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军转隶到武警,这样的部队虽有很多,但128师最令人惋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18:24 1

摘要:大名鼎鼎的“第128师”,以抗日根据地初创的“山东解放军第7师”作为雏形,发展到解放战争初期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再成长为解放战争最后一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

大名鼎鼎的“第128师”,以抗日根据地初创的“山东解放军第7师”作为雏形,发展到解放战争初期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再成长为解放战争最后一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

“第128师”是四平、锦州、天津战役中的“攻坚老虎”,又是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渡海先锋营”和登陆主力部队。战绩显赫、荣誉满身、英雄如云!

然而,这样英勇善战的部队最后转隶为武警,进而连番号也撤销了,使很多人疑惑不解,也为之惋惜!

山东解放军第7师

1945年8月17日,我军以山东渤海军区直属团和第2、3、5军分区主力为基本力量,正式组建“山东解放军第7师”。这支部队的诞生,为日后威名远扬的第128师奠定了基础。

此时,日寇已经彻底失败,但国民党反动派蠢蠢欲动,妄图消灭中共和人民进步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第7师肩负着保卫胜利果实的重任。

师部首长很及时地认识到,要在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第7师打造成智勇双全的队伍。

在未来的解放战争中,城市攻坚战将是一个重要的战术方向。为此,部队特地从山东的煤矿中招募了一批爆破经验丰富的工人,组建了专门的爆破连。这个计划的实施,为日后第128师成为“攻坚老虎”创造了前提条件。

1945年11月,第7师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山海关保卫战。指战员们都明白:这就是为新中国的未来而战。山海关是我们通向东北的大门,我们一定要守住它!

到达山海关后,第7师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战斗。首先,爆破连发挥了重要作用,巧妙地在敌军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炸得敌军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成功阻止了敌军的进攻。

这场战斗,第7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守住了山海关。这一战,为第7师赢得了“守关第一师”的崇高荣誉。

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

山海关保卫战之后,第7师威名远播。

1946年10月,东北局势日益紧张,国民党内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此,第7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

这个新的番号,标志着原来的部队已经正式成长为一支野战部队。在后续的两年里,第17师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屡建奇功。

东北民主联军以及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在军队正规化建设方面总是走在全军前列,他们最早开始探索城市攻坚战作战规律,并发明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其中,“四组一队”战术成了我军城市攻坚战的典范,被总部推广到全军。

四组一队,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以及支援组,构建成一个突击队。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原“第7师”矿工的爆破技能。

四组一队的战法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一拥而上的混乱局面和简单的人海战术,达到更有效、更有力打击敌人的目的。这也是四野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东北全面解放的奥妙之所在。

四组一队的效力在于不断地通过爆破实现突破和前进,它并不是沿着道路进击,而是主动选择任何一个最有利于出击的地点和方向,接近于“崂山道士”那样,穿墙而过,从建筑物内以连续爆破的方式逐一炸穿墙壁,如入无人之境,任意穿行于建筑物内部,最终达成战术目的。

很明显,这一战术根本避开了守方的火力网点、陷阱与障碍物。穿行于建筑物内部的攻方,反而可以得到建筑物的有效掩蔽与保护,使守方打无可打,防不胜防。真正达到最高战术境界——“你打你的,我攻我的”。实际上更加明确的是:你打不到我,但我最终要攻克你。

这支部队几乎人人都会用炸药包,甚至连炊事员、卫生员都是爆破能手。在第17师,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炸药包,能让任何坚固工事化为碎片。这成了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的攻城的独门绝技!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这样评价第17师:“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1947年夏季攻势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十三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其一,四平战役。

1948年3月,我军发起了著名的四平战役。四平是东北重镇,国民党在此森严壁垒。当时的第17师被总部指定为总预备队。在战役进入胶着状态时,第128师临危受命,投入战斗。

第128师采用了“四组一队”战术。将一个营的兵力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方向的突击。这种战术充分发挥了第128师指战员的爆破技能,我军势如破竹,迅速突破敌军防线。甚至,有一个连队创造了“一夜打通一条街”的战绩,让人惊叹不已!

战后,第17师获得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的“攻坚老虎”的光荣称号。

其二,锦州战役。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野战军。

在1948年10月的锦州战役中,第17师再次展现了过人的攻坚能力。锦州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国民党军在此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高墙深堑,火力密布。面对这样的难题,第17师再次被抽调为总预备队。

此役,第17师进一步发展了四组一队战术,把《聊斋志异》中会“穿墙术”的崂山道士,变成《封神演义》中会“掘地术”的土行孙。他们创新性地使用了“暗道战术”,利用矿工出身指战员的挖掘技能,在地下挖掘了多条暗道,直通敌军阵地腹地。当战斗打响时,第17师的突击队突然从地下冒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敌人惊恐万状之中消灭敌人。

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

1948年11月,在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全国胜利之时,第17师终于到达自己生命周期中重要的、光荣的时刻。这一天,他们正式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的番号。从此,这支部队就以第128师的番号,开始了新的征程。

无论是第7师、第17师还是第128师,人民军队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幸福而战斗!

