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北京晴空如洗,高铁站旁的 上人群如潮。2015年的阅兵礼不仅吸引了全球数十家媒体现场直播,还刷新了世界对中 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新认识。就在当天,印度总理莫迪却未现身北京,他已提前回到新德里。当晚,印度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报这一全球瞩目的仪式,印度网友在社交
9月3日,北京晴空如洗,高铁站旁的 上人群如潮。2015年的阅兵礼不仅吸引了全球数十家媒体现场直播,还刷新了世界对中 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新认识。就在当天,印度总理莫迪却未现身北京,他已提前回到新德里。当晚,印度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报这一全球瞩目的仪式,印度网友在社交账号上讨论得沸沸扬扬。
一直以来,印度主流舆论对中国颇有“自信”。比如不少报纸都会强调印度人口为14亿,科技起步早于中国。但被震撼的不是普通网友,而是那些以往“嘴硬”的意见领袖。印度著名时政网红“甲亢姐”(真实身份为Palki Sharma Upadhyay,长期关注中印关系),曾屡次质疑中国的发展速度。正是她在2025年亲眼见证中国阅兵的全过程,被舰队、导弹方阵等细节现场“圈粉”。回国后,甲亢姐公开在节目中承认,中国近年来的工业建设和装备迭代完全超出了想象。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印度国际广播(AIR)及《印度时报》的分析报道里。阅兵展现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是全国研发体系的成熟表现。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军费预算超过13000亿元人民币,已跃居亚洲第一。印度媒体当时不得不直言,单论联合作战系统,印度还没有达到中国同级别。而且,两国的铁路、公路、港口基础设施对比也在当年频频被拿出来讨论。甚至有数据指出,中国高铁里程已经突破2万公里,而印度仍停留在数千公里的慢速铁路时代。
2015年9月10日,印度国家电视台专门做了“如何追赶中国”的特别访谈。莫迪在公开讲话中提出,印度的改革要“借鉴东亚模式”,首次明确表态,要像中国一样强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转型发展。他补充说,美国经验不完全适用于印度,印度要摸着中国过河。莫迪这一番话在印度社交网络引发巨大反响,被视为一种战略调整信号。
与此同时,美媒也敏锐捕捉到这种氛围变化。《纽约时报》2015年评论直指,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向中国倾斜,印度的态度转变是整个亚洲格局潜在重塑的重要节点。这场阅兵某种程度上,不只是展示武器,更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力较量。
我要说的是,中印两国的国家自尊来源不同,一个以历史积淀为荣,一个更注重现实突破。阅兵不是战争威慑,更是一种现代管理和产业政策的全方位成果呈现。过去,印度舆论习惯于批评中国,但这次阅兵后,有更多印度专家开始认真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的细节。甲亢姐的态度变化很有代表性,从“批评者”变成“学习者”,也是印度社会开始务实看待中国的一种缩影。
在全球大国重塑过程中,中国、印度都是未来几十年不可忽视的力量。或许下一个改变印度社会心态的,不会只是一次阅兵,而是技术、教育、医疗、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深度比较。我认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敢于自省,善于借鉴别人长处,就是成熟的表现。中印双强崛起,如果能互学互通,亚洲才真正站在了全球舞台中央。#头条创作挑战赛#
来源:拾一月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