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唐高祖李渊宣称老子李耳为李唐皇室的“圣祖”,自己是道祖太上老君的后裔,为李唐天下赋予了无可辩驳的神圣合法性。道教,也成为了唐朝尊奉的“国教”。
唐朝立国之初,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难题:如何证明自身取代隋朝是天命所归?
为此,唐高祖李渊宣称老子李耳为李唐皇室的“圣祖”,自己是道祖太上老君的后裔,为李唐天下赋予了无可辩驳的神圣合法性。道教,也成为了唐朝尊奉的“国教”。
不过,唐朝诸帝中最能领悟道法精髓的不是有着“道士皇帝”之称的唐玄宗李隆基,而是他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的父亲——大唐第二位太上皇、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第四个嫡子,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李弘、李贤和李显。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李旦永远也坐不上至尊之位。事实上,这也是“三让天下”的他对于帝国最高权力的态度。
不过,世事无常。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四岁的李弘被李治立为太子,但是在悉心培养近二十年后,年纪轻轻的李弘最终却猝然离世。李治又立李贤为太子,天资聪颖、才思敏捷的他遭到武则天猜忌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逼自杀。李治晚年风疾更加严重,朝政大事基本委托于皇后武则天处理,三子李显此时接班成为了新的太子。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李显登基为帝,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是,初登大位的李显急于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夺取大权,他重用外戚韦玄贞,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基本盘。
可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两个哥哥是怎么死的?
雷厉风行的武则天没有给儿子过多机会,即位仅仅50多天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后遭到软禁。
这个时候,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子也就剩李旦了。武则天立李旦为皇帝,自己临朝称制,李旦基本上就是个李唐吉祥物的作用,连上朝都不用。
在李旦六年多的傀儡皇帝生涯中,武则天曾多次试探想要把最高权力还归皇帝,但再傻的人此时也看出来了,自己这位强悍的母亲是根本惹不起的,只能多次推辞不受。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在众人劝进声中登基为帝,改唐为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李旦由皇帝降为皇嗣,迁居东宫,他甚至上书请求把自己的李姓改成武姓,表达对皇帝母亲的绝对忠诚。
作为曾经的皇帝,这样的姿态着实令人叹惋。可是在这个亲情淡漠的皇家,这是李旦保全一家老小性命的必需手段。
在武则天时代的末期,李旦的地位又有了变化。成为女皇的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难。自己把唐朝变成了周朝,如果让儿子当了皇帝,将来势必要恢复李唐江山,那武周王朝岂不是一世而亡?如果立自己武家人为继承人,侄子又怎么会比儿子更亲近呢?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立了儿子,千秋万岁后由儿子及后代们尊奉祭祀;立了侄子,侄子要供奉的也是父系的武家人,没有听说过有侄子去供奉姑姑牌位的。
武则天终究难抵挡封建男权社会的历史规律,她的武周天下势必是传不下去了。在狄仁杰以后世宗庙供奉制度的劝说下,女皇最终确立了原李唐宗室的继承权。
只是要选李显还是李旦又是一个问题。
按宗法继承来讲,李显是哥哥,继承权在前,但没当过多久皇帝的李显早已被废多年,软禁在外地,心理和生理条件都不是最优选择,一向恭顺谨慎的李旦倒是一直在长安。
这个时候,李旦再次顺势表现出自己无心最高权力的姿态,在李显回京后,他上书请求迁出东宫,把继承权让给哥哥李显,并且称病不朝。
神龙政变中,李显再次登上皇位,为了感谢弟弟的谦让,他想让李旦做皇太弟,但李旦坚决不肯接受。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对的选择。李旦拒绝储君之位后,李显立自己的儿子李重俊为太子。
因为李重俊不是李显与韦后所生,他也成为了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擅权道路上的绊脚石。
景隆元年(公元707年),李重俊不堪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武三思欺辱和专权选择孤注一掷发动政变,结果失败后被李显下令斩杀。
儿子都能杀,一个弟弟又算什么?
李重俊死后,韦后专权更甚。亲手杀了儿子后,懦弱的李显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帮手。公元710年(景隆四年),一直想做皇太女的安乐公主联合母亲韦后进鸩酒给李显,李显就这样被妻女毒杀。
韦后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李重茂,自己准备临朝称制,这多像武则天当时一步步攫取唐朝最高权力的路径啊。
这个榜样太坏了!而且这还没完呢!
李旦虽然一直显得明哲保身、恭顺谨慎,能忍则忍,但他有个差点成为千古一帝的儿子李隆基。
社稷倾覆的危机似乎又要重演,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
当年,李旦当武周王朝皇嗣的时候,七岁的李隆基有一天坐车前往朝堂,结果被守门的武懿宗因为仪仗的问题拦下来。
“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李隆基对武懿宗厉声斥责。
这是我家的天下,你是什么东西?也配拦我的驾?