第128师继承了第17师的机智和英勇顽强作风,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各次战役中,依然战果丰硕,尤其是天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

其一,天津战役。

锦州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开了解放军进军关内的大门,也进一步巩固了第128师“攻坚老虎”的地位。东野总部在战后的总结中,特别表扬了第128师的创新精神和过人胆识。

1949年1月,天津战役开始。第128师针对城市战的特点,又一次改进了战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点一线”的进攻方式,即,东、西侧两点主攻,南侧一点助攻,北侧为佯攻。东、西强攻突破后,连成一线,快速把敌军阵地切割、包围、分而歼灭!

在攻打天津的关键时刻,第128师的一个营创造了“三小时攻下一组碉堡群”的战绩。他们利用爆破技能,巧妙地在碉堡群周围埋设了炸药,然后同时引爆,一举摧毁了敌军的防御体系。为解放军大部队攻入天津市区打开了缺口。

第128师在这场战役中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色,再次证明了他们无愧于“攻坚老虎”的荣誉。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第128师随大军南下,浩浩荡荡,一路征战到了海南岛。

其二,海南岛战役。

1950年2月,为解放海南岛,第128师第383团第1营接到先遣潜渡的任务。这支部队几乎都是山东“旱鸭子”,所以首先要加强海上练兵,尽快掌握海上作战和航海技术。

营级干部身先士卒,战士们情绪高涨。先易后难,逐步克服困难,提高技能,掌握撑竹篙、划桨摇橹、抛锚起锚、拉蓬扬帆、扳船舵、看风识浪等航海技术。

为了学游泳,每个人都练得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不知喝了几肚子海水,不知呕吐了多少次。为了练习海上登陆抢占滩头,战士们全然不顾海底扎脚的硬石贝壳。

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全营指战员基本掌握了海上作战的特点。陆上“旱虎”摇身一变,成了海上“蛟龙”。

1950年3月10日,作为渡海先锋的1000多人,乘上21艘战船,配有步枪、轻重机枪、60迫击炮等武器,肩负解放海南岛的历史使命,整装待发。

启航后,海面上阴云密布,巨浪呼啸而来,船队冒着狂风暴雨艰难地前进。我军大小船只在风浪中坚定前行,无惧海浪和漩涡。

大部分战士呕吐不止,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不停划船,随时给漏船补洞,保持船队向前行进。

经过了20多个小时的顽强拼搏,3月11日上午,全营在海南岛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成功登陆,也很快与琼崖纵队独立团会师,为解放海南岛立下了头功,后来获得了“渡海先锋营”的光荣称号。

渡海先锋营从登陆开始到海南解放连续作战50多天,在海南一路追击围堵歼灭敌人数千人,重创三个营。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战斗,直到把五星红旗插到海南岛的最南边。

解放军第128师转隶武警第128师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第128师屡建战功、威风凛凛,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第128师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第127师的出身过于耀眼,它发源于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它一个师的历史比整个解放军的军史还要长。第127师刚到东北,就成了东北最高首长林总的“嫡系”,作为主力由他亲自掌控。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第127师和第128基本上各自为战,在不同的战场上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功勋。所以,第43军也就很少按军的建制展开军事行动。

下属的第127师和第128师过分显耀,间接就造成了第43军的军部似乎无关紧要——这可能成为1961年8月第43军撤编的主要原因。这也导致第128师转隶到海南军区——也许林总一时忘记了原来第127师和第128师划归中央军委总预备队的计划。

在海南军区,军史谱系的起点是海南岛本地的“琼崖纵队”。所以,第128师这个“外来户”在海南军区成了没“根基”的部队。

1964年12月,第128师转隶到第42军。后续的好事是,1968年9月第43军恢复番号与建制,第128师归建,返回第43军。

然而遗憾的是,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由于新建的第43军军史只能从1968年算起,于是,这样一支初创于1945年的英雄部队居然变成了一支“历史归零”的年轻部队。

按照“裁新留旧”的原则,第43军再次被撤编,而第128师又一次变为缺少支持、没有归属的“孤儿”,被划给第20集团军。

这第128师再次成为没“根基”的“外来户”,第128师只能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为了加强武警的力量,199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把解放军14个乙种步兵师移交给武警部队。无可奈何的是,第128师位列其中。于是,第128师从气势如虹的“攻坚老虎”野战部队变成了“武警机动第128师”。从坦克、大炮变成了轻武器、擒敌拳。不过,此时还有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第128师”这个番号还在,虽然已经从解放军变为武警。

这个可聊以自慰的“第128师”番号也只是维持到2018年,武警部队开始改革,把“武警机动第128师”改编为“武警第1机动总队第8机动支队”。

从此,“第128师”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也许人们总是更加怀念和崇敬硝烟滚滚、炮声隆隆的战场第一线英雄,因而许多老兵和军史爱好者对“第128师”的转隶和最终撤编颇为遗憾。

但是,即使“第128师”番号消亡,而它的英雄主义精神永存!

来源:历史系小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