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伊拉克红极一时的阿齐兹外交部长,伊拉克战争后的事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8:31 1

摘要:在伊拉克发生战争之前,曾是全球主要的产油国之一,却曾在发生战争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全停产。

在伊拉克发生战争之前,曾是全球主要的产油国之一,却曾在发生战争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全停产。

随后开始少量生产,并先经土耳其、后经叙利亚出口其石油,直到1982年输油管道被切断。

伊拉克经南方的石油出口在1980-1985年之间已完全停止,直到1985年穿过沙特阿拉伯的输油管道开通。

伊拉克在这个时期的损失上升到了1060亿美元。

在伊拉克现政府高层人物中为数不多的基督教徒

塔里克·阿齐兹,是伊拉克著名外交家,曾任伊拉克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同时也是在伊拉克现政府高层人物中为数不多的基督教徒之一。

80年代以来,他作为外交部长代表伊拉克参加了伊拉克所需出席的几乎所有高层次外交谈判,如与欧洲国家会商重新安排伊拉克的债务,施加压力争取重新发放军品信贷等问题。

在外交活动中,他既有热情又有才干,能够不失礼貌地巧妙传达伊拉克方面的最强硬的立场。“海湾战争”期间,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极为活跃,成为仅次于萨达姆·侯赛因的伊拉克风云人物。

塔里克·阿齐兹写给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沙德利·卡利比的这封信,是1990年夏“海湾危机”骤然升级的标志。

这一危机应该说是从“两伊战争”结束的第二天就开始了。

科威特违反欧佩克内部签订的协议,决定增加石油产量,尤其惹恼伊拉克的是增加伊科边(多次引发激烈外交争端的)鲁迈拉油田的开采量。

本来伊拉克已因战争而债台高筑指望以石油增加财政收入,科威特的这一举动对伊拉克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伊拉克元首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专制而疯狂、想成为阿拉伯世界主宰的政治强人。

对此他引导伊拉克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并给科威特以武力恫吓。

一封由阿齐兹主导的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出的宣战书

1990年7月16日,在突尼斯召开阿拉伯联盟会议。

伊拉克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到会做了措辞激烈的发言而后立即向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沙德利·卡利比交上了这封写于头一天的书信。

这封信在会上公开后,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信的第一部分,阿齐兹重申了伊拉克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中的几个原则:所有阿拉伯人是同一个民族,阿拉伯的财富是阿拉伯世界的共同财富,其中一个人的痛苦也是所有阿拉伯人的痛苦,阿拉伯民族的共同安全是在阿拉伯国家关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阿齐兹的信这样开篇,看似外交辞令,实为孤立科威特等少数阿拉伯国家中的经济暴发户,并且唤起阿拉伯人对伊拉克在抗击伊朗和威胁以色列等事件的记忆,拉近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伊拉克的情感距离,提示相互间的利益关系。

在信的第二部分,阿齐兹用了大量篇幅解说伊拉克与科威特发生矛盾的实质。

他首先抨击科威特政府的政策违反了以上原则,也就是把科威特划出阿拉伯国家的兄弟友情之外。

然后逐一分析科威特政府的所作所为所包藏的“危险目的”和对伊拉克的巨大伤害。

其一是科威特蚕食伊拉克领土对伊拉克以怨报德式的背信弃义;其二是超采和偷采石油,价值约24亿美元,对伊拉克造成双重的经济损害,并损害了所有阿拉伯产油国的利益;其三是科威特政府的政策与以色列和帝国主义者向阿拉伯世界的威胁相吻合,威胁到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安全。

阿齐兹的这些分析,一步步地把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矛盾推向阿拉伯贫穷国家与富国和外民族的共同矛盾。

阿齐兹在信的最后一部分解释伊拉克欠科威特等国的债务问题,他认为“两伊战争”是悍卫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安全,并且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石油停产或少产石油价值1060亿美元,而这笔钱进入到“本地区其他产油国的钱柜”。

参照“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和其他西方盟国的先例,这笔债务应当取消。

可是科威特等国非但不如此,还要摧毁伊拉克的经济,“甚至要去偷窃曾保卫过其土地的那些人的财富”。

这封信写得有理有情。

然而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它是为伊拉克即将对科威特的武装占领汇总了充实的借口。

事实正是这样,信件公开的第二天,

首批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边界集结。

半月后伊拉克侵占了科威特。

因此,阿齐兹的这封信实际是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出的宣战书。

一边是为和平而主战的基督教徒,另一边是为和平而祈祷的美国总统

为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联合国通过了678号决议,限令伊方于1月15日必须撤出科威特,否则将以武力将其赶出所占据的别国领土。

只是,对于这场战争,人们还能够避免吗?

