”——初代全民偶像费翔当众剪下一根“胸毛”、总是把场子搞冷的伍佰被小 S“气”笑、耍帅装酷的周杰伦对自己被揩油毫无招架之力……在那个社交网络还不太发达的时代,它塑造出了另一种话语方式。

“我们本来就不是要谁来讲你的丰功伟业啊。我们的问题都是出自对于生活的真实体会,就是我们自己平常爱八卦别人什么事,我们在节目里就八卦别人什么事。”蔡康永说。例如他自己没有结婚,就很好奇,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不会互相打扰吗?结果真的就有夫妻回答:“其实我们不想同床哎。”一旦得到一个这样的回答,故事就此展开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却难以关注的角度中,被节目挖出了新鲜的内容。他觉得那时候的“康熙”就像一群人一起散步,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肯定是往“鸟语花香”的地方去,往大家都感兴趣的地方去。

节目内容包罗万象,从明星访谈到生活琐事,从职场文化到性别议题,几乎涵盖了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长达 12 年迎来送往,有些小角色以惊人的速度爬上顶峰,有人结了婚又离婚,有人胖了变瘦,瘦了又胖,有的人你眼睁睁看着他那么努力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很多观众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档娱乐性的谈话节目,更像综艺版《老友记》,也像是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生动的社会学观察窗口。有人说:“《康熙来了》停播后,好像突然就和台湾娱乐圈失去了联系。”

如今回看某些片段,蔡康永也忍不住感慨:“当时怎么会有这种逍遥自在的神来之笔啊?”他记得,《康熙来了》的预算一直十分有限,所以只有 4 台摄影机,有时候棚里来宾二三十个,“我都不了解那 4 台摄影机怎么抓得到我们在讲谁”。《康熙来了》从来没有脚本,全由两位主持人自由发挥,来宾太多时,蔡康永讲话就会稍微指示一下,例如说“今天头发染绿色的那位先生”,好给导播时间把镜头转去找头发染绿的人,可是即使如此,他仍然感觉不可思议,“很多时候小 S 一个突然的反应,你也不知道导播怎么就抓到了那个表情,居然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做到这件事”。

离开“康熙”后他做的节目都有了脚本,这样比较有规划,导演知道主持人接下来讲什么,就可以让摄像先拍到那个人身上去,打光也方便。不像当年的“康熙”,跟转播足球赛似的,导播四处找,“球”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这个人要跳舞,他忽然站起来,就跳了,场子没弄好,光也没打好。整个节目“乱糟糟”的,布景不整齐,音乐很随便,蔡康永觉得,那时候的“康熙”其实和真实生活很相似,就是我们生活中那种“兵荒马乱”对付着过的气息,慌里慌张,却又真实。

这种真实,让“康熙”映射出千禧年后那段生机勃勃的岁月里独有的多元、包容和忍耐。无论多么放浪不羁、千奇百怪的人生,他们都没有给出任何评判,也并不借此输出什么价值观,节目里充满了“不完美”和“不一样”的表达。在知乎上“《康熙来了》停播,你有什么感触”问题下,一个最高赞的评论写道:“若是从小的教育让我总是狭隘地看待一个人,Ta 好或者不好,康熙让我开始接纳一个完整而充满矛盾的人。”

如今,这份真实难再寻觅。后来蔡康永和小 S 又一起组合主持过谈话节目,却没有了《康熙来了》的盛况。相对于“康熙”的“真”,蔡康永说:“可能我跟徐熙娣两个人就做不了什么‘假人’的节目,只要是有剧本的我们就做

来源:德国红娘罗记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