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科隆展看游戏显卡趋势:为何50系显卡能成为“战未来”的最优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01:54 1

摘要:2025年科隆游戏展已经落下帷幕,这场聚集了全球游戏圈目光的盛会,不仅带来了新作《使命召唤:黑色行动7》《生化危机:安魂曲》《影之刃:零》这些备受关注的重磅3A最新动态,更是以《黑神话:钟馗》的首支预告点燃全场。当玩家们盯着预告中猛虎根根分明毛尖上的雨滴、钟馗

2025年科隆游戏展已经落下帷幕,这场聚集了全球游戏圈目光的盛会,不仅带来了新作《使命召唤:黑色行动7》《生化危机:安魂曲》《影之刃:零》这些备受关注的重磅3A最新动态,更是以《黑神话:钟馗》的首支预告点燃全场。当玩家们盯着预告中猛虎根根分明毛尖上的雨滴、钟馗铠甲的纹理和反光啧啧称奇时,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

随着新游戏技术门槛的逐步提升,我现在换的显卡,过两年会不会跑不动?

事实上,从科隆展透露出的技术细节与现在游戏优化趋势来看,RTX 50系主流显卡(如RTX 5060、RTX 5060 Ti、RTX 5070等)不仅能轻松驾驭当前主流游戏,在未来3-5年内,依旧能成为玩家畅玩大多数新游的可靠伙伴。

一、当前游戏与预告中的核心技术:看懂这些,才知道显卡能不能“战未来”

要判断显卡在未来还能不能抗住事,首先得弄明白当下及新游戏都在用哪些关键技术——毕竟这些技术,正是决定显卡性能需求的核心。在科隆展游戏预告以及新游中,我们都能看见NVIDIA的新技术以及AI渲染在游戏行业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它们不仅让游戏画面更惊艳,同时也可以说是给显卡性能增添新的门槛,接下来先聚焦两个玩家最关心的方向:显卡技术与游戏引擎。

(一)RTX核心技术:AI赋能,提升显著!

2025年科隆游戏展上,NVIDIA展示了其在PC游戏领域的强大技术领先优势,DLSS 4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超预期,目前已覆盖175款游戏,其中既包含《无主之地4》《地狱即我们》《命运扳机》等即将发布的3A级大作,也有《影之刃零》《失落之魂》这类话题度颇高的国产新游;另一方面,比传统光线追踪体验更进阶的路径追踪技术,也确定将登陆《生化危机:安魂曲》《黑相集:指令8020》等新作,展会上曝光的热门游戏,几乎都出现在了NVIDIA的技术支持名单中。并且这也符合玩家本身的意愿,现在新游戏发售时我们都会先关心它支不支持DLSS技术,再去考虑作品本身的优化。可以说NVIDIA现在已经凭借神经网络渲染在游戏里的应用,用超分和帧生成这套组合拳影响了玩家对游戏性能优化的认知。

1. DLSS多帧生成技术和最新Transformer模型

DLSS 4这项具备多帧生成能力的技术,是今年1月随RTX 50系列显卡一同亮相的。依托AI技术的核心优势,它能够针对每一枚渲染帧额外生成至多三帧画面;再结合DLSS技术本身减轻GPU渲染负荷的特性,DLSS 4在实际应用中相较于传统渲染方案最高可实现8倍的性能飞跃。近日NVIDIA发布的《无主之地4》新演示视频就向我们重点呈现了DLSS 4技术如何显著提升游戏的画面流畅度与视觉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DLSS 4不只是单一功能,而是把DLSS超分辨率、光线重建等多项实用技术打包整合到了一起——而且这些功能全都基于NVIDIA超级计算机训练的全新Transformer AI模型。和DLSS 3比起来,它的提升特别明显:复杂场景的渲染效果更细腻、光照细节更丰富,还能清晰呈现更多运动中的画面细节;不仅用起来更稳定,开启操作也很简单。新模型Transformer下的超分辨率功能,画质表现格外出色,如果不特意放大局部画面,几乎看不出它和原生渲染画质的差别。

这意味着,只要游戏支持DLSS 4,就能一次性获得流畅度层面的显著提升,也让4K光追游戏体验不再是顶级显卡的专属权利。想必不少玩家已在各类游戏体验中,切实感受到了这项技术为游戏体验带来的优化——在今年科隆游戏展的现场演示中,《影之刃零》就专门呈现了开启光线追踪与 DLSS 4后的实机预告,无论是画面质感的细腻度,还是运行过程的流畅度,都达到了相当出色的水准。

