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弘扬特色文化,“农+”书屋共建、“农+”特色文化、“农+”文旅融合、“农+”乡村振兴的多元共建创新模式遍地开花,一个个家门口的“精神粮仓”、乡村的“文化地标”正以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的时代笔触,画出丰富农家书屋服务、充
热土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行走其中,书香四溢,遍布三湘四水的农家书屋,已然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现实注脚。
近年来,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弘扬特色文化,“农+”书屋共建、“农+”特色文化、“农+”文旅融合、“农+”乡村振兴的多元共建创新模式遍地开花,一个个家门口的“精神粮仓”、乡村的“文化地标”正以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的时代笔触,画出丰富农家书屋服务、充盈群众精神内涵的“最大同心圆”。
刘慈欣清溪书屋(刘慈欣清溪书屋供图)
2023年下半年,湖南启动了全省百家特色农家书屋项目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湖湘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农家书屋。如今,一间间农家书屋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会客厅、地方文化的展示厅、移风易俗的宣传厅。
“农+”融合 在田野上激活书屋的无限可能
2024年11月12日,2024湖南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示范活动在世界稻作文明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怀化安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特色农家书屋的乡村阅读推广人、管理员、读者代表,围绕文化IP、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主题进行分享。
“多个平台建在一起、用在一起,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在活动现场,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党总支书记郭忠培颇为自豪地介绍道,兔湖垸村农家书屋与县文化馆分馆、县图书馆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县禁毒协会会员之家、省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留守儿童之家、同心书屋等平台共享资源,既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又成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
共建共享,突出特色,让农家书屋在湖南迸发出别样的光芒。
江华县如意村农家书屋(江华县如意村农家书屋供图)
无独有偶,在瑶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如意村,建设于2019年的农家书屋成为乡风文明的“加油站”,村民们闲暇时读书看报,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如意村持续推动农家书屋的提质增效,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共建,让阅读活动真正惠及群众。而通过定期开展暑期阅读活动、举办“农民读书节”等活动,如意村农家书屋也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群众的文化充电站、游客的休闲新地标。
可以说,从单一阅读功能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蝶变,农家书屋不仅回应了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更映射了不断延伸的服务模式和持续丰盈的精神内涵。
“农+”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精神之源
泱泱中华文明史,乡村在其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步入新时代,广袤的乡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多元共融的文化特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024年12月17日晚,在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书屋内书声琅琅,一场“全民阅读韶山红”的线下读书活动吸引了无数书友以及前来韶山研学的学生参与其中。
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韶山,“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书屋持续开展了“红色传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通过“课堂+基地”的特色教育模式服务于来自全省各地开展研学的中小学生。可以说,这里不仅是韶山村农家书屋的一部分,更是韶山学校思政教育营地的红色书屋,琳琅满目的红色书籍凝聚了这座湖南“最美农家书屋”的文化底色。
如今,以文化共融为书屋添色,正成为农家书屋建设的新趋势。
在“字圣”黄自元的故乡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这里家家户户都挂着书法门联。
沙田溪村农家书屋(沙田溪村农家书屋供图)
近年来,沙田溪村通过实施“文化+”乡村建设,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底蕴,以沙田溪村公共文化中心为灵魂的文化地标是当地推动文化创新、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坐落其中,并与乡村博物馆结合的黄自元书屋,融合了沙田溪村独特的书卷气息和艺术氛围,成为弘扬黄自元书法文化的一道窗口。
从凝聚了陶澍文化与黑茶文化的安化县小淹镇陶澍农家书屋,到传承当地耕读文化深厚底蕴的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农家书屋,再到位于有“千年古村”“状元村”“江南第一村”美誉的永州宁远下灌村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为村民所建、因文化而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滔滔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间农家书屋,就是一座“精神粮仓”,时至今日也成为了传播文化的窗口、文化振兴的载体。
“农+”文旅,汇聚书卷气与烟火气交融的时代之风
深冬时节,岁末严寒。在“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的沙洲农家书屋却热闹依旧,村民、游客往来络绎。
