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昆明滇缅大道的街头,车来车往间,一块不起眼的石碾静静矗立。它没有华丽的装饰,表面甚至带着岁月磨出的粗糙纹路,却标记着一个沉甸甸的起点——滇缅公路零公里处。
在昆明滇缅大道的街头,车来车往间,一块不起眼的石碾静静矗立。它没有华丽的装饰,表面甚至带着岁月磨出的粗糙纹路,却标记着一个沉甸甸的起点——滇缅公路零公里处。
当主持人牵着孩子的手站在石碾前,孩子的一句“这只是块石头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1937年,抗战烽火蔓延,沿海港口沦陷,中国急需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地处西南的云南,成了“最后的希望”。1938年,20多万云南各族儿女响应号召,自带干粮、工具,奔赴崇山峻岭。没有推土机,就用锄头挖、用手刨;没有压路机,就靠石碾反复碾压;没有防护装备,就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甚至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疾病。
史料记载,9个月里,他们打通了959.4公里的道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可奇迹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代价:平均每1.6公里就有3人伤亡,总工程师谭伯英的日记里写着“全线土石方量足够绕地球赤道三圈”,而这“三圈”的土方,大多是用双手一点点挖出来的。
在眠山公园的浮雕前,孩子又问:“那时候小孩子也要去修路吗?”答案是肯定的。20多万修路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裹着小脚的妇女,也有跟着父母上阵的孩子。他们力气小,就帮着递工具、捡石头;他们年纪小,却懂“修路就是救国家”的道理。
如今,80多年过去,滇缅大道早已不是当年的泥泞山路,成了昆明繁华的街道。可那块石碾还在,眠山公园的浮雕还在,它们默默诉说着:我们今天脚下的安稳,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人用血汗、用生命铺就的。
从“零”公里出发,这条路从来不止是959公里的距离。它是绝境中压不弯的脊梁——哪怕条件再苦,也没一个人说“算了”;它是烽火中不灭的信念——哪怕牺牲再多,也一定要把路修通;它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路标”——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团结”和“坚持”,永远是最有力的答案。
今天,我们带着孩子站在石碾前,不是为了沉溺于苦难,而是为了记得:有些故事,需要代代说;有些精神,需要代代传。当孩子摸着石碾说“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时,我们知道,这条“路”,又有了新的传承者。
如何快速地找到我们
关于我们
来源:918云南交通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