2. 路径追踪技术和RTX神经网络辐射缓存

有的小伙伴可能在《赛博朋克 2077》就已经发现了,光追选项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个路径追踪设置。那什么是路径追踪呢,其实就是光线追踪的进阶形态,能够为玩家呈现更加清晰、逼真的画面,更加贴合现实世界的感觉。解决了普通光线追踪做不到的地方:包括实时反射与折射、多光源复杂阴影等效果,更加符合现实物理从而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在2025年科隆游戏展上,《生化危机:安魂曲》确认首发支持路径追踪,在游戏实机中,玩家将在游戏内看到火焰、闪烁灯光带来的全局光照物理级效果,以及反射、透射和月光穿过窗台的复杂折射,并且前几部作品存在的反射效果噪点过多或是某些场景光影异常导致出戏的问题,这次将被路径追踪技术彻底解决。

要实现这样细腻的画面效果离不开硬件和技术的加持:靠RTX 50系列显卡的硬件加速,再加上DLSS 4的性能优化,才能实现让游戏呈现电影级的画质。路径追踪除了用到了光追常用的空间哈希辐射缓存技术外,NVIDIA在新一代RTX技术里加了“RTX神经网络辐射缓存(NRC)”——全球首个AI驱动的神经网络着色器,能靠AI高效精准的计算光照和间接照明,利用AI预测出光线后续的反射结果。同时将光线追踪计算结果缓存起来,对于变化不大的场景,直接调用之前的计算结果,大大节省显卡的算力消耗。

3. RTX Hair

角色头发渲染始终是游戏图形技术的核心课题之一,在今年科隆游戏展亮相的《夺宝奇兵》新作中,英伟达正式确认:玩家期待已久的RTX Hair(毛发渲染)功能,将于9月在该游戏中完成首秀。从早期依赖多边形块状概括的简化呈现,到今天我们在《黑神话:钟馗》里看见猛虎能清晰展现毛发的细腻效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RTX Hair 技术自官宣起便引发关注,这项技术并非简单提升发丝的纹理精度,而是通过“头发实时路径追踪”技术,显著增强角色毛发的贴合度与自然质感。

在开启RTX Hair后,发丝的光照过渡与阴影层次表现大幅提升,并且在游戏中还会呈现符合物理规律的摆动,遇到障碍物时还会产生轻微的碰撞反馈,彻底告别了以往游戏中纸片式毛发的僵硬感。

此前,要实现这类高精度毛发效果,显卡需实时处理海量渲染数据,对硬件的算力构成极高挑战。而RTX Hair通过技术优化,可将所需计算的数据量降低至原先的1/3,并且RTX 50系列GPU新增了专为优化复杂曲线与毛发设计的「Linear-Swept Spheres(LSS,线性扫描球体)」几何图元,能更精准地定义单根发丝的形态与物理属性,在提升数字人毛发渲染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运行所需的性能。

4. Reflex 2

2020年, NVIDIA Reflex问世,将热门竞技游戏的PC延迟平均降低了50%。NVIDIA Reflex通过同步CPU和GPU的工作,让玩家操作在游戏中反应更快,在多人游戏中为玩家带来制胜优势,并提高单人游戏的响应能力。不过,依旧部分延迟和撕裂问题难以彻底消除。

于是,在RTX 50系显卡发布会上,英伟达带来了全新的Reflex 2技术。这项技术的设计其实很直观:当GPU 刚完成一帧画面的处理,CPU肯定根据你的硬件输入算好新的一帧画面位置了,这时不管这帧是GPU原生帧还是DLSS技术生成的AI帧,只需要跳过GPU重新处理新帧的时间,直接把刚才的画面移动到CPU算好的新位置上输出,不就相当于把延迟大幅降低,甚至接近无延迟的效果了吗?不得不说,英伟达工程师这波设计思路是真的妙,让人能明显感受到这种解决方案的厉害之处。

但这么做其实有个小问题:虽说游戏帧率够快,帧与帧之间的差别不大,但画面毕竟是直接挪过去的,新的一帧又没来得及生成——这样一来,画面里那些被移动的物体和区域,难免会留下缺失的空白。