因为紧邻“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的地理位置优势,融合本土红色资源和传统乡风文化打造的沙洲农家书屋成为了深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
“红气”吸引了“人气”,更汇聚了“财气”。沙洲农家书屋的实践,是对“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殷切回响,更是在新时代以文旅共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早在2008年,一阵“文化+旅游”的春风便吹向了益阳谢林港镇清溪村。这座因《山乡巨变》而蝶变的村庄提出,要发展文旅产业,对外着重展示作家作品、田园民俗与现代文旅相融的乡村特色。
人民出版社清溪书屋(人民出版社清溪书屋供图)
春风如何“化雨”?2018年,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工程,以周立波故居为原点向外延伸,营造“文学村庄”的美丽景观,21座各具特色的清溪书屋散落街巷,以一个个沉浸式阅读空间“喂养”村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游客。
清溪村第一家清溪书屋“立波书屋”的主理人卜雪斌,一边经营书屋,一边卖擂茶,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上千碗擂茶。他常笑着说:“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一不小心我就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书卷气与烟火气的交融,升腾出深受当代人推崇的旅游新模式,也汇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势能。
“农+”社会,凝聚多方力量焕发乡村新气象
一个个农家书屋,点亮了乡村的微光,也让脚踩泥土的乡村孩子长出了瞭望世界的眼睛。
2017年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在湖南、贵州和新疆等地陆续捐建了24所“素兰书屋”。
沩山素兰书屋(沩山素兰书屋供图)
作为素兰书屋的所在学校,宁乡市沩山乡九年制学校因地制宜地在各班设立了“晨诵、午读、晚省”的一日三读制度,并开展“走进素兰书屋,聆听笨狼故事”的师生共读活动等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增长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因为阅读,大山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大方。”来自该校的唐玲说道。
事实上,文化名人的踊跃参与早已成为了湖南农家书屋的一大特色。
2024年7月,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漫画周刊》特邀主编谢乐军在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卫生小区筹建的谢璞儿童文学书屋正式投入运营,这间以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璞命名的书屋,正成为乡村孩子了解全国及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的窗口。
以此为序曲,当地紧接着在高沙镇长裕社区和高沙镇中学建起了两家谢璞儿童文学书屋。秋高气爽的10月,是丰收的季节,一枚“文学的果实”也瓜熟蒂落——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正式落户洞口县,文学之根深植于雪峰山区。
而在长沙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唐樱的家乡东安县大庙口镇,一座集图书馆、美术馆、民宿功能于一体的“樱芝轩”书屋,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个文化名人就是一面文化旗帜,在乡村引领起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新风尚。
“如今,我们的农家书屋焕然一新。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探索世界的新奇与乐趣……”12月初的湖南,气温逐渐转凉,一封来自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的感谢信寄到了湖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如同寒冬中的一股暖流涌上人心。
省民政厅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共建,提供装饰装修和设施配备等服务。一批崭新的书架、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投入使用,帮助农家书屋顺利投入使用。目前,全省共有28家社会组织参与共建近40家农家书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湖南农家书屋不仅是为民而建、因民而兴的阅读平台,更是充分调动社会各领域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的“大舞台”。
“农+”数字,线上线下联动点亮乡村的阅读之灯
在万物互联的当今时代,资源因为共享而激发出更高的经济效能以及更多的价值体现。
早在2022年5月,湖南数字农家书屋就在“云端”上线。从田野到“云端”的转变,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阅读体验,提升了书屋的管理效能,更开创了移动化、智能化、可持续的农家书屋“新平台”。而于2024年10月9日全新上线的湖南数字农家书屋2.0版,不仅充分运用AR、VR等技术及大数据算法,更探索推进“百姓点单”模式,回应了群众日益丰富多元的阅读需求。
湖南数字农家书屋2.0版上线仪式 李长宏/摄
如今,湖南正借助一系列创新项目赋能特色农家书屋数字化,从构建线上阅读生态、升级线下阅读空间、做强特色阅读活动等方面,保障全省农家书屋线上线下建设的融合性、系统性、连贯性,用“数字+文化”的有机融合改变乡村。
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在浩浩汤汤的文化长河中,“耕读”二字熠熠生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读书放置于不亚于农事生产的重要位置。而农家书屋作为“耕读文化”在新时代的呈现载体,自诞生起便以阅读持续凝聚乡风文明新风尚,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供电”。
乡村全面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湖南“农+”书屋的创新实践为提升乡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
在湖南,农家书屋融入全民阅读的浪潮,田野间飘扬着阵阵书香;农家书屋与文明实践的结合,既“学知识”又“树新风”;在农家书屋开展特色活动,让村民们愿意看、喜欢来、有收获……遍布全省的农家书屋是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重要抓手。
行走在潇湘大地广袤的土壤上,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徐徐展开,而农家书屋正成为一座座照亮乡风文明的“灯塔”。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