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创:杨槐,来源,印象本溪。作者简介,杨槐,网名关外溏,本溪湖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原创:杨槐,来源,印象本溪。作者简介,杨槐,网名关外溏,本溪湖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顾琅与本溪湖煤铁公司
他是鲁迅先生留学日本的同学,著名《中国矿产志》和《中国矿产全图》的第一作者,商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采炭部部长兼制铁部部长,《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的原创人,一个曾“被低估的中国地质学先驱”。
顾琅
与鲁迅先生在地矿学术上的交集
顾琅(1879—1939),原名芮体乾,字石臣,号硕臣,留学日本时改名顾琅,江苏南京人。
1898年秋,顾琅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受当时戊戌变法影响,在这个中国近代唯一培养地质地矿人才的专门班级,他与同学——青年鲁迅等同窗学习采矿,立志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青年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时易名为周树人,鲁迅则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
在江南水师学堂,因厌恶那里的乌烟瘴气和官僚习气,鲁迅改考入矿路学堂,于1899年初开学之际与顾琅相识,成为同班学友。
洋务派官僚开办的矿路学堂所设功课,以矿为主,造铁路为辅,期限三年毕业。
据鲁迅回忆,他们前半期差不多是补习中学功课,算学、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应有尽有。另外,设有日语和德语,鲁迅选学的是德语。还有一门学问使他特别受益,就是地学,用的教科书为英国赖耶尔的《地质学纲要》译本,“很得要领”。
顾琅与鲁迅在矿路学堂的三年时间,同住一室,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矿务学等知识,包括《矿学》《地质学》《测算学》和《测图学》,并接触了如严复译述的《天演论》等进步书刊。1901年12月,两人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翌年3月,江南督练公所选择学生到外国留学,顾琅和鲁迅等6名优秀生,由总办俞明震批准以官费生身份派赴日本深造。
1902年4月,顾琅、鲁迅同进东京弘文学院,开始接受中国留学生迈入日本高等专科学校前的补习教育。
在弘文,除学习日语外,他们还接触了一些理科课程。
二人发觉中国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却没有国人自己著述的书籍。从1903年起,他们基于共同的爱国热情、掌握的语言能力和学到的矿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合作纂写一部填补空白的著述——《中国矿产志》。
为完成这部力作,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密切配合,查找有关中国矿产与地质分布情况的日文、英文、德文资料,很快就写出了作为后来《中国矿产志》缩本的学术文章《中国地质略论》。
1903年10月,鲁迅以“索子”的化名,将《中国地质略论》发表在留日中国学生创办同乡性质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
《中国地质略论》共分六个部分。第五部分“世界第一石炭国”披露:
“今据日本之地质调查者所报告,石炭田之大小位置,图示于左。”
图示一共有“四十三处”,而首先展现的就是“满洲七处”,其中辽东四处赫然为:“芜河水、赛马集、太子河沿岸(上流)、本溪湖”。
本溪湖被作者“索子”明确地标示出来,还画出了交通路线图。满洲辽东本溪湖以富藏煤矿和成为沙俄势力范围的幸与不幸,成为顾琅和鲁迅脑海挥之不去的记忆。
有学者认为,《中国地质略论》的作者就是鲁迅一人,与顾琅并没有关系,因为“索子”是鲁迅的化名。这篇略论以文言文写成,对照鲁迅同期文章,就气脉而言鲁迅的痕迹颇多。
也有学者指出,顾琅和鲁迅同是《中国地质略论》的撰稿人,而且顾琅应为第一作者,鲁迅撰写了一部分,主要由他对全文作了润色。理由主要为:
一是作品仅署一个化名、实际上是合作,这在当时并不鲜见,且是一种风尚,似无不妥;二是索子即为化名不见得就是单指鲁迅先生本尊;三是顾琅和鲁迅的同学周瓞民回忆在弘文目睹了两人合作(其中一部分为顾琅所写);四是《中国地质略论》相当于《中国矿产志》缩本,后者的第一撰稿人是顾琅。
1904年4月,弘文学院毕业的顾琅和鲁迅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求学之路。
顾琅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深造,受到了系统的地质学专业训练,生长为著名中国地质学的先驱。鲁迅则改行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不久弃医从文进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的文化巨将。
这期间,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由顾琅、周树人合著的《中国矿产志》于1905年编就,1906年4月首次印刷出版,同年5月由南京启新书局、上海普及书局和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发行。也是在1906年,二人又编绘了《中国矿产全图》,由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