这时候AI就正好派上用场了:直接让AI把这些缺失的部分补上不就行了?要知道,AI连完整的渲染帧都能生成,补这点画面边缘的空白,对它来说根本不算难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技术,这次RTX系列还带来了不少重要技术更新——比如RTX Mega Geometry,它的原理和UE5的Nanite技术相近,后面文章里会具体说,现在篇幅有限,就先不展开讲了。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游戏的画面表现力也在持续升级。在2025年科隆游戏展上,NVIDIA展示的RTX技术成果,能明显看出它在推动游戏技术普及、拓展应用场景上的投入,也为更多玩家带来了更舒适的游戏体验。不管是DLSS 4对新游戏的支持,NVIDIA App和G-Assist游戏AI助手的应用拓展,还是RTX Remix加速经典游戏的重置与画质升级,都让玩家有了更多不一样的选择,这也让我们清晰感受到:在2025年NVIDIA Blackwell架构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神经网络渲染(Neural Shader)后,PC游戏在画质和内容呈现上,正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升级。

(二)UE5引擎的最强双子星:Lumen与Nanite

谈及游戏开发,离不开引擎选择,合适的引擎,相当于为游戏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与核心框架。如今基于UE5引擎构建的3A大作越来越多,科隆展上多款新游也不例外。这并无道理,虚幻引擎由美国Epic Games公司研发,可以被称作行业标杆。自1998年诞生以来,历经二十余年多代迭代升级至UE5,其应用早已不止于游戏:还拓展到了影视制作、建筑设计、虚拟现实等多个行业。凭借高品质实时渲染、强大开发工具链、全平台支持及开放源码(可定制)的优势,成为当前全球最流行的游戏引擎之一。

而UE5其核心优势在于拥有顶尖的实时渲染技术,特别是两大核心技术——Lumen 动态光照和Nanite 虚拟几何体,能够为游戏带来令人惊叹的逼真视觉效果。

1.Lumen

Lumen是UE5(虚幻引擎5)专门打造的全动态全局光照与反射系统,简单说就是更加方便的来模拟光线追踪,其核心目的还是想从根本上改善游戏光照常见的“不真实感”。放在以前,多数游戏要实现全局光照,都得靠“光照贴图烘焙”这种离线操作——因为实时计算全局光照的资源消耗太高,根本没法在游戏运行时实现。在UE里,这种烘焙要靠CPU的Lightmass工具或GPU的光照计算功能完成,虽说能输出高质量的静态光照,但不仅要花很长时间构建,还会把游戏环境牢牢限制住:只要有物体移动、场景动作改变,或是时间推移影响了间接光照,原本的光照就会变得特别违和,完全不符合场景逻辑。

而Lumen直接打破了这种局限:它不用提前烘焙光照贴图,就能实时跟上场景里物体和光照的动态变化,把逼真的光照效果和反射细节直接呈现出来。它会实时模拟场景中光线的反射路径,所以玩家不管是拆毁关卡里的大部分物体、调整一天中的时间,还是让部分关卡被水淹没,这些变化都会自动同步到光照效果里,间接照明也会跟着更新。对游戏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再也不用在虚幻编辑器里频繁看到 “需要重新构建灯光” 的提示,彻底告别了反复调整光照的麻烦。

因此,Lumen的光影追踪具备出色的双轨适配能力:即便设备不支持硬件光线追踪,它也能在普通显卡上模拟出光源的反射、折射与漫射效果,保障基础光影的真实感。这一点在《黑神话:悟空》里就应用的很好,即使你不打开光追设置,你会发现UE5引擎的Lumen也能让你在游戏中体验到很好的光影效果。若搭配支持光追的高端硬件,则能无缝切换硬件加速模式,以三角形级精准追踪呈现更细腻的镜面反射、材质光影细节,进一步拉满视觉表现。同时Lumen也打破了场景规模限制,无论是封闭室内还是广阔开放世界,都能维持一致的高精度光影,无需因场景大小妥协效果。不过,这种全动态全局光照对显卡并行计算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 Nanite

Nanite则是UE5中独创的虚拟几何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游戏受到固定多边形数量上限的概念。先做一个简单说明,游戏里的3D物体,其实都是由一个个三角形小面拼出来的,人物、建筑全靠无数三角堆成。而想做多边形或曲面,就得堆砌更多三角,但这样建模方式得到的模型三角形数量非常之多,导致我们计算机产生的计算量会非常巨大。

