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新秋风露早,渚莲尚拆庭梧老。”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今天我们就到了七月十五日了,这天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是祭祖大节—中元节到来的日子;除此之外,这天也是农历七月的“望日”。而且这天恰好还是白露节气的前一天,等过了这天,我们就迎来白露节气了。
“七月新秋风露早,渚莲尚拆庭梧老。”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今天我们就到了七月十五日了,这天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是祭祖大节—中元节到来的日子;除此之外,这天也是农历七月的“望日”。而且这天恰好还是白露节气的前一天,等过了这天,我们就迎来白露节气了。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祖节日,时间出现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它是一个承载祭祖、感恩和孝道文化的节日,兼具儒、释、道三家历史渊源。
中元节最早的由来与先秦时期的“秋尝”祭祖有关。秋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人们会把新收获的谷物、时令佳品献给祖先,让祖先一起品尝,这既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这个习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孝道传统。
此外在东汉后期,道教把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定为上元、中元、下元节,合称“三元”。其中,中元节是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对此,道教经典《修行记》中也有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把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盂兰盆节”,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佛经记载,目连以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僧众,最终让饱受饥饿的母亲免除了痛苦。因此佛教在这天会举行“盂兰盆会” 。
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会早起准备供品,纸钱等,用来祭祖,此外,人们也会在傍晚时分在路口烧纸,并摆上香烛、豆腐、白饭等祭品,烧纸衣、纸鞋,供逝者享用。除此之外,不同地区在这天吃食上也有不同习俗。
例如在这天,山西地区家家户户会做面羊,用来上坟祭祖,并馈赠亲朋好友,有着“羊羔跪乳”的寓意,提醒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此外,东莞地区会吃濑粉,濑粉有长长久久、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这是东莞人在中元节的传统食物;在南京地区,中元节这天则会做茄饼,以茄丝为馅,茄饼不仅会当做祭品,也会和家人一起享用。
中元节作为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体系。
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不仅是中元节,还是望日。关于望日,《释名·释天》中提到:“望,月满之名也。”意思是说,望日,指的是月亮圆满的这一天,这天的月亮被称为满月。每个月份都会出现满月的状态,当地球正好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人们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满月。
中元节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所以每年中元节与农历七月的“望日”都会重叠在一起。
不过对于农民来说,虽然晚上需要去路口烧纸,但白天还是要去劳作,毕竟眼下好多农作物都该收获了,还有其它农活要忙。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与冬天的冷不冷有一定的联系。对此,留下一句老话,叫做:“冷不冷,就看七月十五”,今日七月十五,今年冬天特别冷吗?接下来我们从农谚的角度了解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下起了雨,并且雨量不小,漫过了田地,按照古人的说法,预示着到了来年正月的时候,降雪量依旧比较大,以至于出现“封山”的情况。这表明冬季漫长且寒冷。
如果此时降雨大且频繁,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或冷空气活动偏早的原因,导致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漫长。
正月雪封山时,积雪厚度通常可达10-30厘米。等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慢慢融化,水分可以进入土壤中,能增加土壤的含水量;而且积雪覆盖的期间,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会降低,这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为春播作物提供良好的墒情条件。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一作用更明显;此外,积雪的导热性较差,覆盖在土壤表面后,能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层”。能阻挡外界冷空气的侵入,避免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根系因低温冻害而死亡。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降温了,天气很凉爽,根据老祖宗的经验,预示着到了寒冬腊月的时候,屋檐下的冰凌会垂挂如帘。这说明冬天会特别寒冷。
正所谓“不冷不热,不成年景”。冬天寒冷是一件好事。低温天气下,藏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虫害可以被大量冻死,减少了来年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而且在冬天,许多作物,比如小麦、油菜、大蒜等,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春化作用)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而冬季寒冷刚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确保作物按时抽穗、开花,从而提高产量稳定性。此外,适当的低温胁迫能诱导作物合成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抗寒物质,增强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从而提升春季抗冻能力。就拿冬小麦来说,经过冬季低温锻炼后,春季遭遇倒春寒时受害程度会显著减轻。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元节这天阳光灿烂,按照古人的说法,预示着三九天柳树可能会提前发芽,这说明是暖冬。但“柳芽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毕竟三九天是冬天最冷的阶段,不可能出现柳树发芽的情况,因此这只是为了突出冬天暖和的情况。
对于人们来说,冬天暖和一些会比较好。寒冷干燥的空气易刺激呼吸道,诱发感冒、流感等。而冬季温暖则可以减少病毒在低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同时降低室内外温差,减少因频繁冷热交替而引发的免疫力下降情况;此外,冬天暖暖和,人们也不用穿太厚重的冬衣,行动会更方便自如,进行户外活动会感到更舒适一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元节这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出现打雷的情况,按照古人的说法,预示着到了立冬的时候,河面已经结了厚冰,人可以踩在冰上行走。这预示着冬天的寒冷很早就到来了。
如果冷空气在秋播作物未完全进入休眠期时就来了,这可能导致幼苗冻死或分蘖节受损,不利于其发育。
总结:“冷不冷,就看七月十五”,今日七月十五,今年冬天特别冷吗?咱们根据老祖宗的经验可以知道,如果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下雨,预示着冬天寒冷且雪多;如果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降温了,预示着冬天冷;如果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晴天,预示着是暖冬;如果七月十五日这天打雷,则预示着寒冬来的早。
当然,这些农谚都是古人根据长期的劳作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尤其现在气候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使得有些农谚并非完全准确,只能作为参考。
今日我们这里下雨了,你们那里天气怎么样?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