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时,妈妈们都忍不住问一句:“食堂的饭好吃吗?能吃饱吗?千万别挑食。”相信这样的场景会时常出现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对妈妈来说,孩子在学校的一日三餐,远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心头最柔软的牵挂。就怕孩子吃不好、吃不饱,影响学习状态,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即
本报记者 高伟
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时,妈妈们都忍不住问一句:“食堂的饭好吃吗?能吃饱吗?千万别挑食。”相信这样的场景会时常出现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对妈妈来说,孩子在学校的一日三餐,远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心头最柔软的牵挂。就怕孩子吃不好、吃不饱,影响学习状态,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即便学校有陪餐制、开放日,家长仍心存疑虑——家长不能时时亲眼所见,总归心里不踏实。
为了彻底打消家长的顾虑,鸡西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妈妈食堂”建设,联合教育部门、学校及学生家长四方联动,全力构建校园食堂“妈妈”模式,向全校学生家长招募食堂工作人员,擅长做美食、陪读等的家长都有机会到食堂工作,岗位包括厨师、杂工、面案、保洁等等。
目前,黑龙江省鸡西市已有135名学生家长成为食堂工作人员,全市41所中小学校食堂推行“妈妈食堂”模式,综合覆盖率超过50%。这些“妈妈们”既是校园食品安全员,也是全过程监督员,又是学生需求的协调员,推动着学校食堂服务持续优化。
坚守底线,强化指导实现食品安全的“多重保险”
“咱们食堂门口就贴着所有食材的来源清单。”“每天买来的菜啊肉啊,都由食品快检室第一时间做检测,结果立马传到‘食安之城’那个小程序上,我们家长拿起手机随时都能查得到。”“市场监管局在每个岗位都贴着‘关键点控制卡’,提醒我们每一步该怎么规范操作,这可真是把工作做到家了。”“妈妈们”说道。
鸡西市场监管部门为学校和家长从业人员提供食品安全专项培训,同时还在晨检、食材储存、加工操作、食品留样、餐用具洗消等环节贴心地设计张贴了“关键点控制卡”,指导“妈妈们”掌握食材采购、人员健康、加工操作、餐用具洗消、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帮助她们在操作规范上互相提醒、相互监督,保证“编外督查员”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加工操作过程中的隐患问题。鸡西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市监管家”通过日常监管、食品抽检以及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全覆盖食品快检实验室建设、食材信息公示、食品智能留样、食责险投保等创新举措,形成多重保障,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立体。
家校协同,对向发力形成服务反馈的“良性循环”
“我挑菜时连叶子边缘的虫眼都要看看,不新鲜的菜坚决不能进孩子碗里!”“上周我们反映孩子们爱吃西红柿炒蛋,这周菜单就调整了,连饭软硬度都变合适了”——“妈妈们”的话里满是对孩子的用心。
学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根据家长能力与意愿合理安排岗位,严格进行岗前食品安全培训,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妈妈们”的加入有力补充了食堂人力,且因其特殊的身份属性,工作配合度更高、责任心更强。“妈妈食堂”的核心,在于以“妈妈视角”为领航,构建了“全链管控、共治共享”的校园食品安全新体系。这些“妈妈们”一上岗,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干净卫生;还会凑在一起讨论孩子们的饮食习惯,比如营养搭配、口味偏好,学校及时了解需求并动态调整,这些林林总总的细节,最终都变成了食堂改进的“精准指南”。
责任压实,情感融入成就校园餐食的“温暖加倍”
“以前辞职在家就怕孩子吃不好,现在能在食堂亲手给孩子做饭,看他端着饭盒说‘妈妈做的菜真香’,再累也值了!”“能按月领工资,孩子放学我也下班了,接送孩子也不耽误!”——“妈妈们”的话语中充满着对“妈妈食堂”模式的认可。
很多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在外面吃饭,不得不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虽说辛苦一些,经济压力也大,但至少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食堂”模式,让家长有机会到食堂工作,亲手给孩子做饭,还能领一份工资,时间上也能保证对孩子的陪伴。家长深度参与学校食堂经营,有效打破了传统食堂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显著提升“校园餐”专项整治成效,实现了鸡西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零投诉”“零事故”。
正值秋季开学之际,鸡西市将持续扩大“妈妈食堂”模式覆盖面,打造高品质校园食堂新样板,让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既有“制度硬度”护航,更以“服务温度”暖心。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