为了平衡场景细节与性能,游戏引擎引入了LOD(Level of Detail,细节层次)技术——它会根据物体与摄像机的距离,动态切换模型精度:远处的建筑、物体自动简化多边形数量以节省资源,玩家靠近时则加载高细节模型(甚至上亿多边形),从而避免因模型复杂度飙升导致的帧率下降。

但LOD的短板也很明显:一方面需要开发者手动为每个模型创建多版本LOD,比如一个木箱要做“远看版”(木纹、金属搭扣简化成模糊轮廓,仅几十条多边形)、“中距离版”(加简单纹路以识别物体)、“近看版”(细化木纹走向、搭扣锈迹),还要写代码控制切换逻辑;另一方面,当镜头快速靠近物体时,会出现“突然变清晰”的顿挫感(俗称“跳帧”),最终呈现的画面精细度也远不如电影。

Nanite则可以当作一个Auto LOD来看,它刚好能解决这些疑难杂症。Nanite可以把电影里用的超精细模型,比如那种带着百万级多边形、能看清木箱木纹裂痕和搭扣螺丝纹路的模型,拆成无数个像拼积木一样的几何小块,之后完全不用开发者操心,它会自己根据玩家的视角距离调整:玩家离木箱十几米远时,它只渲染几个大的几何块,连表面的细小花纹都暂时“藏”起来,不浪费电脑性能;等玩家走近到一两米,这些小方块就会逐个激活,把木纹、锈迹这些细节全展现出来,整个过程平滑到玩家根本察觉不到切换,之前提到NVIDIA的RTX Mega Geometry的技术原理就与这个相似。

如此一来,Nanite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开发者无需再耗费数周时间,反复打磨模型在不同视距下的版本,也不用熬夜编写模型细节切换的逻辑代码。只需将电影级别的高精度模型直接导入游戏,就能正常使用,这大幅提升了游戏的渲染效率,还让设备运行时的性能表现更稳定,构建充满复杂细节的场景时轻松了许多。通过超高的几何细节呈现、智能化的LOD细节层次管理、模型资源的动态加载以及优化的内存分配机制,Nanite打破了传统游戏开发中资源复杂度与设备性能难以平衡的困境,让开发者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内容创作本身,彻底摆脱繁琐的资源优化束缚,既让当前游戏画面质感实现飞跃,更给未来游戏玩法创新与互动体验升级开辟了全新的探索方向。

Nanite和Lumen两项技术的结合使得虚拟世界在逼真度和沉浸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外UE5也新增了很多其他对开发者有帮助的工具,还支持NVIDIA DLSS、AMD FSR等AI超分辨率技术,总体来说,无论是PC、主机还是VR设备,UE5都提供了对图像技术上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支持,为次世代游戏打造了兼顾画质精度、运行效率与跨平台兼容性的技术基石。

二、50系甜品显卡的实力:碾压上代,轻松hold住4K单机大作

了解了游戏技术需求后,是不是已经捏了一把汗了,游戏外开发技术和游戏内画面都在不断升级的情况下,那50系主流显卡表现究竟如何? 对比上代产品,今年RTX新特性带来的提升又是否能支撑起当前3A游戏的需求?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从显存、帧率优化到光线处理能力,RTX 50系的游戏体验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游戏测试表现。

(一)甜品卡还是很甜

本次测试则选用了iGame GeForce RTX 5060 Ti Ultra W OC 16GB(下称iGame RTX 5060 Ti Ultra),非常贴合主流玩家的需求——这点从Steam最新的硬件调查就能看出来:上个月的数据里,RTX 4060仍稳坐玩家硬件榜单Top1,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紧随其后的是RTX 3060,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榜单Top10中,60级别显卡的占比直接超过了一半。

为什么每一代60级显卡都能在玩家中拥有这么高的保有量?答案其实很明显:每一代60级别显卡,既有着“够用不弱”的性能,能应对大部分3A游戏的需求,又具备大多数玩家能接受的合适价格,这种“性能与性价比的平衡”让它成了市场的中流砥柱。也正因如此,它不仅一直被大量玩家偏爱,硬件占有量常年居高不下,更成了圈子里公认的甜品显卡。

而这张iGame GeForce RTX 5060 Ti Ultra,无论是产品的外包装设计还是产品外观设计,都给我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iGame Ultra系列主打的全新嘻哈(HIP-HOP)文化艺术风格,大范围的涂鸦艺术,色彩碰撞与线条交织,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潮流感。出色的散热系统,由镂空金属背板、大面积鳍片、豪华热管、环型风扇构成。升级加固的风扇由整流环再次加固,除了能延长风扇寿命外更是能降低风噪,还能带来更好的静音效果。