《中国矿产志》和《中国矿产全图》深受读者欢迎,产生影响甚大,在8个月内连续出版再版了3次。清政府批准《中国矿产志》为“国民必读”之书,广大读者将其赞誉为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部矿产志书。
该书详尽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初版和再版后的志书,还附有《中国地相图》《中国矿产全图》《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和《地质时代一览表》。在《中国地相图》《中国矿产全图》中,分别标明奉天省本溪湖具体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将本溪湖划入煤铁矿产地。
在学界,因鲁迅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致顾琅与鲁迅合著的《中国矿产志》《中国矿产全图》作者之位置长期被颠倒。
也就是说,本来第一作者是江宁顾琅,第二作者是会稽周树人。成书期间,顾琅已在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学习地质,鲁迅则弃医从文将学籍挂在了“东京独逸语学校”。
鲁迅为《中国矿产全图》所拟广告,强调来自于日本涉密的《中国煤田全图》文献,以及日本地质调查所的报告。获取这些珍贵资料,惟当时正在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学习的顾琅最有条件。
由此推测,应该是在东京帝国大学老师神保博士那里,顾琅发现了日本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掌握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急转借摹绘,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而且“图中并附世界各国地质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
所以,詹徐昊、詹庚申提出“顾琅对这两部成果的专业贡献是首要的”,呼吁正视顾琅为第一作者的排序,还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恢复顾琅作为中国早期地质学人、地质学先驱的历史地位”。
本溪湖一号高炉暨一铁厂的奠基者
顾琅先后在日本游学八年,于1908年学成归国,考取进士。1909年授翰林院庶吉士(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短期职位,由中进士的人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同时参与了中国地学会的创建。
眼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危机深重,社会动荡不安,为抵御外国商品的冲击,扭转本国工业的落后,顾琅首先接受了著名实业家、天津高等工业学堂周学熙校长的特别邀请,毅然出任该校教务长,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中国现代工业教育事业,历时五载,声名日著。
1912年1月,“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改为“商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急需熟悉矿业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顾琅以自己在矿产界的声望和八年留日经历,受到本溪湖煤铁公司中日双方总办巢凤岗和岛岗亮太郎的赏识,出任了公司采炭部部长兼制铁部部长。
担任这样重要的职位,使得顾琅“由理想而进入实验”,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圆了他萦绕心中多年的实业救国之梦。
顾琅的专业就是采炭,当采炭部长自然没有问题。虽然专业不在制铁,但是制铁与采炭密切相关。而且现代化的炼铁既需要专业性的技术,更需要世界性的视野。
本溪湖煤铁公司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修建炼铁高炉所面临的设备选择与地点选择两大要务。
放眼世界,20世纪初冶金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是英国与德国。
留洋八年的顾琅将目光瞄准了英德,本溪湖第一座高炉的炉体设备从英国皮亚逊诺尔斯工厂引进,装料卷扬机、锅炉、鼓风机和发动机等从德国伯力希、伯尔兹与AEG三家公司购入。
顾琅提出设备来自英德,工程设计由德国负责,技术指导请日本八幡制铁所技术监督和炼铁部长把舵。至于制铁工厂的选址地点,则聚焦在煤矿、铁矿、石灰石矿和用水都坐落在“旁边”的本溪湖南山。
这个决策,经中日双方总办及理事会通过终成定局。
据顾琅回忆,“制铁部在本溪煤矿采炭部之东端,兹就第一期创办计划,于民国二年兴工,继续至三年十二月全体告竣”。
事实上,工程是在1913年9月奠基。1914年春天,一座现代化的高炉于万众瞩目中在本溪湖南山山麓修建。由于“八九两月间淫雨不止,入冬以来天气严寒,一般工作诸多困难”,故“直延至年底始完全竣工”。
在此期间,顾琅奔波在庙儿沟铁矿和本溪湖南山两地。特别是入冬后,他“于冰天雪地严风凛冽中驱走引导,口讲指画盖能本其所学而微诸事实”。
《本溪市志》这样记载新建一号高炉的雄姿:
“高炉炉体高于地面83.3米,炉顶有瓦斯放散筒两个,炉底至炉顶高66.7米,高炉设有双层风口,上排风口9个,下排风口9个,两排风口间距1000毫米。放渣口2个,出铁口1个。”
顾琅的《中国十大矿产调查记》另有数据:
“熔矿炉一日能出生铁百三十吨……系英国伦敦Pearson Knowlos厂所制,高于地面八十八呎三吋,炉顶之上尚有瓦斯放散筒两个。炉底至炉顶高六十六呎七吋,炉灶直径九呎九吋,灶高八呎,炉口直径十一呎一吋半。进风口九个,预备进风口九个,放渣口两个,流生铁口一个。”