在1月9日到15日这战前异乎寻常的一周时间里,全世界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外交家们心神不宁,国家元首们之间电话不断,秘密或公开的调解日益增多。

然而,事情已经快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美国总统布什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已经剑拔弩张,谁也不肯让步。

布什把萨达姆称作新希特勒,扬言要“踢他的屁股”。

萨达姆·侯赛因则以同样的口吻宣称他将要使美国人“浸泡在他们的血泊之中”。

在日内瓦,联合国各成员国都在为避免这场看来已难以避免的战争做最后的努力。

人们将美伊双方的国务卿和外长撮合到这里进行最后的会谈。

在密封的室内,美国国务卿和伊拉克外交部长详细地阐述各自的观点。

贝克把布什致萨达姆的一封信递给阿齐兹。

在这封信中,布什带着命令的口气告诉萨达姆“必须完全服从联合国的命令,少一点我们也不答应……这是给伊拉克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要求全部地、无条件地撤出”。

而阿齐兹看了信,想了想,把它又退还给了贝克。

他拒绝把一个“如此无礼”的文件转交给自己的总统。

他甚至在以后的会谈中不再说“科威特”这个词,而说“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任何时候他都不谈撤出的可能性。

日内瓦会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1月10日星期四,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离开了联合国大厦,新自去执行新的“和平使命”——最后机会的使命。

他没有受到联合国组织的正式委托,但他在征求各国大使意见时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尤其是道义上的支持。

这位受命于动荡之年的联合国秘书长要亲自去会见萨达姆,力图以他最后一次努力将世界从战火的边缘拉回到和平中来。

一架白色的大型飞机在巴格达机场降落。

德奎利亚尔不曾想到,他抵达巴格达后受到的冷遇如同一种侮辱一样,萨达姆让他在巴格达等的时间之久远远超出了西方甚至东方的礼仪能容

忍的限度。

首先会见他的是伊拉克外长塔里克·阿齐兹,尔后来的是阿拉伯民族解放阵线主席阿拉法特,最后总算见到了伊拉克总统。

然而,同萨达姆的6个小时会谈没有带来任何新东西。

在第四天返回时的专机舷梯下,这位已作了最大努力而疲惫不堪的联合国秘书长,对于记者“过两天是否会爆发战争”的提问,不得不遗憾地耸耸肩膀说“这只有天知道”。

1月10日是规定的最后时限前5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的辩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记者向世界直播了辩论的实况。

表决结果不出人们的意料之外:那些一直反对动用武力的民主党人终于也投票通过了军事选择。

锁住战车的最后一道链条已经解除,手握战旗的美国总统布什现在可以放手大干了。

然而,直到1月14日,世界各国仍没有放弃为了和平的最后努力,联合国内的外交活动在加速进行。

也门、突尼斯、印度和尼加拉瓜提出了最后的和平计划,这一天的17时人们还在期待最后发生的奇迹,期望巴格达方面传来受人欢迎的“信号”。

21时的钟声敲响了,仍在开会的联合国会议厅里人们没有听到任何新的消息。

23时,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终止了讨论,发出了庄严和平呼吁。

在日内瓦,人们已把国际大厅上嘴衔橄榄枝的大木鸽取下。

时间无情地跨进1月15日这个最后期限。

美国参议院神甫家里的电话令人惊悸地响起来。

神甫作梦也不会想到来电话的是乔治·布什。

“我刚从主教派的教堂回来”总统的声音在电话里似乎有一点沙哑。

神甫想不出这种时候布什到那里去是为了什么。

“我去那里是为和平作了祈祷”。

电话挂断了,但那沙哑的声音似乎还在神甫的耳边震荡。

在大西洋另一端的萨达姆·侯赛因这时也已命令在伊拉克国旗上写上“真主至大”。

在这隆隆的战鼓声中,主恐怕也已经难以分辨出谁是自己人了,一场世纪末的大战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了。

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作为萨达姆的喉舌,其“脸皮”可不是一般的厚。

曾在2000年对记者坦然承认:“假如萨达姆总统1979年上台执政后,伊拉克没有与伊朗

打8年仗,也没有打海湾战争,伊拉克人民会比本地区任何国家人民生活得都好。但是,我们是民族主义者……”

一边打着“为了和平”的旗帜,一边煽动战争。

显然这样两面三刀的做法是得不到认可的,尤其是作为萨达姆政权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最终却选择了向美国投降,成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叛徒。

最终也只落得个在监狱中去世的悲惨下场。

参考文献:

伊拉克前副总理阿齐兹监狱中去世 曾担任萨达姆外交部长

环球网

伊拉克前外长"黑桃8"病死狱中 曾预言死于牢狱

京华时报

伊拉克前外长阿齐兹病死狱中 生前系萨达姆喉舌

北京青年报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