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80后夫妻:非洲打拼16年,只会赚钱不敢花,想要回国却很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01:30 1

摘要:一百多万的房贷,老家的别墅,两个孩子的未来,和一颗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你说,一个80后平头夫妻,丢下熟悉的福建菜和亲戚街坊,揣着家人资助的几万元,飘到非洲去折腾,是图那点钱,还是图点别的什么?讲道理,谁不想在自己会说话的地方安安稳稳过日子呢?可是——有人偏就

一百多万的房贷,老家的别墅,两个孩子的未来,和一颗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你说,一个80后平头夫妻,丢下熟悉的福建菜和亲戚街坊,揣着家人资助的几万元,飘到非洲去折腾,是图那点钱,还是图点别的什么?讲道理,谁不想在自己会说话的地方安安稳稳过日子呢?可是——有人偏就走了别的路,有人走了这路却不得不走下去。

十五年时间,其实挺经不起细细回味的。徐元燕和她丈夫,最早一脚迈进马拉维的时候,没想那么多,觉得贫穷国家机会大,亲戚们一个个都成了家里的榜样。有谁能料到那些年头从两千块一个月的小职工变成百万身家,还能把儿女送回国内住上小别墅?——说这么解气,但细想总觉得哪儿卡着一口气,毕竟不是所有账都能这样算。

非洲到底怎么吸引了他们呢?说起来,我们中国人出国,脑海里蹦出来的全是美国、日本、高楼和地铁——但徐元燕还就是认准了这马拉维,那个地图上找到都费劲的小地方。其实也不是凭空拍脑袋瞎做决定,是叔叔一句“来吧,咱们一起去”,之后全家一合计,还是觉得能闯点名堂。

徐元燕丈夫先行一步,打了前站。隔了一年,她也带着家里的赞助款到异国他乡,心里揣着理想,头脑却按着算盘——毕竟靠着两千块工资在老家盖房子开车是不敢想的,眼看身边谁谁谁一去非洲回来变了样,谁还坐得住?人跟风,也不是一天的事。

落地马拉维,俩人眯着眼挑了个号称“最安全”的地方——首都利隆圭,盘下一间小服装店。不是豪赌,那点钱其实真不经花;头两年,勤俭持家,攒下来算算每年有个五到十万,还别说,在这边算是一等一的“发财户”。但人在外漂着,有几家聚会能解乡愁?心里那杆秤总是打着更大的算盘——要是能像亲戚那样,一年赚上十倍,就“值了”。

这点“野心”家里都看在眼里,公公婆婆又掏出三万块,让他们再开一家——这回是生活超市,一百平,吹吹角,门口都能停两辆小摩的。两人一条心,忙到黑灯瞎火才敢关门,谁还顾得上休闲娱乐?每天不是调货就是算账,夜里才想起来吃饭。憧憬着生意一路飙红,缩一缩,也想快点让家里孩子过上体面日子。

结果还是一个老天不开眼。那年是消费旺季,他们的超市好不容易刚把门面做起来,隔壁起了火,一场灾难“呼啦一下”就把库存和设备烧成灰——消防员泼了几车水后,顶多是看热闹。那晚,徐元燕和丈夫站在马路边,没眼泪也没力气骂,就是木头站着看自家店铺成黑炭。

日子不能靠一场灾难定生死,擦干净脸,夫妻俩又开始找新店铺。语言不通,手里剩的现金也不多;两人大半个月用蹩脚英语加手势,半推半磨,硬是又跑了半年,才找到个合适的地址。能活下来的终究不是等天降馅饼的,日常累死累活那段日子谁经历过都不会忘。后来,经验越攒越多,开店也不那么发愁,十几年下来,前后十五家店,最忙的时候,连休息都是奢侈事。

但钱说来说去也不经花。不是因为他们爱乱花——老话说外面机会大,可事也多。小偷钻店顶偷货,这边报警只有一纸无能为力的报案,亏万把块说白了只能自认命苦。更要命的是自己人偷,员工合伙,把两万块“瓜分”走,徐元燕和丈夫明知道是谁,可没证据、也不敢拼命,只能吃个哑巴亏。你说,这种隐忍谁教得会?

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年,老人家在国内突然查出重病,花光积攒的存款,全家愁到睡不着觉。等风头过了,清点家底,名下只有莆田的小别墅和几千块现金,档案上写不出多少荣华富贵。偏偏这会儿马拉维经济也不景气,服装生意直线下滑,两口子扛不住,关掉了所有店铺。

这样的境地,换了谁都该迷茫一阵。徐元燕和丈夫不是傻子,把十几年辛苦攒下的人脉和经验就这么丢了,也心有不甘。身后是真正需要养的娃,老人的病需要钱,手头又没啥新的门路,生活压力像天空压下来。可人要往前走,她突然想起来国内那会儿手机刚普及,非洲新潮玩意还没发力——能不能试试二手手机买卖?

接下来就是胆大心细那一面。俩人把所有现金都砸进新项目,又去亲戚家“再厚脸皮”借了几千块,总算把生意做起来。一波红利,轻松挣到几十万,日子终于有了曙光——要说小人物的命,有时候真就看一念之间。

到了2019年,徐元燕觉得二手手机也没啥盼头了,赶紧抽身换回了老本行,超市重新开张。这次不光站稳脚跟,还把原来的服装生意彻底关了,又开了第二家超市,大招在后头——两百平米,战略眼光再一次露出来。

至于为啥不回国?说到底都是钱牵着走。夫妻俩在福建老家贷款买房,首付一百多万,月供快一万四,非洲存款全砸进去都不够填坑。更别提光回国就得“转型重头玩”,没客户没经验,儿女在国内上学,老人等着赡养——不是说钱逼死人,而是没钱的事情一件件,回国只会变成“还债工”。

别说徐元燕心不软。她也不是没试过回国照顾孩子,那年带着女儿回来,过上人人艳羡的团聚日子。但丈夫在非洲一个人挺着,根本没什么娱乐消遣,每天累得要命,还得强撑着守住生意。时间长了,人像被掏空一样瘦下来——日子不是谁能和谁说就能过得好。徐元燕想想,终究还是决定回非洲,和丈夫一道干事业,也算照顾到另一半。

科技发达了,这些年网线连着家乡,让他们的思念不至于变成绝望。自媒体风口起来,徐元燕又折腾起当主播,把在非洲的日常发上网,希望有一天能靠新路子翻身,真把全家人都接回来——谁不想一家团聚呢?

写到这儿,故事还没完。我甚至想,要是换我,会不会也做出一样选择?想挣钱没错,但要分离、漂泊、辛苦掏心才有的生活,到底值不值得?也许有一天,徐元燕真能如愿,把全家带回国内、房贷还完、孩子升学,老公不再独守异乡。可在此之前,风雨还在路上,孤独不止一条线。谁愿意一辈子漂在异国他乡呢?但生活就是这样,变数多得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