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一个侄子,小小的李隆基对这样的武家外戚丝毫不惧,第一次显露出王者之气。
韦后临朝称制后还想拉拢李旦,她以傀儡皇帝李重茂的名义封李旦为太子太师、太尉,参政辅佐幼主,年号也从景龙改成了唐隆。
这年号确实有意思,一个想篡权夺位后宫太后虚情假意地想要唐朝隆盛,不料一语成谶,成功召唤出了后来的唐朝皇帝李隆基。
韦后的春秋大梦没做几天,时年25岁的李隆基联合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以及禁军将领们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后重新拥立了自己的父亲李旦登基。
武则天以前的皇帝分别是李显、李旦,武则天之后的皇帝还是这哥俩,历史还真是极具对称之美。
这一年的李旦48岁,他立了有大功的庶子李隆基为太子。
相比于高祖李渊,这绝对是李旦的高明之处。如果遵从礼法立了嫡长子李成器,未来难免又会有什么兄弟阋墙的政治悲剧。
多年的风云激荡似乎终于落下帷幕,该好好享受太平盛世了。可是他那个叫太平公主的妹妹却不同意。
自李旦登基以来,政变的两大功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开始互相看不上眼。太平公主对于权力的欲望大概是遗传了自己的母亲,面对英武果断、年轻有为的太子李隆基一直忌惮不已,再加上李隆基不是李旦嫡长子,太平公主多次在李旦面前进言要换掉太子,换上和李旦性格很像的嫡长子李成器。
嫡长子?大唐有几个顺位继承的嫡长子?
太平公主明显还是太天真了。
李隆基是什么人?自己的父亲多年屈辱,苟且偷生,母亲还被武则天所杀,自己还是靠着诛灭韦后之乱起家的!能再让你效仿武则天来一个女主干政?
大唐不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多年来的皇室厮杀让李旦很重视亲情,他不想自己的妹妹和儿子再搞出什么流血政变,大家一起和和气气、其乐融融不好吗?
复位仅仅两年后,李旦又做出了让天下的举动。
万钟于我何加焉?在那么多极端癫狂甚至穷凶极恶的权力怪物笼罩下,李旦的出现就像唐朝中期的一道柔光。
我从不想当什么皇帝,我只要这天下太平。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不同于高祖李渊的被迫,李旦的太上皇是自己一手安排的,此时他还掌握着帝国三品以上官员的人事权和重大刑事权。
这既是过渡,也是李旦想要维护亲情关系的必然操作。
李旦本想着让儿子当了皇帝,太平公主能够从此安分守己一些,大家能够搁置争议,共享太平。没想到太平公主反而被激怒了。
哥哥你不作为退缩了,你儿子这么年轻,他能当好这个皇帝?
那就看我的手段吧!
李隆基虽然当了皇帝,但太平公主却始终以政变功臣和长辈的身份要挟着他,同时利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权力不明朗地带,太平公主在朝政中见缝插针地安排着自己的人手,甚至出现了当朝七位宰相中的五位(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陆象先)都出自太平门下的怪象,连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都经常来往于太平公主府邸。
换不了太子就换皇帝。在表面上巨大的政治优势下,疯狂的太平公主多次联络朝臣,企图废黜李隆基另立新君。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太平公主算是作到头了。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在得知太平公主即将阴谋作乱的密报后,李隆基首先和自己的亲兄弟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统一战线,先稳定住太上皇李旦。同时召集宰相之一的郭元振、禁军将领王毛仲等人率先实行武装镇压。
此次政变的武装规模并不大,这与李隆基的皇帝身份有关系。与之前唐隆政变时郡王的身份不同,现在的他站在那里,道统法理就在那里,其他想要染指帝国最高权力的人都是乱臣贼子。
当夜,李隆基带领禁军三百余人直接在宫城中召来太平公主派系的禁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并当场斩杀,把禁军兵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接着带兵冲入各政府办公地,将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一并斩杀。
太平公主最终在家中畏罪自杀。
李旦听到宫内的喊杀声坐不住了,他登上皇城内最高的承天门亲眼目睹了这场政变。
羽翼丰满的李隆基已经长成!
此后,李旦交出所有权力,不再过问政事,安安心心地当起了太上皇。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55岁的李旦驾崩,庙号唐睿宗。一个“睿”字,足以体现他的存身之道。
什么是“睿”,通达明智曰睿。
疯狂的爹,强悍的妈,抽象的哥哥,自负的妹。还有一个差点成为千古一帝的好大儿。李旦这辈子确实不容易啊!
能在几十年权力漩涡中奇幻漂流的李旦,最终成功软着陆,李旦可谓一个睿智的舵手。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懂得自我控制,李旦最终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武后时代,傀儡皇帝的恭顺生涯让他极大程度上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们性命。
武皇时代,面对武家外戚和酷吏的多次攻击,李旦选择的是隐忍不发,恭孝从前,终究还是皇嗣。
中宗复位,面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毫不恋栈,也避免了成为被政敌攻击的靶子。
自己第二次当了皇帝,选择坚定支持儿子李隆基,并任用姚崇等名相,也为盛唐的到来打好了基础。
李旦既非雄才大略的明君,也非庸懦无能的昏主,而是在极端环境下探索出独特生存之道的政治哲学家。三让天下的选择,也使他在个人安危、家族存续和政治理想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点,同时在后世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来源:樱子历史故事会