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白露,无论多忙,提醒记得:1不露、2不添、3要开、4要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0:49 1

摘要:北京时辰已至,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我们迎来白露,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言“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此时暑气退散,清凉渐生,天地间已有秋意浓厚。

北京时辰已至,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我们迎来白露,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言“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此时暑气退散,清凉渐生,天地间已有秋意浓厚。

白露时节,太阳运行至黄经165度,昼夜温差渐渐拉大。古籍中说“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正道出寒气南下,白昼尚暖而早晚生凉的景象。民谚有言:“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气候的变化映照自然的节律,鸿雁南飞,燕子归去,群鸟储食,这便是白露三候的写照。秋属金,金色为白,故以白点明秋露之色,寓意四时轮转,冷暖更替。

习俗间也自有趣味。人们在白露节气多以祭祀、饮米酒、品白露茶为雅事,或尝一口番薯以慰秋凉。衣食起居皆随天时,正应了古话:“时节不虚度,冷暖皆有序。”

白露一到,暑气渐退,天地间的凉意渐浓。白日阳光依旧炽烈,可一到傍晚气温便迅速下降,昼夜温差愈发明显。正如古人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早晚间添上的那份清冷,正是秋天来临的信号。

进入白露,中午或许仍有热意,但夜里已显清爽。民间常言“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形象道出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气候在这一刻完成转折,秋凉自此稳步而来。

白露过后昼夜温差拉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白日阳光下能量充足,作物制造养分;夜晚凉爽时,这些养分得以积累,所以成熟速度更快。而在这一节气里,宜晴不宜雨,利于秋收作物的生长、收割与晾晒。正如农谚说: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启。

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

从这些农谚中可以看出,白露时节若遇晴天,自然是大好消息。进入这一节气,农人开始忙碌,不仅要抓紧秋收,还要着手秋种,为小麦播下新苗。对菜农来说,这个时候正是栽种大葱的好时机。

一候鸿雁来:白露一到,凉风渐起,大雁便成群结队向南飞去。古人道“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形象描绘了候鸟随气候而动的景象。

二候玄鸟归:燕子也在这一时节开始归去。人们称之为玄鸟,它们会寻找温暖湿润、食物充足的地方停留,展现出顺应时节的智慧。

三候群鸟养羞:留在北方的鸟儿,则开始忙着储存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做好准备。这正印证了古语“未雨绸缪”,自然的节律早已提醒人们懂得未雨先防。

明日白露,无论闲忙,都要记得:1不露、2不添、3要开、4要吃,切勿犯忌,也要叮嘱家人!一起来看看古人的话,是否值得借鉴!

白露一至,意味着孟秋收尾、仲秋登场。古人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正是提醒人在季节更替时,衣衫与作息都该随之调整。

昼夜温差渐大,白日依旧温和,夜里却已有寒意。古书里提到“露凝而白”,道出了夜间水汽凝结成露的景象,这也是凉意渐浓的自然信号。

不少人夜间入睡仍习惯不盖被褥,肚腹暴露,清凉之气最易趁虚而入。民间说“夜凉添被早”,其实就是要人顺应气候,护住要害。

白露节气过后,早晚清凉渐深,规律作息、注意夜间保暖,便能在秋风渐起的日子里安然度过。这份节气的智慧,古人早已留下提醒。

俗话说“白露白露,长衣长裤”,提醒人在节气更替时要添衣御凉。诗句有云:“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描绘的正是秋风渐紧、衣衫渐厚的场景。

可白露并不意味着马上披上厚衣。民间常讲“春捂秋冻”,与“白露身不露”并不矛盾。意思是要懂得把握火候,过早裹紧反倒不合时宜。

白露过后,白天依旧温和,夜晚凉风渐盛。衣着之道在于“薄衣御寒”,清晨与傍晚添一件外套,中午则可轻松解下。

这样的穿衣方式,既顺应早晚温差的变化,又避免了骤然换季带来的不适。古人说“衣随时变”,无非提醒我们在秋色渐浓时把握好分寸。

白露时节,夏风渐退,冷气南下。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北半球日照缩短,温度下降加快。有人习惯紧闭门窗防凉,却忽略了空气不畅带来的隐忧。

古语有言“秋高气爽”,秋天的清风正是天地之间的流转。开窗通风,能让室内外气息互换,空气清新,人也更觉舒适自在。

秋季干燥,若门窗久闭,闷气易生。适当开窗,既能调节湿度,也能驱散沉闷。正如人常说的“气通则和”,空气流转才有生活的清朗。

白露已至,昼夜渐凉。顺应节令,学会在早晚适时开窗,让一缕秋风拂进屋内,这份清爽与节气同在,才算把握住秋天的韵味。

吃龙眼

在南方有句老话:“白露必吃龙眼。”这一天正逢果实丰盈,龙眼个大味甜,人们常在此时采食,以应季而食,顺应节令的馈赠。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渐显,秋风渐凉。适量吃些龙眼,不仅满足口腹之欲,也承载了民间对丰收与安宁的期盼。古人言“时食有序”,正是顺天而行的智慧。

中老年人常在夜里感到清醒难眠,民间就有用龙眼煮水的习惯。人们说“果熟自然香”,这杯清甜的龙眼汤水,寄托了对安稳入眠的向往。

节气更替,饮食有道。白露一颗龙眼,不只是果实的滋味,更是岁月与时令交织的印记,让人感受到秋日的恬静与厚实。

白露时节,南方常有“白露吃番薯”的说法。红薯质地甘甜,营养丰厚,被人称作顺应秋令的好食材。

古籍中有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老一辈人也说,白露这天尝一口番薯,可以缓解秋日里常见的不适,既是食物,也是节气里的智慧。

红薯在田间随秋风渐熟,入口绵软香甜。民间常道“时到而食”,吃的不是奢华,而是一份顺应自然的朴实。

在这个收获的节令里,白露与红薯的相遇,不仅带来口腹之欢,更让人感受到秋天特有的踏实与满足。

总结:明日白露,无论忙闲,都得记得:1不露、2不添、3要开、4要吃。切莫大意,别触忌讳,也要提醒家人牢记在心。

来源:乡村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