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他救下25万中国人,其孙子因疫情向中国求救,我国什么态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7:00 1

摘要:1937年,拉贝在中国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救助25万中国人的性命。

文|知微

编辑|先锋谷

1937年,拉贝在中国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救助25万中国人的性命。

而83年后,当他的孙子遭遇困境向中国求助,中国会是什么态度?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

世界各国都陷入了抗疫的艰难战斗中。

而德国也深陷疫情泥潭。

突然有一天,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来。

电话那头是一位语气焦急的男士。

他自称是德国医生,但德国当时的医疗资源紧张。

轻症患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所以急需疫情相关物资。

身为医生,他奋战在抗疫一线,却因物资匮乏而忧心忡忡。

怀着一丝希望,他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出求助信。

这位求助者不是别人,正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听到“拉贝”的名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立刻反应过来。

要知道“拉贝”在中国人民心中,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那么简单。

深知拉贝家族与中国的特殊情谊,大使馆第一时间将此事汇报国内。

外交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立马联系上托马斯·拉贝,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和需求。

医疗专家、物资调配专家、翻译人员,迅速集结成精干队伍。

带着祖国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一批急需的医疗物资,火速驰援德国海德堡。

口罩、药物、防护服,还有疫苗,被迅速送到拉贝孙子和当地居民手中。

来自中国的及时帮助,对于正经历疫情煎熬的拉贝后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有医药企业得知求助者是拉贝的孙子。

而且是为了抗疫救人。

甚至毅然决定免费赠送抗疫药品。

多方协调下,药品跨越山海,迅速抵达。

随后,中国驻德大使馆又专程驱车700公里。

将药品送到了托马斯・拉贝的手上。

托马斯·拉贝激动地表示感谢。

但对于中国而言,只是举手之劳,更是知恩图报。

中国对拉贝的帮助,更像是回馈。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感谢和铭记。

而这背后的故事,还得从他的爷爷约翰·拉贝说起。

时间倒回到20世纪初。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战火很快蔓延到古都南京。

那一年寒冬,日军攻入南京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命如草芥,整个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

就在这黑暗时刻,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当时的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的代表。

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一位纳粹党员。

也就是说,他本身的处境就比较尴尬。

虽然身处险境,拉贝并没有像其他外国人匆匆撤离。

目睹惨状的他毅然选择留在南京。

用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尽力保护无辜的中国百姓。

拉贝联合国际友人划定安全区,四处奔走,筹集粮食和药品。

他们尽最大努力为难民提供庇护。

为了让安全区更具威慑力,拉贝甚至冒险挂起纳粹旗帜。

利用日德之间的同盟关系,震慑日军的暴行。

拉贝的家,也成为难民的避难所。

院子里、地下室里,挤满了老弱妇孺。

他冒着生命危险和日军交涉。

强行阻止日军闯入安全区抓人、伤人。

其实早在1917年,拉贝就曾在北京收留过大批难民。

当时张勋重新恢复帝制,北京发生枪战,混乱不堪。

而拉贝不顾“身份”,拼尽全力保护中国百姓。

20年前他是如此,20年后他的善良和原则也不曾改变。

据统计,拉贝的家容纳难民甚至超过600人,而且无人伤亡。

他负责的3.85平方公里安全区内,共庇护大约25万中国难民。

拉贝用善举,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人性的明灯。

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更是被南京人民尊称为“活菩萨”。

拉贝还用日记,真实记录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也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拉贝日记》。

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残忍。

成为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1938年,拉贝被总公司召回德国。

回去后,他曾举办5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会。

还寄给希特勒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

但他却被纳粹党卫军搜走日记和照片,并带走审讯。

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

而拉贝因纳粹党员身份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第二年,中国提供担保信件和证据。

拉贝被宣布为非纳粹分子,终于被释放。

8年前,拉贝竭尽全力帮助中国人。

8年后,中国不遗余力回报对方。

但拉贝刚被释放一个月。

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希望拉贝出庭作证。

但得到的,只有也只能是拉贝的拒绝。

德国战败后,拉贝的生活陷入困顿,甚至一度靠乞讨为生。

但南京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位恩人。

得知拉贝的遭遇后,南京市民自发组织起来。

捐款捐物,跨越重洋寄往德国,帮助拉贝一家渡过难关。

中国政府也向拉贝伸出援手,为他提供生活资助,让他得以安度晚年。

这份来自中国的温暖,让拉贝感动不已。

从1948年6月到1949年4月,拉贝每月都能收到食品包裹。

1950年,拉贝去世。

47年后,他的外孙女把拉贝的墓碑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而南京还设有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也就是拉贝故居所在地。

如今,拉贝先生已经去世75年。

但在南京,人们从未忘记他。

每年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都有许多市民自发来到拉贝的墓前献花。

拉贝的故事,也早已成为南京这座城市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拉贝的孙子在疫情中得到中国的及时援助,正是这份跨越时空的感恩之心的延续。

这不仅仅是对拉贝家族的报答,更是中国人民重情重义,有恩必报的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这份情谊,跨越国界、温暖人心,连接着中德两国人民的心。

结语

拉贝的故事,就像一根线。

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串到一起。

而这根线,就是人心底最珍贵的善良和正义。

中国人民的感恩之心,热情好客,也在这一个个故事中得到生动展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人民更应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

让和平真的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彼此的朋友。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