(二)DLSS 4加持:帧率与画质的“双重保障”

在当前热门3A游戏中,DLSS 4对50系显卡的帧率提升可以说非常明显,以我手上这张iGame RTX 5060 Ti Ultra为例,我们这就来看看目前适配DLSS新模型Transformer的6款3A大作里,在2K分辨率、最高画质设置下,对比上代RTX 4060 Ti它能够有什么表现把,不过因为RTX 4060 Ti仅支持DLSS 3,所以我们测试两组方案:2X多帧生成模拟其在DLSS 3框架下的性能表现,而4X多帧生成则能更清晰的呈现50系Blackwell架构新特性给玩家带来的体验升级。

从实测数据能明显看出,在DLSS 2X平衡模式下, RTX 5060 Ti相比RTX 4060 Ti,帧数提升了约21%-39%。像《剑星》《明末:渊虚之羽》《光与影:33号远征队》这三款新游戏,提升都很突出,幅度均超 30%;尤其是UE5引擎打造的《光与影:33号远征队》,提升幅度最高,达到了39.06%。这样的表现,充分体现出Blackwell架构对游戏的强大支持能力。

如果把目光转向DLSS 4X帧生成技术,更能感受到惊喜——由NVIDIA超级计算机训练的全新Transformer AI模型,实力着实让人惊艳。在开启光追的场景中,iGame RTX 5060 Ti Ultra的平均帧数相比前代可以说实现了翻倍,这让3A大作在2K 最高画质+光追的设定下,能轻松突破100FPS,部分游戏已经达到了200FPS上下。

这意味着什么?过去“得用70后缀及以上的显卡,才能流畅玩光追游戏”的想法,早就成了玩家共识;但这次,iGame RTX 5060 Ti Ultra首次让甜品级显卡实现了“光追自由”,而且全程没在分辨率、画质、帧率这三个关键参数上做任何妥协。能明显发现,Transformer模型下的画质比传统CNN模型更贴近原生效果,大部分时候看不出差别,甚至部分场景还要优于原生。终于,入门级的甜点卡也能在高分辨率下,流畅享受光追游戏的沉浸魅力了。

更关键的是,NVIDIA App在8月更新的“DLSS 优设功能”,进一步放大了50系显卡的核心优势和生命周期。简单来说,这项功能的核心作用是:让50系显卡在「兼容但未原生支持 DLSS」的游戏和应用中,强行启用DLSS相关特性——借助它,即便游戏没做原生适配,也能开启DLSS和多帧生成技术,即可启用用于DLSS超分辨率、光线重建、DLAA所依赖的最新Transformer AI模型,最终实现画质提升+帧率拉高的双重效果。

不同于传统“分辨率缩放”仅靠压缩画面换帧率的简单逻辑,DLSS 4的AI模型会根据游戏场景动态调整优化方向:比如快速移动的战斗场景中,优先保证帧率稳定不卡顿;到了静态的剧情画面时,则侧重打磨光影、纹理等画质细节。这种按需优化的灵活性意味着,即便未来游戏对画面的要求再提升,或者你想体验一个并不支持DLSS的老游戏,50系显卡也能通过DLSS 4的适配,持续维持流畅的游戏体验。

(三)告别“显存焦虑”还能带来4K体验

既然配备了16GB大显存,那测试过程中我也特意试了试iGame RTX 5060 Ti Ultra在更高分辨率4K游戏场景下的具体表现,首先是今年游戏圈的年度黑马《光与影:33号远征队》,都知道这款基于虚幻5开发的游戏优化欠佳,硬件要求颇为严苛,即便是RTX 5090,在画质全开时也得靠超分+插帧组合拳才能流畅运行。而RTX 5060 Ti的表现只能说十分亮眼了:4K分辨率加预设高画质下,开启四倍帧生成与均衡挡后,大世界帧数能稳定在140帧左右。

在《最后生还者2》中,4K分辨率加最高画质、DLSS质量档,即使关闭帧生成,iGame RTX 5060 Ti Ultra也能稳定在55帧左右,可以说已经达到主机级游玩水准,并且画面表现优异,没有出现初代PC版远逊于主机端画面的情况。