1915年1月13日,这座高炉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本溪湖领跑中国现代化冶铁神圣使命的开启。
面对本溪制铁厂选址之穿越时空的比较优势,曾任本溪煤铁公司总办、北平市市长的周大文说:
“我国煤铁矿产之丰富,夫人而知之也。然或属煤矿,或为铁矿,求其兼擅煤铁之利而著闻于时者,除汉冶萍而外,要以本矿为首屈一指焉。一南一北,遥相辉应,可谓无独有偶矣。然汉冶萍乃由三地名合组而成。以视本矿之产煤于斯,炼焦于斯,采矿石而镕生铁,无不取给于斯者,是又独得之利也。”
莫永甫在《往事如铁》中评价道,“顾琅是一号高炉,是制铁工厂,也是后来的一铁厂的奠基者”。
顾琅和众多的专家,完成了对本溪湖煤铁公司炼铁高炉设备的选择,并见证了一号高炉在南山山麓的诞生。他的直接贡献,就是奠定了后来本钢一铁厂跻身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的基石,而且使一号高炉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高炉。
有资料显示,仅1949年10月后本溪湖煤铁公司第一炉铁水的流出,使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枪、第一门炮、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等诸多“共和国第一”,都烙上了本溪钢铁的印记。
本钢一铁厂一号与后来的二号高炉,共为国家生产优质生铁2940万吨。
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之本溪湖矿
1914年4月,顾琅为了对中国富饶的矿业深入踏查,以期“比较得失,增益学术经验”,借本溪湖煤铁公司赴汉冶萍和开滦煤矿调研之机,“由海道南下,借轮轨之捷驶”,并“自备资斧”,对苏、皖、鄂、湘、赣、豫、燕、鲁、奉、吉等十个省、大小厂矿二十多处,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周察”。所得结果于“中华民国三年十二月”,在本溪湖煤铁公司著成《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
顾琅发表《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时的照片。
该调查记,“爰择国中著有成效各大矿”之矿床成因、矿石质量、矿层分布、开采历史、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和工程设施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述,还绘有《著者旅行路线及著名煤铁矿分布图》。
在环视中国炼铁工业时,顾琅在《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总论”指出:“我国除湖北之汉阳,奉天之本溪湖已设有制铁厂外,其余无所闻”。
也是在“总论”,当前瞻本溪湖制铁厂的未来愿景时,顾琅满怀深情地预言道:
“今者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鉴于中国将来需用钢铁为数必钜,乃毕力开采庙儿沟之磁铁矿藏,即以本溪湖之半无烟煤炼制钢铁,以为造作重要物品之具。他日第二汉冶萍煤铁厂矿必可重现于东省,而国用可以饶裕,国力亦可以发展矣,吾将拭目以俟之。”
《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的第九篇,专门写的是“本溪湖煤铁公司”。
在阐述本溪出产的煤质时——
顾琅指出:“本溪湖煤之性质与英国加替不煤同,属于古生层,其色漆黑,光泽甚强,富于固定碳素。燃烧之火焰,虽不甚长,终能发生八千卡洛里之强热,灰分颇少,硫磺亦稀,故无损伤锅炉板格之虞,凡轮船火车以及各种工业皆适用。”
顾琅赞誉:本溪湖“该处煤炭之特点,质坚固而緻密,且发热甚强,故为炼焦之良料。日本八幡制铁所常购此煤以炼焦。其性质并外观殆与世界有名之英国加替不煤相同。若用之航远洋能减少消费额,且少煤烟而无危险之虞。”
顾琅强调:“自本溪湖煤制出之焦炭,颇属坚緻,其火力殆与萍乡唐山煤相同。现在日本八幡制铁所用此炼焦,至为佳良”。为此,他还制作了本溪湖焦炭分析成绩表。
1915年,顾琅的《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500页,35.6万字,除总论之外,顾琅用10个篇章分别介绍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六河沟煤矿、临城矿务局、开滦矿务总局、井陉矿务局、泽县中兴煤矿、本溪湖煤铁公司、抚顺煤矿的位置、沿革、交通、生产、经营、机构和职工等状况。还绘有地形图、地质图,对各厂之井坑之建筑、煤层之广狭、机器之设置、出资之比较、章则之规定等进行缕析条分。
《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附图
《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的问世,受到中国民族工业、教育事业先驱张謇,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中国早期矿物学家邝荣光等一批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1916年,在本溪湖煤铁公司工作、生活了五载的顾琅调离山城,后相继出任了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第二区矿务监督,实业部参事和专门委员等职。
1939年,我国地质矿业先驱者顾琅先生逝世,享年60岁。
他不忘初心,从一而终,为中国矿业奋斗一生,也为新生本溪湖煤铁公司的实业创办和声名远播立下汗马功劳。
来源:溪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