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博罗,有一家名为“南源楼”的老饼家,自1938年创号至今,已走过八十七年风雨。它不仅仅是一家饼铺,更是一段跨越四代人的深情故事,一种传统手艺的当代延续,一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技艺。
在博罗,有一家名为“南源楼”的老饼家,自1938年创号至今,已走过八十七年风雨。它不仅仅是一家饼铺,更是一段跨越四代人的深情故事,一种传统手艺的当代延续,一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技艺。
PART 01
一饼传四代:从南洋相思到非遗新生
第四代传承人蔡伟强介绍,店名里的“南”是思念当年远赴南洋谋生的太奶奶,“源”则盼她饮水思源、早日归来。岁月流转,这段未能如愿的相思化作一块圆圆的月光饼,在博罗传了八十余年。
月光饼
2013年,蔡伟强毅然放弃外地工作,回到家乡接手饼家。“我不想让这门手艺在我这一代断掉。”他说。从太爷爷蔡桥发,到爷爷、父亲,再到他,南源楼不仅传承了一套复杂而精细的制饼工艺,更延续了一份家族使命与文化责任。
PART 02
古法手作:四代匠心唤醒儿时记忆
选料、熬糖、炒粉、包馅、印模、烘烤,每一步仍是手工。糯米先泡后炒,芝麻慢火烤制,糖浆柴火熬制八小时以上,饼皮用花生油、糖浆、糯米粉揉搓,馅料肥瘦相间的后腿肉与各种坚果仁拌匀。一炉二十五分钟,出炉冷却后即打包装。整套流程约一个半小时,却浓缩了四代人的火候与手感。
2019年,南源楼月光饼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认可,认可它背后的历史沉淀、技艺价值与文化意义。蔡伟强提到,申请非遗成功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客流,“很多人一看是‘非遗’,就知道不是工业产品,愿意买来尝一尝。”
PART 03
老饼新生:从博罗老街走向世界餐桌
蔡伟强接手后,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为南源楼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将销售模式从传统门店拓展至线上,开设抖音号、视频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份传统味道。豆沙月饼成为爆款,年销近十万份;月光饼、鸡仔饼、核桃酥等也入选“惠州手信50强”,成为传播惠州文化的一张名片。不少顾客也纷纷点赞:“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灵魂没变。”
如今,南源楼的产品不仅畅销珠三角,还逐步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市场。蔡伟强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能进入东南亚市场,让更多华人尝到来自故乡的味道。
南源楼月饼
八十七年,南源楼用一块饼,包进了一家人的思念、一座城的记忆、一个时代的味道。它不只是非遗,更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依然有人愿意慢下来,用双手做好一块饼,用真心守一种情。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 伍磊 图片 周楠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