目前《最后生还者2》仅支持3X帧生成,开启后帧率可达150帧上下,不过在植被密集或镜头快速移动时能察觉到AI插帧痕迹,但整体体验依旧出色,4K下细腻的角色与场景建模,很难让人相信这竟然是在RTX 5060 Ti这张甜品级显卡下实现的。

不过在开启4K分辨率后看着显卡占用率一路飙升,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尽管8GB显存目前仍能应对部分场景,但随着现在3A大作的贴图精度越来越高,对显存的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在游玩《最后生还者2》和《光与影:33号远征队》时,2K分辨率+最高画质的设置下,显存占用轻松就突破了7GB;要是切换到4K分辨率,《光与影:33号远征队》显存占用达11GB,《最后生还者2》显存占用在部分场景更是直达15GB。

一旦显存需求超过显卡的承载能力,不仅会出现画面卡顿、纹理加载延迟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被迫自动降画质运行,直接影响游戏体验。而iGame RTX 5060 Ti Ultra无疑是精准命中了大显存刚需——今年仅需400元差价,就能将8GB显存容量提升至16GB,无论是2K分辨率下开启光追,还是4K分辨率下拉满画质,都能轻松容纳游戏的显存需求,即使是未来显存需求更高的新游,16GB显存也能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

三、甜品卡也能稳战未来3-5年

那看完实际表现后,可能有玩家会问:现在能跑主流游戏,不代表未来3-5年还能跑。但从游戏行业的优化规律和NVIDIA在科隆展示的RTX技术成果来看,50系主流显卡完全能应对未来的新游戏需求。

(一)DLSS 4能够“持续进化”

要知道,DLSS 4并非是停滞不前的技术,英伟达会通过驱动更新,不断优化DLSS 4的AI模型,提升其帧率提升效果与画质表现,并且游戏厂商也会为已经发布去适配DLSS 4技术。比如Steam版《黑神话:悟空》就在今年4月17日迎来全新更新,这次更新引入了NVIDIA DLSS 4技术,游戏超分辨率画面得到增强,并且能够启用4倍多帧生成功能。像《光与影:33号远征队》等游戏也是如此,后续更新中也加入了NVIDIA DLSS 4技术。

而未来随着新游戏的上线,英伟达还会推出针对性的DLSS优化补丁,让50系显卡在新游中始终保持出色表现。这种通过软件优化提升硬件性能的模式,能大大延长显卡生命周期的关键。就像40系显卡通过DLSS 3的优化,在2025年的新游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一样,50系显卡凭借DLSS 4的持续升级,完全能应对未来3-5年游戏的帧率需求。

(二)RTX生态正在“持续扩张”

科隆游戏展上还有一个重要信号:越来越多的新游开始加入RTX生态。据英伟达官方数据,目前已有超175款游戏与应用支持DLSS 4,并且正以每周1-2款的速度加入。而《生化危机:安魂曲》《无主之地 4》《影之刃零》等科隆展重磅大作,更是明确表示会针对DLSS 4和光追进行深度优化——这些游戏正是未来玩家最关注的作品,而只有RTX 50系这样的最新显卡,才能完全释放这些前沿技术的潜力,并且未来随着路径追踪等新技术成为新游标配,RTX 50系显卡的技术优势会更加明显。

结语:

从2025年科隆游戏展透露的游戏技术趋势来看,当前游戏正朝着更高细节、更真实光影、更流畅体验的方向加速迈进,而要跟上这种趋势,并非只能选高端卡,像RTX 5060 Ti、RTX 5070这类50系主流级甜品卡,就已经展现出“通吃当下、应对未来”的实力。它们不仅靠着12GB/16GB大显存、DLSS 4的AI性能优化,以及新一代光追单元,能稳稳驾驭当下所有3A大作的高画质需求;更能借着游戏厂商后续的持续优化,以及NVIDIA RTX生态的不断扩展,轻松应对未来几年的新游戏。

七彩虹iGame作为专为玩家打造的游戏显卡系列,Ultra全系都保持了Hip-Hop艺术视觉,大面积的鳍片、豪华热管、环形扇叶、霓虹灯带、涂鸦的金属背板等设计,能为玩家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创造安静舒适的游戏体验。更难能可贵的是,Ultra系列在提供现在与未来性能需求的同时,还兼具不错的性价比,是非常值得入手的“长期伙伴”。

来源:极评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